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3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錫克教﹖好陌生的名詞﹖它是個什麼樣的宗教﹖確實大家對錫克教頗為生疏﹐而報章雜誌對錫克教的報導﹐除了把他們與激進份子﹑暴動份子等名詞連在一起外﹐亦鮮少加以介紹。
錫克教的起源與發展
印度除了孕育出印度教﹑佛教外﹐亦為錫克教發源地。
西元1469年﹐錫克教教主納拿克(Nanak)在印度教﹑回教風行的印度西北部旁遮普省(Panjab)誕生。
納拿克屬於印度種姓制度中的第二階級 - 剎帝利族(Kshatriyas)武士階級。雖然納拿克的父母親都是印度教徒﹐但在七歲入學時,便教導他的宗教思維﹕若要了解全部印度教聖典吠陀經﹐還不如確實明白宇宙的真神﹐仰賴祂的慈悲。
納拿克對宗教富有熱誠﹐對世事極為淡泊﹐最後離開妻兒至曠野過修道生活﹐38歲時悟道﹐人稱古魯(Guru)。「古魯」為聖教師的意思﹐自納拿克後﹐這個名詞遂成為錫克教每任繼任者的專有稱號。
有鑑於當時強大的回教勢力與印回兩教不斷的宗教紛爭﹐納拿克便把印度教的梵天神與回教阿拉神加以融合﹐衍生成非印非回﹑亦印亦回的錫克教。
悟道後的納拿克回到家中﹐將所有變賣﹐施予窮人﹐並與一位回教徒僕人開始遊行佈道。主僕二人一面唱歌﹑一面傳講錫克教信息﹕「天上只有一位神﹐是印度教徒的﹐也是回教徒的﹔人與人之間沒有階級區別﹐人人都可以相信這位神而得到拯救。」納拿克並在身上纏了一條修行腰帶﹐向大家宣佈說﹕「在我面前既無印度教徒﹐也無回教徒。」
納拿克終身致力遊行佈道﹐足跡北到喜馬拉雅山﹐南至錫蘭島﹐遊行佈道期間雖有不少回教徒襲擊毆打他﹐但也有許多人皈依他﹐這些信徒多是中下階集的印度百姓。經過了30年的傳道生活﹐納拿克終於年老力衰﹐於西元1539年撒手歸天﹐享年六十九歲。
納拿克死後﹐由弟子安格達(Angad)繼任﹐是第二代古魯(祖師)。接著三代﹑四代至第十代古魯郭溫達辛格(Govind Singh)。
教義與經典
「錫克」(sikha)一詞在梵文是門徒或是弟子的意思﹐因錫克教徒自稱為教祖的門徒﹐故而得名錫克教。
印度教是整個錫克教的信仰核心﹐然而回教的影響也相當大。錫克教擷取印度教的輪迴(transmigration)與業報(karma)觀念﹐認為個人靈魂只有和神結合時﹐方可脫離生死輪迴﹐進入梵我合一境界。
錫克教徒的神名叫真理﹑創造者﹐自太初即存在﹐是不死不轉生的﹐全宇宙中只有這一位神﹐除他以外別無他神﹐經典中常以回教的「阿拉」或印度教的「梵天」交互稱呼這位神﹐是具回教與印度教色彩的一神論宗教﹐特別在強調人神合一(梵我合一)的思想方面﹐與基督教的一神論(神人分離﹐神是神﹐人是人﹐人永遠不可能成為神)大有分別。
錫克教徒反對印度教的種姓制度﹐不滿婦女受差別待遇﹐認為在神面前人人平等。他們也不贊同印度教的祭司制度﹑偶像崇拜﹑繁瑣祭祀儀式與朝聖﹐提倡一夫一妻制﹐鼓勵信徒積極入世﹐嚴禁信徒抽煙或是吸毒。
錫克教徒一生中有四次重要儀式﹕出生到寺廟命名﹔到了適當年齡接受洗禮(又稱劍禮)﹐成人舉行婚禮﹐死後實行火葬﹐但是祖師不行火葬﹐而以建墓掩埋。
錫克教最早的入教儀式始於第十代祖師 - 郭溫達辛格。最先五位接受洗禮的人分別來自五個種姓﹐象徵各種姓之間的團結與平等。行劍禮時﹐入教者將劍插入盛有糖水的容器中不停地攪拌﹐並隨著祭司或是長者反覆念誦信條﹐之後將容器中的一些水灑在身上﹐喝完剩餘的糖水﹐並且在神面前發誓﹐一生要身為錫克教徒﹐忠心愛神﹐為錫克教盡力﹐至死不渝。受洗後的男信徒名字加"辛格"(Singh)﹐意為獅子﹐女信徒則加"考兒"(Kaur)﹐是公主的意思。
郭溫達辛格規訂信徒需嚴守五K﹕(1)著短褲(Kacch) (2)蓄長毛髮(Kes)﹕身上的毛髮﹐如鬍鬚﹑頭髮皆不可剃去。 (3)插髮梳(Kangha)﹕將梳子插在長頭髮上﹐但因錫克教徒頭上包有頭巾﹐不易看見長髮與梳子。 (4)戴腕環(Kara)﹕錫克教徒無論男女老幼﹐都會在右手腕上戴上鐵製或金製的腕環。 (5)佩短劍(Kripan)﹕從前錫克教徒每人身上掛有一把三尺長的刀子﹐現在僅以一寸長的短劍作為象徵而已。
錫克教唯一正典是由五代祖師阿爾瓊(Arjan)於西元1604年編纂成的『阿底‧格蘭特』(Adi Granth﹐格蘭特是書籍的意思)﹐又稱『格蘭特‧沙哈卜』(Granth Sahib)或是『本初經』。全部經典是一些歌頌神明﹑勸人為善﹑闡明教義的作品﹐記載歷代祖師的讚歌及生平事蹟﹐也有印度教和回教方面的演說與言論內容。此部經典一直都存放在錫克教最大寺廟﹐也是錫克教徒聖地及活動中心的金寺內。
錫克教徒的全民皆兵
由於錫克教希望融合印回二教﹐遂引起回教徒的不滿﹐自始祖納拿克起就不斷受到回教徒的迫害﹐第五代與第九代祖師甚至還被當時回教統治者處死。為了抵抗回教徒的逼迫﹐第六代祖師郭溫達(Guru Govind)下令錫克教徒全部武裝起來﹐到了第十代古魯郭溫達辛格加強信徒皆兵主義﹐宣稱每位信徒都是獅子﹐使其與敵人交戰時﹐更顯得勇猛。
錫克教徒長期不斷和回教統治勢力交戰﹐十九世紀初葉﹐被稱為旁遮普獅子的錫克教徒蘭奇達(Ranjit Singh)聯合錫克各部族首領﹐在旁遮普省的拉合爾建都﹐成立錫克帝國﹐但最終仍敵不過大英帝國的勢力﹐被英國納入版圖。二次大戰後印度獨立﹐旁遮普省也成為印度的一省。
1995年資料﹐全印度約有一千七百多萬錫克教徒﹐他們大多分佈在旁遮普省﹐佔該省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十強﹐錫克教徒的大本營 - 金寺﹐亦座落在此。除了印度外﹐美國﹑英國﹑加拿大﹑東非﹑東南亞等地也有錫克教徒的蹤跡﹐但為數不多。
由於錫克教徒實行人人皆兵﹐目前印度軍隊中有百分之十是錫克教徒﹐印度前總統辛格也是錫克教徒。為了能在旁遮普省享有更多的自治權﹐甚至脫離印度政府成立獨立的錫克教國家﹐錫克教極端份子與印度政府仍時有衝突。較大的一次衝突發生在1984年﹐當時印度總理甘地夫人下令襲擊錫克教大本營金寺﹐金寺被印度軍隊攻佔﹐錫克教徒死亡人數高達一千二百多人﹐隨即不久﹐甘地夫人就被她的錫克教徒衛士暗殺身亡。現今錫克教激進份子仍因旁遮普省的自治問題與印度政府處於敵對狀態。
文出:世界之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