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台灣原住民最早的衣飾是樹皮衣與獸皮衣。目前已知使用過樹皮衣的族群有阿美族、排灣族、魯凱族、鄒族。阿美族以楮樹的樹皮為原料,是目前唯一存在的樹皮衣飾。製作時先將樹皮剝取下來,放在一根光滑而粗大的木幹上,以木棒敲打,使表皮脫落,接著剝取內層較細的纖維,垂打成薄片,再以麻線縫合,製成衣服。動物毛皮是原住民另一主要的衣服材料來源。尤以布農、鄒、排灣、魯凱最為普遍。鄒族的鞣皮技術更是傑出。皮衣、皮帽、皮鞋依然是鄒族人參加祭典時最主要的穿著。進入了以麻現為原料的水平背帶機時代,原住民利用野生的苧麻剝取表皮曬乾、挑紗、紡線,再經過清水洗滌使組織更堅韌,便開始定線、整經、織布。為了增加色彩上的變化,以植物或礦物為染料,豐富了麻線的色彩。從各族的衣飾中,可以看出他們對色彩的偏好。如泰雅族的紅、白兩色。排灣、魯凱族的橫、橙、綠三色;雅美族的藍、白兩色。以苧麻為紗線由於耗工費時,大部分被現代紗線(混紡、尼龍、毛線)所取代。現代線材的多樣性及多色性使傳統的材料失色不少。但傳統麻線及植物染色的柔美自然又是人工色線所不及。因此如何結合現代技術、傳統材料與現代材料使衣飾的文化再延續又不失傳統材質的優點,值得大家一起來思考(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管理局 1996:31)。
服飾本身具有以下六種屬性:
一、顯示了社會階層以及特殊身分或事蹟的意涵。例如排灣、魯凱兩族,傳統上只有貴族才可穿戴華服,並施以特定的花紋;鄒族的男子在獵得山豬後,可將山豬獠牙做成臂環,在節慶祭儀時穿戴出來,以顯示其勇士的事蹟。
二、與社會組織的組成原則息息相關。例如泰雅女子必須習得織布才有資格紋面並成家;而阿美、卑南兩族有年齡階級之分,不同層級必須穿戴不同服飾。
三、具有男女分工的特性。例如男子負責織布機的製作,而採麻、處理麻線則男女共同合作,但在女子之部的過程中,男子忌觸織布機,也不能跨越其上。
四、反映了文化接觸所造成的社會變遷。例如日治時期以前,大部分的衣服材質,均為自織麻布,後來才大量使用由日本或大陸進口的棉布和印花布,晚近,更以化學纖維取代所有材料,這顯然是一種順應環境所產生的變化。
五、為族群認同的重要表徵。自三百多年前,漢人大量進入臺灣後,原住民文化受到相當大的衝擊,服裝方面逐漸漢化,但在某些特定節慶祭儀上,仍繼續穿戴傳統的服裝,充分表現出自我族群的認同。
六、聚有傳統藝術美學的意涵。服飾的色彩、圖案、形式,均符合對稱、律列、均衡的原則,並多據此呈現獨特的風格。(李莎莉1998:24)
文出: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