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6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29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彰化古時原稱為「半線街」,乃是翻譯自佔據此地附近的平埔巴布薩族半線社之社名。清康熙二十三年(西元一六八四年)設置北路營,即《諸羅縣志》中所謂「望寮山下,有北路中軍之旗鼓,則半線之營壘也」之地。清雍正元年(西元一七三二年)又由當時的諸羅縣分出,設立一彰化縣,《台灣府志》就當時置縣之情形做了一簡單描述:「半線街,分東西南北四市」。
至於「彰化」此一縣名,福建巡撫王紹蘭所著之《彰化縣城碑記》中曾有相關記載:「實獲眾心,保城、保民,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歟」,亦即寓有「顯彰皇化」之意,利用文雅之字來為此地命名,而「半線街」既已為彰化縣城之所在地,故以「彰化」為其街名。
但當時置縣之初,尚未建設縣城,清雍正十二年知縣秦士望開始遍植莿竹於街巷之外,以為城衛,並建立東西南北四門。清乾隆五十一年發生林爽文之亂時,縣城淪陷,所種莿竹幾乎全被砍伐殆盡。清乾隆六十年爆發陳周全之亂時,縣城再次遭受蹂躪破壞,毀壞程度極為嚴重。清嘉慶二年(西元一七九七年)時,知縣胡應魁再次依照故址重新栽種大量莿竹,又於東西南北四門增建城樓,但因此地土性鬆粗,又屢次遭逢震災之毀害,故只歷經十餘年之久,城樓至今已大半傾圮倒毀。
清嘉慶十四年,由彰化仕紳林文濬、詹捷能、王松等三十六人義捐,依據舊有基礎進行土城之修築工事,並於八卦山頂設置砲台、建築磚寨,清嘉慶十六年開工,而於清嘉慶二十年完竣;城之四周圍長約九百二十二丈二尺八寸,高約一丈五尺,設有門樓四座,砲台十二座,水洞六,堆房十六,而四座城門東曰「樂耕門」,南曰「宣平門」,西曰「慶豐門」,北曰「拱辰門」。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