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布農族演奏樂器,每遇喪事時,所有的樂器都禁止被吹奏。平常時日吹奏口琴的性別,布農族並沒有限定。
竹口琴為台灣原住民各族普遍使用之樂器,且口琴之構造及鳴奏方法,亦因種族不同而略有差異。
布農族的竹口琴琴身是用長條形竹片做成,竹片內側加以削磨,將竹肉磨至相當薄度後停止,唯需注意保留竹皮部不可削磨。在竹片中央,開一個寬約零點二公分,長六公分左右的琴簧孔,裡邊再裝上有彈性的銅簧,琴簧為金屬片或竹片製,若為竹片製成,則琴簧即為琴身質料的一部分。簧的一端固定於琴身上,另端可自由振動,琴身的兩端各鑽一個小孔,繫以細繩。吹奏的時候,左手攝竹口琴橫銜於齒間,右手要輕輕拉動琴線頻作張弛,牽扯細繩可使琴簧振動,並以口對琴斤加以吹氣,由口腔來調解作柔弱的樂音,才會發出「剖剖」、「咻咻」、「喔喔」的嚶嗡之聲。竹琴屬簧樂器或震盪共鳴樂器。
關於竹口琴,布農族人有一則感人的故事:
從前布農族人與太魯閣人,為了爭奪獵場,不停的相互出草殺伐。
有一天,布農族人在山田裡燒墾田也,濃煙直上雲霄,引來了許多太魯閣人突襲,山田裡的布農族人,全部被襲殺,只有一位孕婦叫阿達兒adal的沒有被殺死,因為她長得很漂亮,她被太魯閣的人劫持俘虜而去。
她本性善良賢淑又善於彈奏竹口琴。大家都不知道她是生是死,可是大家都一直惦記著她。
她的先生和族人為了紀念她,就都開始彈奏竹口琴,布農族的竹口琴,因此就流傳了下來,後來也利用談情說愛的場面,且具有奏效。
阿達兒被掠搶帶走,經過一重又一重的叢林,她沿途不斷折樹枝,心想有生之年她還要逃回去,到達了太魯閣的部落不久後,她生下了一個男孩。十五、六年後,男孩漸漸長大成人。
他也和太魯閣人一起上山狩獵,每當獵隊依功分肉的時候,會叫他抓著獸肉四肢,以便用刀分割獸肉,太魯閣人常以不小心為藉口,割傷他的手,他原本也不在意,後來,三番兩次,他再怎麼小心免被割傷手,還是被割傷了。他很懷疑,為什麼那些人表面友善,卻蓄意要割傷他的手。
有一天,他對他的媽媽說:「每當狩獵時,在山野依功分肉的時候,他們總是畜意要割傷我的手,這是為什麼呢?爬山時,爸爸走在後面,見我走路慢的時候,就會用箭刺我的腳後根,使我的腳傷痕累累,這是為什麼呢?」
媽媽偷倫地告訴他說:「孩子啊!老實告訴你吧!因為那些人不是你的族人,你的爸爸也不是你的生身父親,我們是布農族人,不是大魯閣人啊!所以他們會欺負你,現在你長大了,正是逃走的時候了。」
他們暗中準備乾糧,在一個夜晚趁著父親疏忽之際,母子倆逃走了。阿達兒在十五、六年前懷著身孕被擄掠時,沿途折過的樹枝已經長成大樹了,他們尋著折過的樹痕逃走。
他的養父發現他們逃走後,約集數十人帶著獵犬追趕。差點兒把他們追趕上,剛好有一個瀑布,他們就躲進瀑布裡,太魯閣人在河流的上游及下游來回尋找,就是找不到他們的蹤跡,以為他們被水流走了,太魯閣人才順著下游回頭走了。
母子倆繼續日以繼夜的逃亡,終於到達了故鄉老家。他們站在老家上方的坡地,阿達兒拿出竹口琴吹奏,聲樂悽慘如訴,她的先生聽到外頭悽涼的鳴奏聲,懷念起他的故妻,他再仔細地傾聽,愈想愈覺得好像是他以前太太鳴奏的曲子,他以為他是在做夢,便拿著火把走到屋後上方的坡地看個究竟,果然是他的太太真的回來了,還帶著當年她懷孕時被擄走後生下的孩子回來了,他一時無法相信這如夢的事實,遲遲不能自己,良久,父子相認後,才引領闊別十五、六年,以為天人永隔的母子進入屋室內。
久別重逢又相聚,自然是語重心長,他們也喜極而泣的大哭了一個晚上。有情人終成眷屬,有緣人自是有緣,父子自有父子之情。
剎那的時間,他們的心靈彼此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了,好像很遙遠很遙遠的星空,一時之間,沒有了距離。
本則傳說故事情節要述如下:
一、有一位美麗的孕婦叫阿達兒在山田裡被太魯閣的人劫持俘虜而去。
二、阿達兒善良賢淑又善於彈奏竹口琴,她的先生和族人為了紀念她,就都開始彈奏竹口琴。
三、阿達兒被掠搶帶走,沿途不斷折樹枝。
四、阿達兒不久後生下了一個男孩。十五、六年後,男孩漸漸長大成人。
五、男孩與太魯閣人一起上山狩獵,他經常有意無意的被割傷手;養父會用箭刺他的腳後根,使他傷痕累累。
六、媽媽告訴男孩的身分後,便是他們母子逃亡的時候了。
七、母子沿著被擄來折過的樹枝的樹痕逃走。
八、養父發現他們逃走後,約集數十人帶著獵犬追趕,但是沒有找到母子兩。
九、母子兩終於回到了布農族的故鄉,他們站在老家上方的坡地,母親拿出竹口琴吹奏。
十、阿達兒的先生聽到琴聲,愈覺耳熟,便拿著火把走到屋後上方的坡地看個究竟,果然是他的太太真的回來了,還帶著當年她懷孕時被擄走後生下的孩子回來了。
十一、從此一家人又重聚一堂。
文出:田哲益〈原住民婚姻制度與禮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