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5-2
- 最後登錄
- 2025-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2504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401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僧團成立之初, 尚沒有律的制定。佛陀也為皈依者說戒, 說的是基本五戒。基本五戒並非僧團所獨有, 像尼乾陀若提子領導的耆那教, 也有五戒的制定。耆那教的五戒是不殺生、真實語、不盜、不淫、無所有。無所有, 是指不持有財物。僧團的五戒前四者相同, 而第五戒是不飲酒。不淫一戒, 對在家弟子說, 改為[ 不邪淫 ]。
據說, 住進竹園精舍精舍未久, 舍利弗曾要求佛陀制定戒律, 以為團體的規範。佛陀 說:
舍利弗, 我此眾中, 未曾有法; 我此眾中, 最小得須陀洹果。諸佛如來, 不以未有漏法而為弟子結戒。
佛陀的意思是: 在弟子們沒有犯過失以前, 如果先訂出一套限制別人行為的戒律來, 是對弟子們人格的不信任和不尊重。不過, 上千人聚居居一處, 也總應有一套生活公約似的東西。這生活公約可能就是[ 六和敬 ]。如舊譯本的<仁王經>稱:
住在佛家修六和敬, 所謂三業, 同戒、同見、同學。
<祖庭事苑>曰:
六者是何, 一身和、共住; 二口和、無諍; 三意和、同事; 四戒和、同修; 五見和、同解; 六利和、同均。
戒、律的制定, 大約在僧團成立三四年以後, 佛陀遊化跋祗國, 在毗舍利結夏, 是年災旱, 弟子們分散到各地就食。其中一個名叫須提那的比丘, 家住毗舍利伽蘭陀村, 他回到家中, 禁不住妻子的挑逗, 破了戒體。事後深為奧悔, 回到毗舍離向佛陀懺悔。佛陀為僧團前途著想, 感到有制定戒律的必要, 於是開始制定戒律——當然, 戒律不是一次完成的, 是遇到問題發生, 由佛陀加以處理, 這就成了一個案例。如此一件一件累積而成的。
本文中剛才說到[ 結夏 ], 結夏就是[ 雨安居 ]。這並不自僧團開始, 是印度傳統的習俗。印度夏季多雨, 外出不便, 在森林中修行的婆羅門或沙門, 雨季也要離開森林,各 自所適。而僧團中的比丘, 平時在外乞食、傳道, 到雨季來臨時要結夏安居。不過與外道不同的, 雨季並不分散, 而是集中在精舍中精進修行。雨安居的期間, 視雨季來臨的早晚, 而有前安居和後安居之分。前安居是自四月十六到七月十五; 後安居是自五月十六到八月十五。
僧團中有[ 自恣 ]的制度。每年夏安居期滿的次日晚間, 比丘齊集一堂, 檢討各人在三個月結夏期間, 在言行上有沒有違反戒律。各人自行反省, 也可以互指別人過失, 若有反戒者, 要當眾懺悔。<增一阿含>上載有[ 佛自乞僧舉過 ],說是佛陀在自恣日的會堂中對眾比丘說:「 我有沒有過失呢? 我有沒有反身口意三業呢? 如果有的話, 你們可以舉出來, 以便我反省懺悔。]
僧團中還有[ 布薩 ]之制。布薩, 梵文Uposatha,義為淨住、善宿、長養。其實就是每半個月一次的定期集會。時間在每月初一和十五,即太陰曆新月之夜和滿月之夜,在一定的區域內, 出家眾都要參加。由比丘輪流誦出波羅提木叉——戒律。參加的比丘要各自反省, 在這半個月內有沒有反戒, 沒有反戒者可保持沈默, 反戒者要在大眾前坦白出來,表示懺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