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3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佳里原本稱為「蕭壟庄」,日時制度改正時(西元一九二○年)改稱為「佳里」。所謂「蕭壟」之名乃是翻譯自原本佔據此地方的平埔西拉雅族「蕭壟社」之社名。「蕭壟社」,一名「漚汪社」,其根據地原本位於蕭壟(今日之佳里)與漚汪(今日則屬於將軍鄉)二庄中間的「番子寮」(今日屬於佳里鎮),後來移民逐漸形成一部落時,取同一平埔族之社名,分別將一邊取名為「蕭壟庄」,另一邊則取名為「漚汪庄」。
「蕭壟庄」,乃是西元一六○○年代時,荷蘭人著手教化平埔族而設置有教會堂之地,當時荷蘭人慣稱其為「Soulang」。荷蘭人不僅致力於精神上的教化,同時亦從事實質上的農業技術介紹,即由東印度會社自巴達維亞購買來一百二十一隻牛,交由當地之平埔族社民飼養,故自古以來,此地之農耕稼穡發展十分可觀。清康熙三十六年(西元一六九七年)出版的郁永河《裨海紀遊》便記載道:「歐王即蕭壟,近海,雖不當孔道,尤富庶也。」清康熙之後,漢人移民之移殖足跡逐漸及於此地,並陸續購得平埔族之土地進行開墾,至清雍正十二年(西元一七三四年)時正式成立一堡,取名為「蕭壟堡」。清乾隆二十九年(西元一七六四年)出版的《台灣府志》〈續修〉亦簡略記載道:「蕭壟街濱海,民蕃貿易」。
文出:台灣咁仔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