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1-16
- 最後登錄
- 2024-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91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傳說中媽祖是海上的守護神。早期漢人祖先渡海來台,漂洋過海的風險與艱辛十分仰賴媽祖的神恩庇佑。
在台定居後,媽祖的德澤庇蔭與靈驗事蹟,使媽祖很自然的成為民間普遍信奉的神明。
年月既久,媽祖的神靈香火也隨著新廟或子廟(分香出去的廟)的建立而不斷繁衍擴展。
台灣有句俗諺說「三月瘋媽祖」,指農曆三月民間忙於媽祖誕辰(農曆三月二十三日)的各項廟會慶典活動,這句話生動表達了媽祖信仰的普遍熱潮。在各類媽祖的廟會慶典中,規模最大、知名度最高的莫過於台中大甲鎮瀾宮的媽祖進香。
什麼是「進香」?
台灣民間信仰的「進香」,可類比於基督教或伊斯蘭教的「朝聖」,是以特殊的行為禮儀來完成宗教神聖的目的。
進香是「割香」與「割火」(或稱掬火、掬大火)的合稱,是乞求香火以分享神恩靈力的意思。它包括兩個層面:一是個人的割香禮儀。割香的信眾稱為「香燈腳」,在禮拜媽祖後,乞求香火結在進香旗上,另向廟方要一張符仔帶回家供在神桌上。二是神與神間的割火禮儀。可以是定期回到原香火來源的祖廟(母廟)謁祖掬火,表現子母廟之間的香火淵源關係;也可以是到特別具有歷史或威權的寺廟做定期的拜會,以分享威靈廟的香火靈力。
信徒除了個別的割香禮儀外,往往也配合參加其聚落神明的進香活動,稱為「隨香」。
由於進香具有宗教上的神聖意涵,乃有許多相應的行為禁忌與禮儀:(一) 需遠離不潔淨的事物。(二) 進香前須誠心敬意齋戒沐浴三天,夫婦分房。(三) 為神明服務者必須慎重行事。(四) 平日不可妄言進香事,一旦承諾參加進香,不可食言,否則犯了忌諱。大甲媽祖的隨香信徒甚至流行「有一就有二,無三不成禮」的說法,意思是參加進香須連著三年參與才算有誠心。
相傳大甲媽祖的進香活動已有百餘年歷史,早先是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自1988 年,改往新港奉天宮遶境進香。據鎮瀾宮的說法,「遶境進香」只是媽祖出巡及拜拜的意思,已沒有割火進香的意味;除了取消北港行程及修改小部份儀式外,大致仍維持進香活動的行程與規模。近年來由於傳播媒體的大肆報導,使大甲進香成為熱門話題,也多少帶來觀光化的影響。
然而,這支進香隊伍會成為媒體捕捉的焦點, 確實有它特殊的地方:進香行程為八天七夜,主要的神轎及行伍均是全程步行。
全程 280 公里的進香
路線經過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四縣,包括一市(彰化)、九鄉(大肚、花壇、大村、永靖、田尾、溪州、二崙、元長、新港)、八鎮(大甲、清水、沙鹿、員林、北斗、西螺、虎尾、土庫), 中途停靠及夜宿的寺廟有五十多個。
進香的日期均在元宵節晚上經鎮瀾宮擲筊(卜杯)請問媽祖神意而定;當晚並進行「搶香」,決定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等團體的名單;同時開始陣頭團體及個人參與進香的登記。
此外,大甲媽祖進香團最引人注目的是其浩大的進香行伍。
簡單敘述如后:
(1) 探子馬:又稱探馬仔或報馬仔,走在進香隊伍最前端,在重要行程點出現,以通報大甲媽祖將到臨的消息。他的主要裝扮包括頭戴斗笠,身穿羊毛背心短襖,一腳赤足、一腳穿草鞋、捲起一腳的褲管,肩上挑著一面鑼、一塊肉(長生肉)、一束韭菜(長生菜)及一壺茶。
(2) 頭旗、頭燈與三仙旗:頭旗和頭燈搭配走在最前端,後面跟著三仙旗。頭旗主導進香隊伍的方向, 有代表引領進香團的意義。
(3) 繡旗隊與三十六執士:均是媽祖的儀仗隊伍,繡旗隊約二百人,背負媽祖遶境進香的大旗,具有壯 大進香隊伍聲勢的功能。三十六執士是指十八種成雙的武器,取其「十八般武藝」的意思,具有防衛保駕的功能。
(4) 哨角隊與哨角鑼鼓陣:是媽祖主要的轎前樂隊。每遇媽祖鑾轎啟駕或入廟時,都會吹起莊嚴低沉的 哨角聲。
(5) 香擔、馬頭鑼、令旗及娘傘:香擔是運載鎮瀾宮的進香火爐。馬頭鑼為一大釜及兩面小鑼,是重要的前導樂器。令旗是寫著「令」大字的黃色方形旗幟,護衛媽祖神轎及香擔。娘傘為一圓頂筒狀旗幟,是以往皇帝賜封的象徵,走在媽祖大轎前,前行移動時須不斷旋轉。
(6) 大轎班、芭蕉扇、保駕日月旗:為負責抬媽祖神轎的主要組織,還有持芭蕉扇及保駕日月旗等工作。
(7) 莊儀團、神童團、太子團、彌勒團、福德彌勒團:均由人扛著神偶,一路隨駕演出。莊儀團指金精將軍(千里眼)及水精將軍(順風耳);神童團為蹦跳的兩尊神童像,由招財進寶的旗幟前導;彌勒團的標 幟為彌勒佛像;福德彌勒團則在彌勒佛外加入土地公;太子團則是哪吒三太子的神偶。這些陣頭團體有各自的神明會,是大甲及附近村莊的信眾所組成的較固定組織。
(8) 頭香、貳香及參香:是進香團中重要的隨香隊伍,必須出資資助進香活動,頭香約在百萬元之譜 ,貳香六十萬,參香四十萬。這些團體在進香中常請一些文武陣頭表演,一方面為媽祖進香壯聲勢,另一方面是榮耀的表現。
(9) 自行車隊、機車隊及其他:陣容整齊的自行車隊團員均戴帽、穿白襯衫、打黑領帶及掛臂章,有示範隊伍之稱。以前到北港時,他們的重要任務是阻斷大甲神轎入廟後的跟進人潮。近年有機車也以類似方式加入進香。最新的車隊陣容是花車,是各個陣頭隊伍的公務用車。此外尚有進香團的服務用車,如茶水車、醫務車、燈光車及爆竹車等。
對整體的進香活動,分以下幾個重點來討論:
(一)「起馬」與「啟駕」
「起馬」與「啟駕」都是指著進香的出發,又可以從個人隨香客(跟隨媽祖進香的信徒)的起馬儀式及媽祖神輿的午夜啟駕來看。
進香出發時刻多在午夜十二點左右。自前一天下午開始,鎮瀾宮廟前戲臺即開使上演「起馬戲」,廣場上也有各式各樣民藝陣頭的表演,這些都是媽祖進香出發前的慶賀活動。同時,來自各地隨香的信徒紛紛到鎮瀾宮內行「起馬」朝拜儀式。起馬儀式是指要隨香的人,帶著寫上自家住址及家長名字的三角形進香旗,向媽祖上香稟告,祈求媽祖保佑進香旅程一路平安,並向廟裡要個平安符,繫在進香旗上,然後將進香旗在媽祖香火上繞三圈,以沾浴媽祖的香火神恩。此後便點上香與進香旗繫在一起,或將香插在進香旗的小葫蘆中,表示開始隨香了。此後一直到進香結束前,虔誠的信徒一路上都保持個人進香旗上的香火不斷。
出發前的晚上,鎮攔宮進香人員先將三尊進香媽祖請入神轎內,以前是正爐媽及副爐媽負責進香,1988年後加入湄州媽。待凌晨啟駕吉時一到,鎮瀾宮裡鐘鼓齊鳴,在莊嚴低沉的哨角聲中,大轎班的人抬起媽祖的神轎,在信眾們「婆啊!進囉!」、「婆啊!來去喔!」的呼叫聲中,緩緩步出鎮瀾宮,踏上八天七夜的進香旅程。
(二)坐殿與駐駕典禮
這是指媽祖神轎到客地廟宇駐駕坐殿的誦經典禮。以大甲媽入新港奉天宮為例,在大轎未到達之前,鎮瀾宮進香人員已由廟門到正殿一字排開的等候媽祖入廟,等神轎一到,鎮瀾宮人員即將轎內三尊媽祖(正爐媽、副爐媽及湄州媽)請出大轎,一路以令旗護衛,響鑼前導,及一人傳一人的方式,穿過奉天宮的天公爐到正殿的神龕入座。由於信徒相信觸摸媽祖神像可以得到神靈的庇佑,這種媽祖神像入廟的場合,即使先前奉天宮已經清場,正殿內的信眾仍瘋狂的推擠,爭著去觸摸神像。鎮瀾宮為擔心媽祖通過時,信眾的推擠會造成神像的損壞(有一年媽祖的后冠在傳接過程中被折損),均事先在神像外罩上玻璃框。待轎內的五營旗及大印均入廟後,便接著舉行住駕誦經大典,由大甲誦經團主事誦經典禮,鎮瀾宮董監事主祭,頭、貳、參香團體陪祭。
誦經儀式約一個半鐘頭結束,其後媽祖便在奉天宮內接受信徒的膜拜。
(三)祝壽大典
在新港隔日清晨,先由大甲鎮瀾宮誦經團誦經,行消災點燈拜斗會。上午八點行祝壽大典,以往到北港時稱為「謁祖大典」,也有人稱為「拜祖」,所以有解釋大甲進香團往北港是「回娘家」的意思。因此,鎮瀾宮乃改「拜祖」為「祝壽大典」,意為慶賀媽祖誕辰將至之意。
儀式主要由大甲誦經,鎮瀾宮董監事主祭,頭、貳、參香團體陪祭。正殿內並有嚴格的清場管制,非經登記的儀式及祭典人員或媒體記者攝影人員,一律被擋在正殿門外;一般的信眾只能在廟外朝正殿的方向,跟著廣播或閉路電視隨拜。在這時,新港奉天宮前的中山路及新民路聚集許多跪拜的人潮,廟宇四週的街道住宅更擠滿隨拜的信眾,場面相當浩大,據估計應有五萬人參加祝壽大典。儀式在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及讀「疏文」後,約兩個小時結束。隨後置於廟前的二、三十隻豬公便被搬至廟後,信徒憑在大甲購買的豬、羊份收據,到廟後領取一塊豬肉帶回家,是「吃平安」的意思。
(四)回駕典禮與割火
祝壽典禮後,當天晚上十點有隆重的回駕誦經典禮,正殿仍然實施嚴格的管制,除祭祀人員外,禁止一般信徒入內。回駕誦經的儀典內容與駐駕誦經差不多,最重要的是讀「疏文」,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外,將進香期間的供獻信徒名單報呈媽祖,在儀典結束後燒化。以前在回(指媽祖神轎踏上回程)誦經後,還包括十分重要的割火儀式。割火儀式是請出北港朝天宮的和尚主持,他口中唸唸有詞,隨後由朝天宮的萬年香火爐舀出三瓢香火到大甲香擔的香爐中,這樣便完成割火儀節。 儀式結束後,已經是近午夜的時刻,大甲進香團要準備踏上歸途了。
以前香擔在割火後,便衝出廟門,一路直奔大甲鎮瀾宮。
但是,媽祖神轎及進香團還必須循原路線,一路步行回大甲。
大甲媽祖由新港回鑾時,先由奉天宮董事長請出神桌上大甲的三尊媽祖,交給鎮瀾宮的人,象徵著奉天宮誠敬的恭送大甲媽祖,再由鎮瀾宮的人以響鑼令旗護衛,一一傳接媽祖過天公爐後入轎。傳送媽祖的過程中,即使正殿中有維持秩序的義警及服務人員,廟內的信眾仍不斷推擠,爭著觸摸媽祖,以分享媽祖的福澤。
媽祖神轎就停在奉天宮的廟門外,此刻雖已是午夜時分,奉天宮前已響起震耳欲聾的煙火爆竹聲,進香團的陣頭踏起表演的步伐,在回鑾時再次引發膜拜的人潮。街旁居民紛紛擺起香案,以簡單的水果供品焚香燒金(金紙)的恭送大甲媽。在熱鬧喧嚷的子夜,媽祖的神轎在人群蜂湧中,一步步的挪向回家的路上。
(五)插香
這是媽祖回鑾途中的接駕重頭戲,主要是由頭香、貳香、參香及贊香團體,在預定的地點接駕參拜,並擁有在媽祖轎內插香的權利。
由於媽祖的神轎行頭具有神聖性,信眾莫不以接近神轎或觸摸神轎、神像為光榮,其中尤以在媽祖轎內插香為最大的榮耀。雖然頭香、貳香及參香必須為進香捐獻百萬元上下的資金,但是享有參加奉天宮正殿祭典及回鑾參拜插香等權利。
特別是頭香團體,他們是第一個被允許在神轎內插香的非廟方團體,資格與榮耀別具意義,也難怪每年元宵節晚上決定插香團體的名單時,須以「搶香」方式來選出頭香了。
(六)回鑾
繞境、回駕入廟與「落馬」媽祖鑾駕一回到大甲轄區時,會先展開繞境遊行的活動,一方面是慶祝進香圓滿成功,另一方面則是繞境巡行,使媽祖的德澤廣披於大甲的子民。這一天是大甲最熱鬧的一天,整個大甲街鎮均沉浸在陣頭遊藝的歡樂與媽祖巡行的恩澤中。
通常在下午五、六點左右,媽祖會回到鎮瀾宮,此時的回駕入廟為鎮瀾宮的進香旅程畫上圓滿的句號。
以前有割火儀式時,回駕入廟後必須立即關上廟門,以避免媽祖靈力的減損,必須過一會兒,才可再將廟門打開。
個別的隨香信徒,在媽祖回鑾時都會到鎮瀾宮來行「落馬」儀式。這和「起馬」儀式類似,都是向媽祖燒香稟告,感謝媽祖保佑進香旅程一路平安,並將進香旗在媽祖大爐上「過香火」,再攜回家中供奉,這便完成了個人的隨香與割香禮儀。當晚,大甲街鎮家家戶戶大宴賓客,呈現一片「吃拜拜」的熱鬧景象。
(七)添火
嚴格說來,以前進香割火所帶回的香火被鎖在香擔內,直到進香後三天的添火儀式,整個進香割火的儀式目的才算達成。添火是把香擔爐中割火回來的香火一一舀到鎮瀾宮的每個爐中,再將剩下的香火分配在百餘個杯子中,平均分給鎮瀾宮的董監事、頭香貳香參香及鎮瀾宮的工作人員。這項儀式是十分隱密的,不僅外人不能參與,也謝絕一般信眾及媒體記者的加入。
以通過儀式角度來看,進香亦是一種多重的再生(regeneration)儀式。
如果是子廟與母廟的關係,往往在透過進香割香或交香的儀式,子廟再一次確立或重新獲得( renew)神靈的靈力。
這點在各個神明會團體上亦可看出。在個人層面,進香者脫離日常的生活正常節奏,加入信仰的朝覲進香活動,經由這種非同於一般日常生活的非常活動,有助於個人在進香行程的信仰洗禮後,個人也得到生命或精神信仰上的重生。
大甲媽祖進香充分展現人為因素所左右的儀式祭典。從北港進香改到新港遶境進香,呈現的不僅是路線更替的問題,更有意義的是一權力關係與神格爭論下的人際關係。
由此可見,一個特定儀式所含括的仍有許多可異動的論述更改空間。
又如當媽祖神輿是全然神聖時,原則上應是會避開喪事等不潔淨之事,但1997年(丙子年)的進香,在新港奉天宮前的中山路上有戶喪家的靈堂,是一臨時搭建凸出於路旁的靈堂。由於中山路是媽祖神輿的必經之路,這戶喪家只在靈堂牌樓上裝點一些紅色的花朵,並在牌樓下掛一橫白布以遮掩死者向外的遺相。我請教大甲的信徒及鎮瀾宮的人,他們告訴我媽祖是一慈悲的女神,神格亦高,並不怕這些不乾淨事的沖犯,所以神輿仍可由喪家面前過。
轉載:榮的宗教研究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