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17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在許多人看來,道家的哲學是玄妙莫測的,而道教的人生觀、政治觀,也常常被批判為消極的甚至是落伍的。然而,道教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它的思想卻從古到今倍受人們的推崇,廣為流傳。打開史書,耐人尋味的是研究歷代興亡,具有真知灼見的偉大歷史學家司馬談父子,對道家情有獨鍾,稱贊道家思想“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甚至西方人也把他奉為至寶,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曾雄居世界經濟霸主地位達數百年之久的大英帝國,如今正在悄悄掀起一股崇拜味頗濃的“老子熱”。
應該承認,一部《道德經》洋洋灑灑五千言,其精神蘊涵之豐富,思想空間之開闊,堪稱蓋世傑作,足可以使老子贏得中國哲學之父的美譽,登上華夏道家祖師的寶座。老子思想經過莊子的一番哲學弘揚,經過一批政治家認認真真的幾番社會實踐,構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漢初、唐初的政治家們都竭力推行道家思想,並因此形成了標誌強漢的“文景之治”和標誌盛唐的“貞觀之治”,顯示了道學的超越生命力的存在。
今天,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現代化進程的日益深化,人與自然、人本身的問題也逐漸凸現出來。在這樣一個人類似乎可以主宰一切的時代,人如何面對紛遝而至的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和社會問題,人如何治理自身,人如何處理與自然、人與人的關係,人的發展是否正常,有沒有帶著現代特徵的病症?這是每一個既關心自己也關心整個人類發展的人不能不認真思索的問題。我認為,要解決好上述問題,沒有歷史的經驗,沒有古代的智慧為借鑒和指導是不行的。中國的道家思想是中國傳統哲學中最有批判精神的哲學派別,研究他們的理論,對於今天尤其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本文試從道家的“無為而治”出發,簡要剖析其在現代生活中的意義。
一
一提到老莊哲學,我們馬上就會聯想到它清靜無為、恬淡寡欲、儉嗇謙退和守柔不爭的思想主張。而這種思想主張也正是與儒家的積極入世、自強不息和為君父建功立業的思想主張相對峙。是的,道家有這種思想主張,但問題是,對這種思想主張不能簡單化理解。為此,為了澄清這種誤會,我們有必要先簡述一下老子的“無為而治”的思想。
“無為而治”是《老子》一書中社會思想的核心。它是《老子》書中“治道”的基本原則。這裏的“治道”就是“治人之道”。《老子》所講的“無為而治”即“治人之道”是以“人道”效法“天道”為出發點的,最後又複歸於天道。在天道觀上,《老子》主張“天道自然”和“天道無為”。所謂“天道自然”就是指天道自然而然,天地萬物的化生是自然而然的演變過程,沒有意志力的主宰,這正如《莊子》中所說的“天地任自然,無為無造,萬物自然治理”。《老子》中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是宇宙共同的法則,天也要以道為根本。《道德經》第五十一章又說:“道之尊也,德之貴也,夫莫之命而恒自然也。”同樣表達“道”即天道是自然而然的,人們的行為和人類社會的活動均應按自然規律行事。所謂“天道無為”,是說“天道”沒有任何主觀機動動機和目的,它遵循“無為”、“無名”、“無欲”、“無知”的原則。“道恒無為”是說天道沒有任何主觀的意志和目的。“道恒無名”指“道”是不可用名來稱謂的,是自然而然的。《老子》第三十四章中又說:“道恒無欲”,“欲”就是私欲,天道是沒有私欲的,第五章中又說:“多聞數窮,不若守中”。這是說,見聞愈多,窮困愈速,不如保持內心的清靜,所以道是無知的。因此,“天道自然無為”原則正如魏源所指出的:“老子自然,從虛極靜篤中得其體之至嚴至密以為本……其無為治天下。非治之而不治,乃不治而治之也”。這就是說,老子“無為”,不是有所治而不治,而是無所治而治之。這裏“有所為”是有自己的主觀意志、目的,“無所為”是說沒有意志、目的,自然而然,並不是毫無作為。
《老子》還從“天道自然無為”的原則出發,主張“人道”也同樣應該“自然無為”,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政治主張,正如第二章所說:“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處無為之事”,並不是什麼事也不做,拱手枯坐,而是因順自然,不要受任何外來干擾。“治大國,若烹小鮮”,強調的是治理國家,要像烹小魚,不要過多地翻動它,干擾它。第三十七章又強調“道恒無為,而無不為。”如果聖人不遵循自然無為的原則,那麼將會招致失敗。縱觀中國歷史上的數個鼎盛時期,我們會驚奇地發現,無論是漢代的“文景之治”,還是唐代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當時的最高統治者無一不遵循了“無為而治”之訓;在反觀歷史上許多失敗的管理者,我們又會發現他們的失敗往往是與喜用手中的權力過分干預社會(或行業、企業)的正常運作(如我們國家在很長一段時間實行計劃經濟、大躍進期間的激進口號和做法)而造成的。由此,我們不由更深地悟出道家“無為而治”思想的實用價值。
綜上所述,道家的無為而治思想並非什麼事都不做,人自己受時間的淘汰,而是指我們凡事要與天地並肩而行,維持互利互惠的友好,互不過分過多地干涉,它強調的是天地萬物的和諧共處,反對極端的思想。基於上述概念,可見老子所謂的“無為”並不是絕對的無所作為,其中也包含“有為”的因素。老子提出“無為”思想主張本身就是一種“有為”的表現。他根據當時的社會現狀,提出了自己的思想主張,自然不能不說是一種社會參與;既是社會參與,就不能不是一種“有為”的行為,同時也不能不說絲毫沒有自己的動機和目的。而這一主張的目的歸結到一點即就是要“無事取天下”,天下是要取的,只是以“無事”(即“無為”)取之而已。可見,老子並不是絕對地反對“有為”的,“有為”還是通過“無為”表現出來,“無為”和“有為”是互相連結,互相包含,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它是一種以“無為”形式表現出來的一種“有為”學說,而不是完全消極的。特別在今天,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隨著各種社會性問題的出現,這一古老的智慧更加煥發出新的光彩。
二
世紀之交的當今社會正處於急劇的變革時期。一方面,由於人類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突飛猛進,人類已經達到了幾乎無所不能的程度,現代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創造了一個幾乎完全是“人為化”的社會生活環境。人在借助自然增強了自己力量之後,又反過來把自己的力量強加給這個大自然,任意地“改造”自然,自然的意志不再被人尊重,人在不斷喪失自己的自然本質,而越來越多地代替著“上帝”的角色,不斷地改變著原本美好的大自然,並把它踐踏得千瘡百孔,人與自然的對立已經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自然界忍無可忍,就以它特有的方式一次次地報復了人類。例如,人類不得不接受環境污染、能源危機、人口膨脹、政治動盪、貧富差距懸殊等嚴峻的事實。與此同時,伴隨著市場經濟的高度發展,人與人之間的競爭愈來愈激烈,生活在由技術和商品支配一切的現代社會裏,人們不得不更加功利化,力求“有為”,而由此帶來的後果是人的茫然和精神家園的失落,助長了拜金主義、利已主義、享樂主義等有害於人類自身的各種思潮、情緒的蔓延和氾濫。這正如佩魯曾經在《新發展觀》中說:“當前的經濟學思維正舉步維艱,半推半就地擺脫著一經產生就氾濫開來,現已墮落成同其原始形態大相徑庭的粗俗享樂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個人功利主義。以當代各種經濟學為基礎的‘哲學’反映了一種交易心理,這種心理破壞了人們之間的夥伴意識,隨之破壞了一切哲學和宗教尤其作為人性看待的價值觀念”。
面對現代社會的這些弊端,人們自然想起了道家由天道的自然原則出發而提出的“無為而治”的主張,想起了道家人恬淡平靜的心境,與自然親近以及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活情趣。於是,道家的這一思想在現代生活中的價值便突現了出來。這主要表現在如下幾個方面:
(一)“無為而治”的思想要人們順其自然,也就是說按規律辦事。老子“無為而治”的格言為當代人思考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提出新的啟示,它為人類提供了一種深刻而完善的生命智慧。
老子從“道”這一範疇和天道自然這一思想出發,認為人道要效法“天道”,並與“天道”合一,因而提出“無為而治”的主張。道家這種天地人合一的思想,啟迪人們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使其平衡和諧。
首先,為人們提供了確立人的正確位置的準則。人類不是萬物的主宰,而僅是宇宙大系統的一份子,是自然界有機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人類作為萬物主宰的觀念必須被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互惠互利的觀念所取代,人類應當維護與自然平衡和諧的整體觀念。若破壞了這種關係,生態平衡就要瓦解。為此,老子早就告誡人們“不知常,妄作,凶。”因為自然界隨時都可能報復人類。現代社會的環境污染及生態環境被破壞所導致的災難,正是違背了道家所倡導的天地人與道合一的原則,過多強調“有為”,使自然過分地打上“人為”的痕跡,最終破壞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造成的。
其次,為人類維護自然,維護生態平衡提供了正確的指導思想,對於解決今天由於工業化與無限制地征服自然所帶來的環境污染、生態失衡等全球性問題有重大的應用價值。近代以來由於科技理性的過度膨脹,人類片面地強調人是自然界的主人,過分張揚人對自然界的征服、掠奪、索取,致使人與自然的矛盾越來越尖銳。一方面,自然界有存在和發展的規律,從生態倫理學的角度來看,它也有生存權和發展權。但另一方面,它相對於人來說又是被動的,它不會像人類那樣可以暢所欲言。因此,人類不能太自私,太短見,而必須有生態責任感和生態道德。人類對自然的尊重也是對自己發展的尊重。所以,今天的人們必須用全新的現在文化觀念、生態觀點重新調整人與自然的活動節奏,與自然界共建天人合一的新境界。這樣的結果,無疑對當今提倡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有著重大的意義,並成為現代生態倫理學發展的一股活水源頭。
(二)老子的“無為”思想所蘊含的懷疑精神和自我批判精神對現代生活依然具有啟發意義。
環顧世界各國的發展現狀,我們不難發現:世界發展是不平衡的。經濟發達國家已經開始由經濟社會向智力社會轉變。在從經濟社會向智力社會的轉變中,作為智力代表的科學扮演著重要角色。科學在這一轉變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它的文化功能,而不是像它在經濟社會中那樣以其生產力的功能起主要作用。這就要求科學必須人性化,它還要求人類要發展高級的科學人文主義思想,而這需要一種批判的懷疑精神,克服啟蒙主義的唯科學論和人本主義的反科學論。正是這些要求使老子“無為而治”的思想又具有了新的啟發意義。因為他的這一思想有懷疑論哲學思想的基礎。當儒家和法家在宮廷中競爭,前者主張仁政、後者主張法治時,道家卻對兩者採取一種懷疑態度。正是這些被儒法兩家排擠到山溝裏的道家,以其深刻的懷疑精神批判現實,以否定的精神審視著周圍的一切,並以“無為”為綱設計人道主義的理想社會。
懷疑論所堅持的懷疑精神可以超越經驗的樊籬,而它所推崇的直覺與科學主義強調的邏輯理性、數學理性和實驗理性相比,在某些方面具有更高的創造力。所以懷疑精神對科學的進步和發展特別重要,它是發展現代科學的法寶之一。
(三)“無為而治”所遵循的自然主義為當代人提供了人類社會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林語堂先生曾經說過:“道家……在世事離亂時能為中國人分憂解愁,……當肉體經受磨難時,道家學說給中國人的心靈一條安全的退路。的確,道家的“無為”主張所透出的“返樸歸真,師法自然”的思想,曾使無數中國人從緊張刺激的漩渦中突然獲得解放,避免了心理上的失衡,大自然的廣闊天地中,充足的陽光、清新的空氣、新鮮的綠色食品,提供了極其優越的放鬆神經的外部環境,這比躺在心理醫生的小診所裏,更有利於身心的調整。試想一下,如果身處都市中的人們,都能夠在繁忙的緊張工作之餘,度上一段閒暇的時間,趁著“雲淡風輕”的美景,漫步芳草,細數落花,對心理的健康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因而“無為”中所蘊含的“返樸歸真,師法自然”作為當代人類生活的另外一種方式,仍然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尤其對保持、恢復人們的心理健康是大有益處的。
此外,老子的無為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管理思想和審美觀及美育思想依然具有現實的意義。首先,這種思想對現代社會的管理者有某種啟示作用。例如,由於道家主張自然無為,凡事尊重自然,這反映到教育管理思想上則表現為教育要循道、執道,要充分發揮人的自然性,尊重並結合學生個性因材施教等。其次在審美觀上無為思想則表現為對自然美、內在美和人格美的尊重、重視和愛護。
總之,任何一個民族的新文化,都必須在繼承和改造自己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而道家的某些學說體現了人類文明的最高智慧,是中華民族最偉大的文化資源,我們應當吸納其中的精華,為建設現代化的精神文明、物質文明和政治文明服務。
參考文獻:
1:《史記·太史公自序》
2:《老子》第四十章
3:《論老子》之三
4:《老子》第六十章
5:《老子》第五十七章
6:《老子》第十六章
7:佩魯《新發展觀》,華夏出版社1987年,第8頁。
8:林語堂《中國人》,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第40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