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9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漫談儒學與家庭倫理——從親情關係說起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14 00:14:0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當代的中國家庭,從結構到性質、作用都發生了很大變化,但基本要素並沒有變,即家庭的基本的自然的構成關係——夫妻和子女關係並未改變。只是城市家庭缺少了兄弟姐妹關係,而單親家庭則是特別的現象。

最大的變化是市場經濟走進了傳統家庭。家庭不再是封閉的獨立的經濟單位,而是逐漸融入到市場經濟,甚至變成市場經濟的一部分。人們的市場意識開始增強了,隨之而來的是個體意識、獨立意識、效益意識的不斷增強。與此同時,家庭觀、幸福觀也開始發生變化。

在過去的傳統家庭裏,兒子守在父母身邊,妻子守在丈夫身邊,不僅是一種天然的職責,而且是一種幸福。現在很多人特別是青年人則以獨立生活為追求。在農村,青年人要麼“另立門戶”,要麼到城市找出路;在城市,個人活動的空間和社會交往擴大了,社會交往增多了,獨身主義者也越來越多了。

男女平等在中國早就實現了,但由於經濟生活中角色的變化,男女、夫妻之間常常只有形式的平等,權利、義務的不平等,財產分配的糾紛,教育子女方面的問題也發生了。在一部分家庭中,仍然能保持凝聚力、親和力,而在另一部分家庭中,凝聚力、親和力開始有所下降,離婚率上升,婚外戀、包二奶等現象增加,甚至出現家庭暴力,引起訴訟,等等。

獨生子女制是中國控制人口的有效方法,也是正確選擇,但也引出一些問題。家庭關係中缺少兄弟姐妹一倫,子女容易產生孤獨感。而父母對子女的溺愛,則容易放鬆教育而使其“獨往獨來”;有的則對子女期望值過高,“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其結果往往事與願違。不少家庭出現各式各樣的矛盾和衝突,甚至發生兒子殺死父母、父母殺死兒子這樣駭人聽聞的悲劇。

這只是一些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真正原因和條件是什麼?這才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在中國社會轉型時期,舊的家庭模式再一次受到衝擊,新的模式並未真正建立起來,在這種情況下,除了法治建設之外,價值觀的重建是至關重要的。在沒有真正適合中國家庭認同的普遍價值觀的情況下,人的欲望便奔騰而出,衝破一切堤壩,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是不奇怪的,就如同目前社會上出現的許多道德倫理失衡的現象一樣。家庭同社會本來就是不能分開的。

古人早就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的欲望是人性中不可缺少的東西,人要生存,要發展,不能沒有欲望,儒家從來沒有否定人的正當欲望,但是,要在正義和道德的原則下滿足欲望。今天,在發展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人的欲望獲得了空前的正當性,金錢和財富成為“幸福”生活的重要標誌。但是,同樣需要符合現時代的正義原則和道德標準。如果沒有任何自律與規範,家庭和社會出現無序,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進而發生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危機。在這種情況下,實行法治是非常重要的,但只靠法律是不行的(何況中國法律並不健全),倫理道德應起重要作用。

那麼,應當怎樣建設倫理?儒家倫理對現代倫理的建設能有幫助嗎?回答是肯定的。這不僅因為,儒家倫理有非常豐富的精神資源,而且因為,中國的現代家庭,決不能離開傳統的精神要素而存在,它只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吸收新的成份,逐漸適應現代社會,而不能發生巨裂的變革。在社會的一切結構中,家庭結構是最穩固的。

問題在於,要重新反思,掘挖儒學中最深層而又具有永久價值的東西,而不是停留在歷史層面上,繼承一些過時了的形式;更不是一般地從古書中找一些倫理格言或形式化的規則就能解決問題的。換句話說,要通過重新理解,喚起人性中最本真的東西,使之成為人生的正面價值,成為家庭倫理的內在基礎。

家庭是任何社會不可缺少的基本單位,是人類生存和延續的基本組織。男女婚姻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誌。有男女就有婚姻家庭,有家庭就有夫妻、父子間的倫理關係。儒家的“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套倫理規範早在“五四”時就受到批判,當然不能恢復。但是,我們應當認真反思,儒家倫理是不是僅僅為了建立父權、夫權這樣的權威制度?事實是,在過去那種只有男子有受教育權的農業社會,父與夫主要不是享受某種權利,而是承擔著家庭的主要責任和義務,除了經濟生活的責任,還有維持家庭秩序和教育的責任,其根本目的則是實現家庭的幸福與和諧。在家庭內部,主要不是財產分配的問題,而是維持家道的問題。

儒家倫理的核心不是“綱”,而是仁。仁作為人的最高德性,既是個人的,又是在家庭關係中存在的(當然不限於家庭)。因此,儒家倫理從根本上說是德性倫理,不是規範化的家庭倫理或社會倫理。一切規範,是建立在德性之上的。一個家庭成員,固然是家庭中的一分子,但又是一個德性的存在,只有完成和實現自己的德性,才能建立家庭倫理。德性是一切倫理的基礎,而人的德性首先是天即大自然賦予人的道德情感,在家庭關係中則是“親情”。因此,仁的實現不是從別處,正是從家庭開始的。仁在家庭的表現就是親情之愛,進而表現為孝。孝的本質是一種原始本真的自然情感,各種孝的規定則是其具體運用,屬於歷史層面。

親情之愛是一種“真情實感”,人人皆有。問題在於能不能保持和提升,這才是全部家庭倫理的基礎,其中包涵著一種偉大的道德精神和作人的基本要求。“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儒家強調孝,原因就在這裏,即實現親情之愛。

任何人,從出生到走上獨立生活的道路,都是在父母的撫育、愛護下成長的,幼稚園和學校都不能代替父母的愛護和教育。這一點對任何一個社會而言都沒有例外。孔子說,“三年無免于父母之懷”,這是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有人可以請保姆、家庭教師,但是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情感聯繫是不能割斷的。西方文化強調個人的獨立性,但這一點真情卻是無法否認的。儒家只是最先揭示了這一真理,要人們珍惜它,愛護它,並由此出發建立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普遍和諧,首先是家庭和諧。

父母、子女之間的真情的愛,是一種天賦德性,不只是動物式的母愛。儒家承認人與動物之間有一種連續性(這是它的偉大之處,由此建立了古代的生態哲學),但儒家更重視人之所以為人之性,也就是人類的道德情感。這裏沒有絲毫的虛假與功利打算。法家韓非把父子關係說成赤裸裸的利害關係,這是一種極端現象,並不具有普遍性。孔子的“父為子隱,子為父隱”,就是出於真情實感,具有超歷史的永久價值。如同孟子所說,“幼而知愛其親,長而知敬其兄”,並不需要特別的灌輸與教育,是自然而然具有的,只要加以保護、培養就能夠“擴充”。這就是儒家家庭倫理的基礎。

有趣的是,這一點已受到現代西方國家的普遍重視,並且被制定在法律之中而加以保證,即父子、夫妻親情之間有權不提供證據。這說明他們是多麼重視親情關係。而在提倡這一傳統道德的中國,恰恰沒有這樣的法律規定,在家庭關係中由於種種的原因,這一情感紐帶也淡化了,甚至被扭曲了。

這當然不是市場經濟造成的。市場經濟是一種社會競爭,有競爭規則,它並不必然造成家庭內部的衝突或分裂。古書中有父子相互賺錢的故事,但那是一種諷刺,正說明賺錢與家庭關係並無必然聯繫。從海外華人社區來看,現代的企業多是家族企業,這一點 倒是值得研究的,但一般說來,家庭內部則有很高的凝聚力。這也是他們能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

在我看來,中國家庭親情關係受到過兩次大的衝擊。一次是文化大革命。當時在家庭內部以階級劃線提倡鬥爭,搞得許多家庭妻離子散,家破人亡,而經歷過這場鬥爭的人,現在是祖父和父親一代。這場鬥爭所造成的創傷並沒有完全消除,可能在新的條件下以新的形式表現出來。,人性的扭曲,心靈的創傷,是不易徹底彌補的,需要幾代人的努力。二是當前的劣質文化。各種低劣的作品充斥市場,泥沙俱下,滾滾而來,年青人在沒有正確價值指導的情況下,如饑似渴,全部接受。這倒不是說,開放得太多了,應該收住。事實是,只有開放,才能“經風雨,見世面”,才能有選擇,有鑒別。問題在於,找不到真正的精神家園,失去了自尊,這才是最可悲的。

要恢復真正的自尊,就要提倡儒家倫理,在家庭內部,首先要恢復親情關係。這對於建立現代家庭倫理是至關重要的。一個人的自尊,不是靠金錢多少,而是靠他的德性,我們應當樹立這樣的 風氣。“夫唱婦隨”式的傳統的家庭模式應當被現代的“男女平等”、“夥伴關係”所代替,提倡婦女的地位和權利始終是需要的,更不用說在後現代女性主義到來之時(其實,中國文化與女性主義是不衝突的,而且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對一個家庭來說,除了夫妻之間的“契約”關係之外,還應當建立真正的情愛,亦即愛情。情愛並不等於“性愛”(兩性之性,非性情之性),愛情並不等於私情私欲,而是包含著互相尊重的道德情感,也就是德性,以及出於德性而互相承擔的義務和責任。過去婦女講“婦德”,有其時代的內容,去掉具體的時代內容,回到人的本真的內在情感,那麼,現代婦女同樣有其婦德。婦女如此,男子更是如此。性別上的區別絲毫不能說明德性上有什麼不同。對男子來說,更需要去掉那種虛榮的“大男子主義”,這同“大丈夫精神”是兩回事。總之,只有培養男女各自的道德情感及其德性,真正的家庭倫理才是可能的。

現在有所謂“隱私權”,這是從西方傳來的,有其合理性、進步性。“隱私權”體現了個體人格的獨立性,對家庭成員也是適用的,說明家庭成員作為獨立的個人,有自己的自由的活動空間。但是,“隱私權”並不能取代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的親情,二者之間是有界限的。親情是一種真誠的愛,“隱私權”是純粹私人的事,前者構成嚴肅的倫理關係,後者則是對個人權利的尊重。比如父母不能私自拆看子女的信件和日記,這是“隱私權”的問題,但子女有義務向父母講真話,接受父母對自己的正確的教導,則是家庭倫理的問題。夫妻間要互相忠誠,這是最基本的準則。“不誠無物”,如果夫妻間沒有真正的信任和忠誠,就沒有真正的倫理可言,也沒有真正的家庭幸福可言。“誠者物之始終也”,誠出於真情,就是真情,首先從家庭開始。其實,西方也是如此,也要求夫妻之間要真誠、忠誠。中國傳統中有夫妻“相敬如賓”之說,這不僅僅是表面上的禮節儀式,而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和尊敬,出於真情、真愛;也不只是妻子對丈夫如此,丈夫對妻子也是如此。由此亦可說明,真正的情愛是雙方的。現代家庭不能像古代那樣,講究一套禮儀,但內心的誠實與尊敬仍然是需要的,並且也要有相應的形式。只有這樣,才能建立穩固而和諧的家庭關係。

子女對父母的孝敬,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出於內心的真情實感。孝不僅是生活上的瞻養,更是一種敬愛之情。有了這種情感,自然知道如何奉養父母,外在的形式不是主要的。孝敬父母,決不影響子女的獨立發展,比如現代社會,很少有父母阻止子女外出的現象,“父母在,不遠遊”這樣的“戒律”已經自行消失了。但是,孝敬之心不可無,有了這種孝敬之心,即使離父母再遠,也會知道如何使父母安心,儘量滿足父母的思念之情。孝敬父母,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這是天即大自然賦予每個人的神聖的道德義務,正所謂“天理人情”,不可逃於天地之間,決不是純粹私人的事情。天地生人生物,是有目的性的,父母則是直接實現天地生人這一目的的。每個人除了稟賦仁愛之心而敬愛父母之外,還要有一種敬畏之心。這種敬畏之心完全體現在個人修養和生命體驗之中。因此,儒學不是西方式的宗教,卻有很深的宗教精神。一個沒有敬畏之心的人,可以無所不為,肆無忌憚。

古代有“三年之表”(實際守孝25個月),這是從“禮制”上保證“慎終追遠”的孝道。作為一種制度,完全可以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改變,事實上早就改變了。但是,作為一種孝敬之心,難道能夠喪失嗎?現在當然用不著“三年之喪”,甚至用不著“守孝”,代之以現代的形式就可以了。關鍵是,在父母生前要盡到孝心,使父母心情愉快,生活幸福,這樣自己就可以“心安”了。“安”與“不安”正是有無孝心的標誌。這是每一個人可以感受得到的,它不是認識的物件,而是情感的存在和體驗。一個正常的有孝心的人,當他作出對父母不好的事情,或者當父母遇到困難或受到傷害而自己未能盡到責任時,就會感到“不安”。這點“不安”之心就是道德情感,是非常可貴的,應當保護、培養,進而變成行動。這是人的真性情,不應當受到蒙蔽,或者被扭曲。

現在有些人,父母生前不能孝敬,等到父母死後卻大辦喪禮,有權有勢者甚至圈地築墳,車隊簇擁,絡繹不絕,連日宴席,以顯示其能“光宗耀祖”。這決不是儒家孝道的精神,而是借著父母的牌位顯示自己的“榮耀”。這種現象造成很壞的社會影響。真正的孝道,如前所說,是父母生前使之享受人生的安樂,死後表達哀戚之情而已。

孔子批評宰我不守“三年之喪”說,“女安則為之”,並斥之為“不仁”。在當時,“三年之喪”的制度是表達孝的方式,但孔子的真意是要作到“心安”。制度是可以改變的,但是,對父母的孝心在任何時候都是不能丟失的,如果丟失了,就要“收”回來。因為這是人的最本真的存在。在“私欲橫流”的時代,有些人很容易丟失自己的良心,對父母作出“傷天害理”的事也能安心,而毫無“不安”之感。我們只能說,這樣的人“良心泯滅”了。有些人對父母不僅不孝,甚至對父母施暴,造成駭人聽聞的結果,這是“天理難容”的。對此,只能訴諸法律。但是,我們應當反省,在全社會和家庭中,倫理教育缺少了什麼?

說到良心,有人認為,這是經驗和理性都無法證實的,人不能靠良心生活。豈不知,這不是經驗事實和認知理性之事,而是情感之事;這也不是個人的私情,而是有共通性的普遍情感。人們在交往中有共同認可的善惡觀就是很好的證明。善惡是有客觀性的,但它不是理性認識之事,而是由好惡之情所決定的價值觀。這裏必須將私人的好惡同道德上的好惡區別開來。一個人喜歡紅色或白色,這是私人之事;一個人喜歡助人還是傷人,則是道德的問題。按照儒家的學說,良心或道德心是天地“生生之德”賦予人的,因而是天生的,我們甚至從某些動物身上都能看到“利他”行為(這就是儒家所說的“天地生物一般”,但動物沒有人類的社會情感,也沒有理性的自覺,而人則有。這就是人之所以為“貴”者。現在,在純粹物欲的引誘下,有些人的道德情感和理性之光受到威脅,而向工具化的方面發展了。這正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責任首先在教育。現在的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主要目的甚至唯一目的是獲得某種知識技能,以便將來升學或找到一份收入豐厚的工作,至於情感教育、道德教育,則沒有地位。評價一個學校、一位教師的標準,是業務能力、知識水平和學生的升學率。知識教育是重要的,但是,情感教育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它關係到人的素質和人生道路,關係到分辨美醜、善惡的能力。最近提出素質教育,是想解決這個問題。但是在很多情況下,並沒有真正進入到文化素質、道德素質的領域,也沒有將儒家倫理與現實生活很好地結合起來,只是提出一些形式主義的口號或別的什麼。“教育者首先受教育”,這是一個基本前提。

父母也承擔著重要的責任。作父母的不僅要教育孩子學習知識,還要教育孩子如何“作人”。在一個人的一生成長中,家庭教育起關鍵作用。在家庭教育中,不僅有“言教”,更重要的是“身教”,父母要以身作則。現在有一種比較普遍的現象,父母忙於“事業”而忽略了對孩子的教育,或者一心“望子成龍”,開發智力而忘記情感,使孩子不能感受到溫暖,對孩子的獎勵、懲罰都是圍繞知識的學習,而不是辨別是非、善惡與美醜的能力。結果是,許多孩子連獨立生活的能力都沒有,更不要說有正義感、道德感。

儒家的一個重要傳統是,培養人的道德情感與情操,要學會“作人”,在家裏首先要尊敬父母。很難設想,一個不孝敬父母的人,能有很好的道德素質。儒家教導說,學要“為己”,即培養自己的德性,哪怕不識字,也要堂堂正正作個人。儒家並不反對學習知識技能,也不反對經商。孔子的學生子貢就是一位商人,但他向孔子學習的是如何作人的道理,結果,他成為一位受人尊敬的大商人。把道德教育同知識教育對立起來是毫無根據的。在現代社會,科學知識的學習是非常必要的,但不是唯一的。科學知識是為人服務的,也是由人掌握的,我們的教育不能變成這樣,當問起“人是什麼”時,大家都感到茫然,或者被斥之為無意義。

如果從家庭到社會,都放棄了情感教育、人文教育,那麼,培養出來的只能是一些機械化、知識化的工具,而不是有人文素養的人才,其知識技能只能成為滿足物質欲望的手段。情感冷漠、道德觀念淡薄的人,即使是事業“成功”,充其量只能供給父母以物質享受,但不會有真正的孝;至於那些“落伍者”,就很難設想了。

儒家倫理有非常豐富的價值資源,在家庭倫理方面更是作出了貢獻,完全可以同現代家庭相結合,發揮其應有的作用。在世界範圍內的文明對話中,儒家倫理已受到國際社會和許多關心人類命運和前途的有遠見的思想家、科學家們的重視。聯合國正在進行“文明對話”,促進“全球倫理”的建設,儒家倫理已成為重要的對話內容。但儒家倫理作為一種獨特的德性倫理,首先是從家庭開始的。在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當今世界,我們面臨著激烈的競爭,家庭的溫情、和諧和凝聚力是非常重要的,它不僅在緊張的工作之餘可以放鬆自己,享受溫馨的天倫之樂,而且能為現代人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從而發揮更大的創造性。有一個美滿和諧的家庭,是人生中的最大幸福。

家庭倫理的核心是親情關係,出於真情實感的家庭關係是最穩固的。盡到每一個成員應盡的義務而作到“心安”,就能享受到最大的快樂。同時還要對子女進行正確的教育,培養其天生的仁愛之心,提高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作一個有德性的人。既不是無原則的溺愛,也不是“惟利是圖”,這是建立正確價值觀的基礎。

家庭倫理的建設是全社會的任務。家庭既是社會的基本單位,又是受社會制約的。家庭決不是一個封閉的體系,家庭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教育有非常密切的聯繫,受到各方面的影響,同時也影響和作用於社會。從這個意義上說,家庭倫理又不是家庭自身所能解決的,當然,更不是口號或說教能夠解決的。它觸及到每個人的心靈,需要在一個有序而公正的社會環境中才能形成。朱子說過:“心中之氣順,則天下之氣順。”我要為朱夫子補充一句:“天下之氣順,則心中之氣順。”社會公正是最重要的環境。

但是,作為一個家庭,畢竟是一個社會單位,有相對的有限的自主性,家庭關係比起社會關係,又有其特殊性。就目前情況而言,除了吸收儒家倫理的內在精神,與現代生活真正結合起來,處理好個體獨立性與家庭親和性的關係,即個人自由與夫妻、父母子女之間的關係之外,教育子女可能是最迫切、最要緊的工作。這就要求作父母的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素質。“不肖”之子,任何時候都有,但在一般情況下,家庭教育對於一個人的成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子不教,父之過”,這句話依然有其真理性。如何提高父母或即將作父母的人的素質,從一定意義上說,需要重新學習,重新“補課”,需要社會的一切機器全部開動,形成人文素質教育的環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2 07:20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