在過去泰雅族人的生活中,除了祭典中集體舞蹈時的交叉牽手圍圈而舞,更常見的是在室內或庭院中兩人或三、四人以上啣著口簧琴的身體舞動。原住民音樂學者余錦福指出,泰雅族人一邊吹著口簧琴、一邊身體左右擺動,一邊交互抬起單腳,甚至原地轉圈,稱為mstopau或 myuqiy,即有「舞蹈」之意,異性之間常以此歌舞試探對方情意。日治時期的影像紀錄尚可見到女子數人圍圈,雙手叉腰,交互抬腳的動作。原來泰雅族人透過這些比較個人式的動作來表達對人或自然的愛慕之情,爾後為了展跳給他人看,才在隊形上逐漸組織化(呂炳川,1982)。
泰雅族民歌演唱型式,是屬於單音旋律的唱法,有對唱的型式、曲調唱法、領唱與對唱、及二聲部或三聲部的卡農等幾種不同的唱法
泰雅族的民歌音樂組織結構中的基本音組織有兩種,一是三主音為中心的三音組織,是在小三度的上或下方加大二度音,泰雅族民歌的音組織亦即以三個主要特定的音作為其中心音;另外一種是四主音為中心的四音組織,四音組織就是在小三度音的上下加大二度音,也就是在他們另外一部份的民歌中,是以特定的四個音作為其中心音。這兩種音組織結構,都尚未構成一較複雜音階的條件。因此,泰雅族民歌演唱型式,是屬於單音旋律的唱法,有對唱的型式、曲調唱法、領唱與對唱、及二聲部或三聲部的卡農等幾種不同的唱法(呂炳川,1982)。
文出:臺北市政府原住民事務委員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