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2-1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262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0623
- 相冊
- 1
- 日誌
- 1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中華茶道,就其構成要素來說,有環境,禮法,茶藝,修行四大要素。
(一)環境
茶道是在一定的環境下所進行的茶事活動,茶道對環境的選擇,營造尤其講究,旨在通過環境來陶冶,淨化人的心靈,因而需要一個與茶道活動要求相一致的環境。茶道活動的環境不是任意,隨便的,而是經過精心的選擇或營造。茶道環境有三類,一是自然環境,如松間竹下,泉邊溪側,林中石上。二是人造環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樓閣,畫舫水榭,書房客廳。三是特設環境,即專門用來從事茶道活動的茶室。茶室包括室外環境和室內環境,茶室的室外環境是指茶室的庭院,茶室的庭院往往栽有青松翠竹等常綠植物及花木。室內環境則往往有掛畫,插花,盆景,古玩,文房清供等。尤其是掛畫,插花,必不可少。總之,茶道的環境要清雅幽靜,使人進入到此環境中,忘卻俗世,洗盡塵心,熏陶德化。
(二)禮法
茶道活動是要遵照一定的禮法進行,禮既禮貌,禮節,禮儀,法即規範,法則。“夫珍鮮馥烈者,其碗數三,次之者,碗數五。若坐客數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已下,不約碗數,但闕一人,而已其雋永補所闕人。“(陸羽”茶經“”五之煮“),此為唐代煎茶道中的行茶規矩。
“童子捧獻於前,主起舉甌奉客日:為君以瀉清臆。客起接,舉甌曰:非此不足以破孤悶。乃復坐。飲畢,童子接甌而退。話久情長,禮陳再三。“(朱權”茶譜“序),此為宋明點茶道主,客間的端,接,飲,敘禮儀,頗為謹嚴。禮是約定俗成的行為規範,是表示友好和尊敬的儀容,態度,語言,動作。茶道之禮有主人與客人,客人與客人之間的禮儀,禮節,禮貌。
茶道之法是整個茶事過程中的一系列規範與法度,涉及到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一些規定,如位置,順序,動作,語言,姿態,儀表,儀容等。
茶道的禮法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損益,與時偕行。在不同的茶道流派中,禮法有不同,但有些基本的禮法內容卻是相對固定不變的。
(三)茶藝
茶藝即飲茶藝術,茶藝有備器,擇水,取火,侯湯,習茶五大環節,首先以習茶方式劃分,古今茶藝可劃分為煎茶茶藝,點茶茶藝,泡茶茶藝;其次以主茶具來劃分,則可將泡茶茶藝分為壺泡茶藝,工夫茶藝,蓋碗泡茶藝,玻璃杯泡茶藝,工夫法茶藝。再次則以所用茶葉來劃分。工夫茶藝依發源地又可劃分為武夷工夫茶藝,武夷變式工夫茶藝,台灣工夫茶藝,台灣變式工夫茶藝。
茶藝是茶道的基礎和載體,是茶道的必要條件。茶道離不開茶藝,茶道依存於茶藝,舍茶藝則無茶道。茶藝的內涵小於茶道,但茶藝的外延大於茶道。茶藝可以獨立於茶道而存在,作為一門藝術,也可以進行舞台表演。因此說,表演茶藝或茶藝表演是可以的,但說茶道表演或表演茶道則是不妥的。因為,茶道是供人修行的,不是表演給別人看的,可表演的是茶藝而不是茶道。
(四)修行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過茶事活動怡情悅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中華茶道的修行為“性命雙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雙修亦即身心雙修。修命,修身,也謂養生,在於祛病健體,延年益壽,修性,修心在於志道立德,怡情悅性,明心見性。性命雙修最終落實於盡性至命。
中華茶道的理想就是養生,怡情,修性,證道。證道是修道的結果,是茶道的理想,是茶人的終極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茶道的宗旨,目的在於修行,環境亦好,禮法亦好,茶藝亦好,都是為著一個目的-修行而設,服務於修行。修行是為了每個參加者自身素質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的人格。
轉自:普洱中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