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4-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242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7820
- 相冊
- 1
- 日誌
- 11
狀態︰
離線
|
“百節年為首”,過年是我國最隆重的傳統節日。祟向傳統的客家,圍屋裡的春節更有著一番濃郁的親情。然而,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千百年來,客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長途跋涉和頻繁的遷徙中,形成了各地不同特色,有著各自風情的傳統春節習俗。我們客家的年俗一般有:入年掛|又稱“入年價”,農曆十二月廾五日起就“入年掛”了,客家戶戶大掃除,不可口說不吉利的話,用有香味的樹葉放在熱水中給老幼洗澡,暫停下田工作,有大鑼鼓樂隊的就可以開始打起來了,各個村莊裡都可能聽到此起彼落的鑼鼓聲,準備鷂,魚,肉等三牲,奉敬天地神明,以謝庇估之意。
儲食物---由十二月十五日起至正月十五日止,客家人過農曆年期間,除以上的三牲之外,要準備很多食物例如:
1,甜粄:甜叛也就是用米磨蒸的年糕,用七成糯米滲三成秈米在水裹泡浸一天一夜,再放在碓臼中,舂成細粉和上油糖,墊豆腐皮和芭蕉葉,用蒸籠蒸之,熟了就成深紅色的“甜粄”。
2,發粄:也就是廣府人稱“松糕”的。
3,煎粄:又叫“煎丸”也就是廣府人稱的“煎堆”。
4,蘇花:用油炸的各式各樣的芝麻豆類等。
5,米程:用米和糖合制而成,如台北街頭常有用機器做的“米香”相似。
貼春聯---除夕前家家戶戶以紅紙書聯貼門上,門中央陳姓的寫成“穎川堂”兩邊聯則寫“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或“穎川世澤,太史家聲“之類的聯句。
除夕日---(客話呼:年三十日)上午敬神,晚間敬祖公,敬神在廟裹,敬祖公在祠堂或廳下裹,大家挑看三牲,紙寶二頭跑。敬過神的三牲可再敬祖公,到最後由八仙桌上撤回家,供全家團圓吃年夜飯之用了。除夕晚大家必須洗澡,否則下輩子有會變牛的傳說年初一|除夕深夜初一凌晨,通常是不入睡的,到時鞭炮,鑼鼓聲大作,互道恭喜,接財神,再敬祖公。初一那天多吃素,除了使腸胃可休息休息還有齋戒淨身的意思。初一不掃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財氣趕走了。
年初一食齋---在客家人聚居的閩粵贛地區,素有農曆年初一食齋的習俗,據說已持續了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後,家家戶戶必須把裝盛過葷腥的碗筷碟盤勺等廚具統統用開水泡過,甚至連鹽缸都要臨時換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齋菜。
這種奇特的習俗有一種傳說。
傳說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個古泉公,生有十一子,長大後都分了家,古泉公獨自為戶。有一年大年三十,兒子們接二連三地來對父親說:“爸爸,今晚你不要做飯了,來我家吃吧!“但是到吃晚飯時,十一個兒子都想到一塊去了:”我不請父親吃飯,其他兄弟總會請他吃吧。“於是,直至十一個兒子家家都吃完除夕的晚餐,還沒有人去喊父親吃飯。
吃完飯,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個人說:“這麼晚了,不知有沒有人還沒吃飯啊?”有一個人指著身邊一條黃狗說:“除非這條黃狗還沒餵吧!“坐在一旁的父親氣得七竅生煙,瞪著眼破口大罵:”你們這些不孝子,你老子就沒有吃飯!“住在上屋的第三子新穰公頭腦頗靈活,聽見父親怒罵,立即挎上一條錢袋從後門出去,由屋背轉到大門口,裝著全不知曉地問明了原因後,便一本正經地說:“我出去討債剛回來,還沒有吃飯,爸爸,你就跟我一塊吃吧。“
父親吃完飯,還是氣憤難消:別人說多子多福,我卻多子無飯吃,還不如無子。經過一夜思考,第二天(大年初一),他便帶上田契,屋契,山契到一座廟出家去了。他還對子孫發出誓願:“凡我子孫,年初一跟我食齋者,發達吉昌;不跟我食齋者,早死早亡。”他這一招,其實是為了使子孫不忘這件事,教育後人要孝敬奉養老人。從此以後,每年年初一這天,很多人便食起齋來了。
賭紙牌---客家人家裡,平日是不准賭博的,唯獨農曆過年期間例外,大家聚在一起“賭紙牌”或“跌狀元簽”“跌猴子”,“二十一點萬曆牌”,等等作消遣。
轉妹家---“年初四,節初六”是說過年正月初一一至初四日過節五月初六日出嫁的女兒應盡可能的回娘家探親與家人團聚。
舞龍,舞獅---過年期間各村莊均有舞龍舞獅隊出現,是一種尚武精神。
出年掛---年初六“出年掛”新年到此近尾聲,雖接看而來的還有“正月半”(即元宵節),“燒煙架”(即放煙花)“放孔明燈“等精彩節目,而出年掛之後各行各業都放鞭炮”開張大吉“了。
下面簡介各地客家人過年的一些習俗:
台灣:豐盛的團圓飯
台灣客家人是以原鄉廣東五縣即:嘉應州,梅縣,蕉嶺(原稱鎮平縣),平遠,興寧,五華(原稱長樂縣麼口灣客借同鄉稱四縣),及海,陸一即海豐,陸豐縣一為主,所以台灣地區的客家年俗也與兩區的相似。
除夕之夜,台灣島內客家人都要歡聚在一起“圍爐”,即一家男女老少團團圍坐在火爐或火鍋旁吃年夜飯(或叫“團圓飯”)。這一餐當然要格外豐盛。
年夜飯中,除要吃象徵全家團圓的魚丸,肉丸和寓有“食雞起家”之意的雞肉,以及表示“年壽長久”的韭菜,還有各種極富地方風味的油炸食品,湯圓,年糕,特別是吃“烏龜豆沙年糕”(一種用刻有烏龜形狀的木模壓制而成,內包豆沙餡的年糕),則有延年益壽之意。此外,還有一種鹹味蘿蔔年糕,食用時需經火烤熱後再用紫菜包起來吃。它除了具有解葷腥,調口味之作用外,又含有來年“好彩頭”之祝愿(台灣地區稱蘿蔔為菜頭,與“彩頭“諧音)。
年夜飯吃過之後,便是長輩們給子孫贈送“壓歲錢”,其給法也頗具特色:年齡大的孩子,其“壓歲錢”是用紅紙預先包好遞到他們手裡的;而年幼孩子的“壓歲錢”,則是大人們事先用紅線繩纏好並系成一個小套環,套在他們的頸項上的。
閩西:大年三十吃“腕子筒”,“長命菜”
閩西客家人從年二十五“入年假”過小年始至除夕,是過年的準備階段。
大年三十這一天,客家人的主要事情是“上紅”(貼春聯和紅紙)表示紅紅火火。之後,貼門神,祭祀祖先,準備年飯,守歲等。而年飯中“腕子筒”與“長命菜”是閩西客家人少不了的菜。“腕子筒”就是紅燒豬蹄,這紅燒豬蹄很有特色,不僅肉爛,更是香濃可口,這裡面的配料有的是當地的植物根莖,因此形成的香味獨特,“長命菜”其實就是整只的雞或整塊的豬肉放進鍋中烹煮,再將整個大蘿蔔和整棵的芥菜加進去,這裡面的含意很深刻。
在餐桌上,客家人如何進食也還有一番講究。雞頭由長者吃,翅膀給出門的男人吃,讀書的孩子吃雞臂(腿)。酒灑倒在桌上視為發財,碗被摔碎看作會添丁,掉落了筷子當作有食緣......守歲,也稱點歲火。客家人要用特製的三盞油燈分別點在廳,門,灶上,直到天亮。如一夜通明,這將意味來年吉祥平安,萬事亨通。
三明:吃“甜頭”,考頭水
三明市不僅是福建和內地聯繫的主要通道,而且是歷史上“衣冠南渡,八姓入閩”的橋頭堡,聚集地和擴散地之一。
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是灶神上天的日子,家家戶戶把鍋台洗刷得幹乾淨淨,傍晚點燭燒香放鞭炮,用酒,米,灶糖,灶餅等素供祭祀灶神,據說是為了堵住“灶君”的嘴,要他“上天奏好事,回宮保平安”。“送灶”時家家還點盞竹製的“八卦燈”,一直燃到正月十五才熄滅,稱為“長明燈”。
大年初一,大人小孩凌晨即起,穿戴一新,鳴炮開門,以圖開門大吉。尤溪人在早餐前要煮生薑紅糖茶先吃“甜頭”。早餐皆為素食,或線面,或湯丸,象徵長壽,團圓;沙縣早餐必有大蒜,豆腐,紅頭菜(菠菜)等,寓新年諸事合算,富足,開門見紅之意。舊時初一,人們往往上寺廟謁諸神,拜祖宗,祈求平安;鄉鄰見面,彼此拱手作揖,互道“新年好”,“恭喜發財”,這一天,大人小孩都禁止講不吉利的話。如碗打碎了,要說“碎(歲)碎(歲)平安“;小孩摔跟頭,說”拾元寶“,受傷流血,稱”見紅有喜“......初一上午,將樂某村群眾還有到水井,溪邊爭挑第一擔水之習俗,叫“考頭水”,寓新年事事第一。
從初二起,人們開始走親訪友,互相拜年。一般拜年者不能空手,要帶糕餅糖果之類,給長輩要帶紅糖,拜年者返回時,主家要回送同等價值的禮品,叫“禮尚往來“。
陸川:無鵝不像年
廣西陸川客家人主要從福建省上杭縣和福連珠璣巷遷徙而來,目前約有五十多萬人,和鄰縣博白均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地。
陸川客家人喜歡吃鵝肉,雞肉反成其次,有“無鵝不像年”之說。據老一輩人說,從前客家人顛沛流離,生活比較貧困,而鵝個頭大,生長速度快,耐飢少病,沒有飼料時還可用青草餵養,非常適合客家人遷徙時帶在身邊。而且鵝大肉多,可以“大碗喝酒,大塊吃肉”,體現客家人豪爽的性格,走親戚時帶上一大塊肉也有面子。農村家家戶戶都養有鵝,少的幾隻,多的十幾隻,一到春節鵝的叫聲此起彼伏,未見人影,先聽鵝聲,饒有情趣。
四川:舞雞,舞春牛
在川籍客家人中,二三百年來仍保持了客家的傳統風俗習慣。在一些地區,世代流傳的舞雞,舞春牛活動,增添了春節的喜慶氣氛。舞雞的年輕人提著用木頭,木瓜做成的兩隻鬥雞,打著鑼到村中各家各戶去賀年。舞雞歌吉慶幽默,使主家喜笑顏開。送給賀年的舞雞者紅包,從“鬥雞”身上拔幾根雞毛插在自家的雞籠上,以祈求六畜興旺。
舞春牛更為有趣。“春牛”是用竹片巧妙編織而成,牛頭,牛角糊上綿紙,畫上牛眼,牛身是一塊黑布或灰布。舞牛人敲鑼打鼓在村中表演,鑽進布底的兩人,一人在前撐牛頭,一人在後彎腰拱背甩尾巴,後面跟著的是一個手拿犁架的漢子。此外,還有敲鑼打鼓的,領唱春牛歌的,他們走到哪裡,哪裡就有歌聲笑聲。舞罷上村又到下村,從初一鬧到元宵節。舞春牛的人們為農家帶來了節日的歡樂,同時,也寄託著對農家豐收,祥和的祝愿。
贛南:諸多禁忌
贛南客家人過年有諸多禁忌。正月初一不向屋外倒垃圾,潑水,忌進菜園摘菜,這天忌開口罵人,要說吉利話。除夕,春節及大的節日和喜慶日,忌碗筷掉地。正月初一至十五,忌向他人借款或催貸。新年“出行”,忌有女人在場。正月初五是“五穀神”生日,這天家家不能煮生米,只在前晚煮好夾生飯,第二天早晨蒸熟,黎明時,家家燒香迎接“五穀神”上穀倉,祈保“五穀豐登”。
贛南客家人講究“吉利”,每月初一,十五要說吉利話,“無”要說成“有”。寧都大沽,小布等鄉村“帽子”要說“有子”,因為“帽“與”毛“諧音。新喪家人忌諱到別人家賀年。大年初三稱為”窮鬼日“,一般不外出,不宴請。這天要做的事是把初一以來清掃的垃圾送至村邊,點燃三炷香後燒毀,俗稱“送窮鬼出門”。
浦北:年初一“偷青”
廣西浦北客家人主要分佈在石埇,張黃,安石,大成,樟家等14個鄉鎮,佔全縣總人口的40%左右。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勤勞勇敢的浦北客家人,還保留著許多傳統習俗。
春節,是浦北客家人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先在臘月二十三祭灶,送“灶王爺上天”。然後農家婦女搞清潔,男人置家具,人人添新衣。除夕中午,男女老少,滿面春風,宰雞殺鵝,煮糯米飯,以傳統的客家菜餚供過各方神靈後,舉杯歡慶團圓。就是千里之外的親人,也要趕回來同吃團圓飯。除夕夜,客家人要貼對聯,貼桃符,放鞭炮。闔家老幼在長明燈下,聊天玩樂,通宵不眠,暢談一年的豐收,展望新年計劃,這又叫“守歲”。時間一交零時,千家萬戶,都到廳堂上香,放煙花炮竹。初一這天,不殺生,不吃葷,不搞生產。早飯後,村里的青壯年舞龍舞獅,到圩鎮或鄰村拜年,主人出門燃放鞭炮,派紅包。這天,浦北客家人還有“偷青”的習慣,採摘地裡少許的菜花,生菜,蔥,蒜等。因“菜”與當地客家話的“娶”,“財“字諧音,分別寓意”娶花“,”生財“,”聰明“,”有得算“。
炎陵:初三“送窮鬼”
湖南炎陵客家人十分看重過年。
農曆十二月二十三,是客家人的祭灶日。這天晚上,他們把灶台刷得幹乾淨淨,將舊“灶君”像取下燒掉,早晨再把新“灶君”像貼上。送迎灶君時,都擺置酒肉,糖果,米果等供品,並在灶前燒香,點燭,燃上一串鞭炮,進行拜祭。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入年掛”,也就進入了緊鑼密鼓的過年階段。這時,外出的人都紛紛往家趕。入年假後,大人便教育小孩不能相罵,不能講不吉利的話。客家人很講究衛生,入年假前後,要擇吉日將屋內屋外,進行一次全面清掃。
大年三十是農曆最後一天,也是過年的高潮。這天上午,家家戶戶從大門到各小門,穀倉,牛欄都貼上鮮紅的對聯,連水缸邊都貼上紅紙條,叫做“封歲”,也叫“上紅”。大人小孩都要洗澡,穿上乾淨的新衣裳,歡歡喜喜過大年。做完這些,他們還要在廳堂掛起祖宗畫像,擺上供桌,設立香案,擺起雞,肉,果品等供品,敬奉先人。
除夕夜吃團圓飯的時候,在豐盛的菜餚旁,他們還不忘多放幾副碗筷,以示請祖先回來過年。飯前,先給祖先敬酒。席間,讓小孩吃雞腿,以示愛幼。
除夕夜要守歲,每個房間整夜燈火通明,叫“點歲燈”。有些地方連牛欄,豬舍也上燈。這天晚上,小孩都能領到長輩發的壓歲錢。
正月初一的大門是不能隨便打開的,要等待吉時。時辰一到,家家大門打開,霎時鞭炮齊鳴,響徹整個寂靜的山野。這天起,大家相見都打拱互道:“拜年,拜年!“這天,兒孫們要給長輩拜年。
正月初二是走親戚拜年的日子。俗話說“初一崽,初二郎”,女婿要帶著妻子小孩,提著禮物到岳父母家拜年。
初三送“窮鬼”,這天一大早,他們就把家裡積存兩天(大年初一,初二不能倒垃圾)的垃圾,往路邊一倒,將裝垃圾的畚箕往垃圾上一扣,燃上三根香,放三只鞭炮道:“窮鬼去,富鬼歸”。這表示送掉了窮鬼,家裡從此走向富裕。
拜祭也罷,“送窮鬼”也罷,表達的都是客家人對幸福生活的無限嚮往。
轉自:客家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