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790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43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曾 子
曾子(前505~前432),姓曾,名參,字子輿,春秋末年魯國南武城(今山東嘉祥縣)人。生於西元前505年(周敬王十五年,魯定公五年),死於西元前435年(周考王五年,魯悼公三十二年),生於東魯,移居武城,十六歲拜孔子為師,勤奮好學,頗得孔子真傳。
積極推行儒家主張,傳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孫子孔汲(子思子)師從參公,又傳授給孟子。因之,曾參上承孔子之道,下啟思孟學派,對孔子的儒學思想既有繼承,又有發展和建樹。他的修齊治平的政治觀,省身、慎獨的修養觀,以孝為本的孝道觀,影響中國兩千多年,至今仍具有其 社會意義和實用價值。曾參是孔子學說的主要繼承人和傳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居有承上啟下的重要地位。以他的建樹,終於走進大儒殿堂,與孔子、孟子、顏子(顏回)、子思共稱為五大聖人。
曾參之先祖為夏少康之子曲烈,封于鄫,經四傳而至曾參。曾參父曾點亦受業于孔子,曾以“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灑脫志向而得到孔子贊許,謂“吾與點也”(《論語·先進》)。
曾參小孔子四十六歲,是孔子晚年的學生。為人性格內向,處事謹慎。比較遲鈍,孔子曾評價地說:“參也魯。”(《論語·先進》)
曾參注意修身,宣導“吾日三省吾身”的內省工夫,認為替別人辦事要講“忠”,與朋友交往要講“信”(《論語·學而》)。
《論語·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己,不亦遠乎?”同時,他又主張“君子思不出其位”(《論語·憲問》),考慮問題不要越出自己的地位,甚至還要“犯而不校”(《論語·泰伯》) 。
曾參以“孝”著稱,認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史記·仲尼弟子列傳》中記:“孔子以為能通孝道,故授之業。”據說傳世的《孝經》即是曾參所著,《孝經》在漢代和《論語》一起被升格為儒家經典。《漢書·藝文志》著錄《曾子》十八篇,一般認為《大戴禮記》中有十篇是從《曾子》而來,亦多是闡發“孝道”的。
孔子去世後,曾參聚徒講學,有不少弟子,相傳他就是儒家子思、孟子一派的創始人。曾參在孔門弟子的地位原本不太高,不入“孔門十哲”之列,直到顏淵配享孔子後才升為“十哲”之一。唐玄宗時追封為“伯”。中唐以後,隨著孟子地位的上升,曾參的地位也隨之步步升主。北宋徽宗時加封為“武城侯”,南宋度宗時加封為“國公”,元至順元年加封為“宗聖公”,到明世宗時改稱為“宗聖”,地位僅次於“複聖”顏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