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0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明朝製茶技術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10老牛~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超級版主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品味生活區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IQ180解題高手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環瀛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方寸之美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2-23 11:30:5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由於蒸菁散茶的興起,至元代(1279-1368)為了發揚茶葉香氣、滋味及省工易於控制由蒸菁逐漸改變為炒菁,同時改碾為揉以保持芽葉的完整.炒菁及揉捻為製茶技術的一大變革,有了炒菁及揉捻的發明,使我國茶葉製造方法不再侷限於製造綠茶,而有各種茶類製法的演變.明朝(1368-1644 )大力推廣炒菁散茶製法,當時有名的炒菁綠茶如珠茶、龍井、瓜片、毛峰等名茶製造技術尚流傳至今。

  明朝普及了炒菁綠茶的產製外,尚發明了花茶的製茶技術。明朝顧元慶所著《茶譜》談及「木樨、茉莉、玫瑰、薔薇、蕙蘭、蓮、桔槴子、木香、梅花,皆可作茶.諸花開時,摘其半含半放,蕊之香氣全者,量其茶葉多少,摘花為茶,三停茶,一停花,用磁罏罐,一層茶,一茶花相隔至滿,... 火上焙乾收用」。文中所述「三停茶,一停花」仍為現今窨製花茶所遵行的標準香花用量。(鮮花用量為茶葉重量的百分之三十),而「一層茶,一層花」亦為目前窨花時的操作準則。

  可見明朝時代我國炒菁綠茶及花茶的製造技術已發展到極至,清代以後乃至民國,對炒菁綠茶及花茶製造技術的改革,仍以明朝的製造技術做基礎,僅在製茶設備上,配合工業革命,以機械替代人工,使綠茶製造機械化、自動化、企業化,大量產製品質均一的綠茶及花茶,使成品規格化而便於國際交易及內陸銷售。

 明.田藝蘅在《煮泉小品》中談及「芽茶以火作者為次,生曬者為上,亦更近自然,且斷煙火氣耳。況火作者人手器不潔,火候失宜,皆能損其香色也.生曬茶瀹之甌中,則旗槍舒暢,清翠鮮明,尤為可愛」。文中所提到的芽茶製造法與現今白茶類如白毫銀針,白牡丹等之製造法相似.可見明朝已利用「生曬」,今稱為「日光萎凋」的製茶技術,改變茶葉的色、香、味,使茶葉種類多樣化.《煮泉小品》又提及「茶之團者、片者,皆出於碾、磑之末,即損真味,復加油垢,即非佳品,總不若芽茶也,蓋天然者,自勝耳」。可見當代茶葉品質的要求是要出自茶葉本身的色、香、味。

  至於部份發酵的青茶類及全發酵的紅,茶其製造技術的演變,由於史料久缺,尚難考證,作者推測我國製茶技術,至明、清時,由於「萎凋」技術的發明,以及茶葉品質要求其色、香、味是出自茶葉本身,因此在『白茶』的製造基礎上發展為滋味強烈,水色艷紅的紅茶;以及香氣幽雅,滋味甘醇的青茶類(部份發酵茶)是必然的現象。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4 04:24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