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71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655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最近美國的評酒界泰斗羅伯特帕克和英國的評酒家休斯約翰遜打開了嘴仗,就葡萄酒的好壞誰說了算,鬧到了國際酒罈,搞得沸沸颺颺。
英國評酒家約翰遜曾指責帕克左右了葡萄酒的口味,稱帕克是“葡萄酒口味的獨裁者”,帕克抱怨道,許多評酒家和出版物都應該受到指責,但唯獨他成了攻擊目標,“當有人要批評現有的評分系統或著權威葡萄酒作家時,槍炮的準星就對準了他,現在我就是站在準星之下的人。”帕克說,他的味覺很複雜,他喜歡濃縮的,果味濃的葡萄酒,會給這樣的酒打高分。
儘管抱怨連連,這位美國評酒家也不免在他的雙月刊《葡萄酒擁護者》上流露出了得意之情,“人們喜歡模倣各個領域的成功人士,這就是為什麼每篇葡萄酒通訊都像我的風格。人們總是和成功者的意思有點像。”
帕克是否左右了葡萄酒的口味,他的洋洋自得是否成為酒界的現實?
我們不妨分析一下究竟是什麼決定了葡萄酒品嘗口感。實際的情況是,我們在衡量自己對一種酒的喜愛程度時,各種變數都在起作用。例如:
同一種酒,一瓶與另一瓶品嘗起來會有所不同。每一個人的味蕾是在一個什麼樣的狀態下,味蕾的各種變數也會影響對酒的感知,比如時間的變化、味蕾所受的味覺刺激等等。
同一種酒不同的儲存或者在瓶中的發酵是怎樣的,也有不同的表現。
在特定的時間,我們吃的食物、和什麼人在一起吃、情緒如何(不喜歡的人和惡劣的情緒會讓一瓶酒變得索然無味,這是我們大多數人的生活經歷),甚至大氣壓力都會影響我們對一種酒的喜愛程度。
即便不考慮以上那些變數因素,同時、同地、同溫的情況下,兩杯同樣的酒,如果用不同的杯子來品嘗,也會不一樣的。
品酒是一個很主觀的工作,沒有哪一個人可以左右了別人。評酒專家在品評的時候也不是一個人,而是很多人同時進行,就是為了文章來源於中國紅酒網避免主觀性。我們當中不乏迷信權威對自己缺乏信心的人,被權威左右了。如果按照帕克的說法,模倣成功人士豈不是浪費了自己對葡萄酒的主觀感受?那就變成了我們在用別人得到的葡萄酒的感覺,來愉悅自己,顯然是一種悲哀。
葡萄酒的世界紛繁複雜,這不僅僅是因為葡萄酒的種類繁多,而且還因為購買葡萄酒是一種主觀性極強的行為。例如對某一葡萄酒,有人認為是極品佳釀,有人卻不以為然。我們在品酒的時候,經常會碰到對一款酒打分相差很大的情況,這不足為奇。中國人有句俗話,叫做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品酒確實如此。
另外在對葡萄酒品評的描述上,語言具有很大局限性。首先大家對事物感知的程度以及用來表述的用詞不同,其次,對每種酒的品味是在極為隱秘的口腔中進行的,是極為個人化和主觀性的行為。所以個人的表達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
李華先生曾經說過,要知道酒的好壞,必須先用你的味蕾喝酒親密接觸,這樣你才能夠確定是否是你所喜歡的類型。權威在多數情況下是站在自己的立場上為酒打分的,與諮詢者並沒有多大的幫助,有時候還會是一種誤導。當有人面對貨架上林林種種的葡萄酒,要我告訴他們什麼才是最好的,這確實令人為難。美國著名的評酒家埃的麥卡錫和瑪麗埃文夫婦在他們的葡萄酒購買指南一書中,對一款酒也同樣是各自打出分數,顯示出他們不同的愛好。這本書曾經暢銷全球7億冊,其中對酒的品評表現出了明顯的個人色彩,正如作者在書中說的:通過指定的描述,“縮小葡萄酒的範圍”,“激發起你對以前從未品嘗過的葡萄酒的興趣,鼓勵你去嘗試新的葡萄酒”,而不是“指令你應該因用什麼樣的葡萄酒”。
這樣的審慎態度,比起帕克等人,要科學的多。
我想,每一個消費者都應該相信自己的感覺,你認為什麼樣的酒對你的味口,就選擇什麼樣的酒。在不斷的選擇中,我們會感受到無窮的樂趣。
文出:品酒文化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