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有了好茶好水,還要好做茶具。選用雅觀,優質的茶具、襯托茶湯的液色,保持濃郁的茶香,是領略品茗情趣不可缺少的條件。
所謂茶具,是指與泡飲茶葉有關的專門器具。人類最初煮飲茶葉,都使用當時日常的飲食器具,沒有專用茶具。到了飲茶盛行以後,才發明了茶壺、茶杯、茶碗、茶盤等等茶具。
中國的陶瓷業的發展
我國茶具歷史悠久,並與陶瓷業的發展關係極為密切。相傳陶器已有五千多年的歷史,最早的兼用茶具就是用陶土製成的缶(肚大口小的容器)。雲南、四川的烤茶罐是用砂陶製成,可以證明。砂陶茶具後來發展為釉陶茶具,這種釉陶茶具沿用了一個相當長的時期。
西漢王褒《僮約》中記載的「烹茶盡具」的「具」,可能就是釉陶器一類的茶具。
到南北朝,飲茶之風已較普遍,但飲茶風尚的盛行卻始自唐代。
唐代貴族家庭多用金屬茶具,而民間卸以用陶瓷茶碗為主。當時瓷製茶碗主要有青釉、白釉兩種。由於飲茶盛行,茶具需要量大增,促進了當時瓷器生產的發展。宋代飲茶多用茶盞,盞是一種小型茶碗,口敞底小,有黑釉、醬釉、青釉、青白釉及白釉等多種,而以黑釉為主。
元代青白釉茶具較多,黑釉茶盞已逐步被青白釉茶盞所代替。明代盛行白茶盞,中期以後又出現了用瓷壺和紫砂壺的風尚。
到了清代,廣州織金彩瓷、福州脫胎漆器等茶具相繼而起,但仍以「景瓷」「宜陶」為貴,即瓷質茶具以江西景德鎮白瓷為首,陶質茶具以江蘇宜興紫砂為最。這時瓷茶具中的茶壺造型有了變化,品種也有了增加,既有青花的,又有粉彩和各種顏色釉的。款待客人用的蓋碗茶具也開始出現。宜興紫砂壺的製作也有很大的進步,出現了不少名工巧匠。
中國的茶具,有史以來出現過的有陶器、瓷器、銅器、錫器、金器、銀器、玉器、瑪瑙器、漆器,還有玻璃器、搪瓷器等等,真可以說是琳琅滿目,豐富多采。
下面簡要介紹幾種主要的著名茶具:
景德鎮白瓷茶具
景德鎮原名昌南鎮,這裏生產的白瓷早在唐代就有「假玉器」之稱。當時當地的勝梅亭窯已能燒製胎釉潔白的茶碗。
北宋景德元年(公元一OO四年),真宗趙恒下令,在浮梁縣昌南鎮建辦御窯並把昌南鎮改名為景德鎮。當時景德窯生產的瓷器,質薄光潤,白裏泛青,雅緻悅目,而且已有多彩施釉和各種彩繪。當時彭器資《送許屯田詩》曾有這樣的評價:「浮梁巧燒瓷,顏色比瓊玖」。宋代的青白盞茶具以景德鎮為主要產地。
到元代,景德鎮因燒製青花瓷而聞名於世。青花瓷茶具,淡雅滋潤,不僅為國內所共珍,而且遠遠銷國外。特別是日本,因「茶湯之祖」珠光特別喜愛這種茶具,後來便把青花茶具定名為「珠光青瓷」。
明朝時,景德鎮已經成為全國製瓷中心。景德鎮在生產青花瓷的基礎上,又先後創造了各種彩瓷,產品造型小巧,胎質細膩,彩色鮮麗,畫意生動,在明代嘉靖、萬曆年間被視同拱璧,十分名貴。明代劉侗、于奕正著的《帝京景物略》一書中有「成杯一雙,值十萬錢」之說。當時產品暢銷海外,名噪天下,國際上譽我國為「瓷器之國」。
清代景德鎮白瓷茶具的生產十分繁榮,各地製瓷名手雲集於鎮,製瓷技術又有不少創新。康熙年間,除繼續生產五彩瓷外,還創造了琺瑯、粉彩兩種新的釉上彩。琺瑯彩瓷,是仿照當時銅胎琺瑯器的色彩和紋飾燒製的。到雍正時,琺瑯彩瓷茶具胎質潔白,薄如蛋殼,已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但當時僅供宮中享用,民間絕少流傳。
宜興紫砂茶具
宜興紫砂茶具,早在北宋初期已異軍崛起,成為在各種名瓷之外別樹一幟的茶具,它不僅具有造型簡煉大方,色調淳樸古雅的特色,還具有良好的保味功能:泡茶不走味,貯茶不變色,盛暑不易餿,而且使用的年代越久,色澤越加光潤古雅,泡出來的茶湯也越加醇郁芳馨。因此,寸柄之壺,盈握之杯,往往被人視若珍寶,貴如金玉。
紫砂茶具中以茶壺最為名貴,如明代文震亨《長物志》記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著名詩人蘇軾在謫居宜興時,特別愛好一種提梁式的紫砂茶壺,後來被命名為「東坡壺」,一直沿用至今。,明代嘉靖、萬曆年間,先後出現了兩位卓越匠師:供春和他的徒弟時大彬。供春的製品被稱為「供春壺」,造型新穎精巧,質地薄而堅實,被譽為「供春知壺,勝如金玉」。其中尤以樹[上病下嬰]壺為世所器重。時大彬的作品,突破了師傅的樊籬而多作小壺,點綴在精舍几案之上,更加符合飲茶品茗的美學趣味。因此當時就有十分推崇的詩句:「千奇萬狀信手出」,「宮中艷說大彬壺」。當時大彬製作的調砂提梁大壺呈紫黑色,雜砂銅土,泛出星星白點,猶如夜空中的繁星,壺身上小下大,形體穩定,是一種古樸雄渾的精品。
清代的紫砂茶具,在前人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其中以清初陳鳴遠和嘉慶時楊彭年製作的茶壺尤明於世。陳鳴遠製作的茶壺,線條清晰,輪廓明朗壺蓋有行書「鳴遠」橢圓印,至今被人們珍藏。楊彭年的製品,雅緻玲瓏,不用模子,隨手捏成而有天然之致,所以被推為「當世傑作」。當時的江蘇溧陽知縣陳曼生,浙江杭州人,僻好茶壺,並工於詩文、書畫、篆刻,他特意來到宜興和楊彭年配合製壺。
陳曼生設計,楊彭年製作,再由陳鐫刻書畫。他們的作品世稱「曼生壺」,一直為鑒賞家們所珍藏。清代我國閩南、潮州一帶煮泡工夫茶所使用的小茶壺,幾乎全為宜興紫砂。
浙江青瓷茶具
浙江青瓷茶具,歷史久遠。早在東漢年間,浙江上虞已開始燒製青瓷。到晉代,浙江的越窯、婆窯和甌窯(「越」,指今紹興、上虞及餘姚、肖山二帶,「婺」,指今金華地區;「甌」,指今溫州地區及龍泉一帶)已具相當規模。餘姚、德清一帶還出現了漆黑光亮、美觀實用的黑釉瓷器茶具,最流行的是一種「雞頭壺」,即茶壺的嘴呈雞頭狀,現今日本還有一件,名曰「天雞壺」,收藏在東京國立博物館,被視作珍寶。
到唐代,陸羽對浙江青瓷茶具極為推崇。在他所著的《茶經》中,對越窯茶碗給予極高評價,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婆州次‥‥」,「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認為越瓷比邢瓷、鼎瓷、婆瓷都好(「鼎」,指今江蘇宜興鼎山鎮一帶,「邢」,指今河北內丘等地,是我國有名的白瓷產地之一);唐代顧況《茶賦》云:「舒鐵如金之鼎,越泥似玉之甌」;皮日休《茶甌》詩有「邢客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雲魄起」之句;韓偓《橫塘詩》則云:「越甌犀液發茶香」。這些詩人都用極為生動的比喻,描繪了唐代翠玉般的越窯青瓷茶具的優美。
宋代,我國五大名窯之一的龍泉哥窯發展到鼎盛時期,生產各種著名的青瓷器,包括茶碗、茶壺、茶盤、茶托等等。那時,甌江兩岸臺窯林立,煙火相望,運輸船舶往來如梭,一派繁忙景象。
到明代,龍泉青瓷茶具以它造型古僕幽雅,瓷質堅硬細膩,釉層豐厚,色澤青瑩柔和而蜚聲中外。西方人紛紛慕名而至。十六世紀末期,當龍泉青瓷初次出現在法國市場時,一度蟲動了整個法蘭西,人們讚嘆不已,簡直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稱呼它。後來他們只好用當時風靡歐洲的名劇《牧羊女》中的主角雪拉同的美麗青袍相比擬,稱為「雪拉同」。從此以後,歐洲文獻中「雪拉同」使成了龍泉青瓷的代名詞。
除此之外,「廣彩」茶具也頗有獨特的風格。它的裝飾構圖嚴謹,閃爍有光,人物古雅有致,加上施金加彩,宛如千絲萬縷的金絲彩線交織於錦緞之上,顯示出金碧輝煌的氣派。此外,湖南醴陵、河北唐山的白瓷茶具也都各具特色。脫胎漆器茶具也是多姿多彩,福州生產的「寶砂閃光」、「金絲瑪瑙」、「釉變金絲」、「仿古瓷」、「雕填」、「高雕」和「嵌白銀」等產品相繼問世,特別是創造了紅如寶石的「赤金砂」和「暗花」等新工藝以後,福州漆器茶具更加鮮麗奪目,逗人喜愛。
玻璃和搪瓷茶具也是人們常用的。玻璃茶具,晶瑩潔淨,了無雜疵,近年來花色品種越來越多。搪瓷茶具,堅固耐用,色彩艷麗,也別具風格。
總之,我國茶具千姿百態,各有千秋,可以根據洛地飲茶習慣,因茶制宜,靈活運用。
文出:台灣茶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