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宗教是人類文明的一大標誌,是每一種文化的核心組成部分;宗教伴隨著人類走過了漫長的歷史,無論是久遠的原始階段,還是現代的發達時期,它始終是人類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且持久地影響著人類的思維和行為。宗教與人生是密不可分的,人是宗教的載體,人生是宗教展示的場所。因此,宗教和人性就結下了不解之緣。在人類進步的道路上,宗教始終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也面臨著與人性錯綜複雜的糾葛。對人性善惡的評判直接影響著宗教價值體系的建立,並且決定了宗教修身養性的方向和原則。
伊斯蘭對人性有自己獨特的視角,認為人類是造物主所創造的一切生靈中最為高貴的生命,是萬物中最具靈性的一類。造物主賦予他特殊的本領和技能,令他遠遠超出其他的生靈,但因此也委以他不同尋常的職責和使命:作造物在大地上的代理者,替造物主治理大地、建設大地、維護世界的秩序、改造人類的生存環境。不可否認的是,作為代理者的人類,他的本性中還潛藏著截然相反的雙重傾向:光明和善的一面,另有陰暗和惡的一面,這兩種傾向始終陪伴著人性。可是,無論是人性中善的傾向還是惡的傾向,都是真主的造化,是他對人性的“啟示”。人無論在什麼時候,善惡的傾向時時伴隨著他,受善的召喚,趨向進步與正義,而又受惡的牽引,陷入墮落與腐敗。《古蘭經》說:“以靈魂及使它均衡,並啟示它善惡者發誓”(91:7-10)。也就是說,人性本是“均衡”中和的,本無善惡的天性,只是真主在其中預設了兩種傾向,任人自己選擇和把握。兩種傾向隨內在的意向和外界的誘導把人推向兩條不同的道路。實際上,本性中的善惡兩面不是銘刻在靈性中永遠無法抹去的烙印,而是可以隨時都能轉化的心理狀態,如果對性靈時時加以誘導、使它向光明的方向奮進,人性必然會達到完美、純潔,成為在人生的戰場獲勝者,反之,將陷入罪惡和失敗地境地。如《古蘭經》所述:“凡培養自己的靈性者,必定成功;凡戕害自己的靈性者,必定失敗”(91:7-10)。人格的培養過程就是人性中善惡的兩種傾向進行鬥爭和較量的過程,在較量中善壓倒惡者,變得如同天使般善良,而惡壓倒善者,變得如動物般殘暴。
惡的傾向在人性中呈現出多種多樣的表現形式,有些對人類帶來滅頂之災,對個人和社會帶來極大的危害。對這種傾向,伊斯蘭嚴厲禁止,真主設置這種傾向是為了考驗人的信念。在伊斯蘭看來,人類最大的悲哀和人性中最陰暗部分就是“以物配主”或叫“偶像崇拜”。所謂“以物配主”或“偶像崇拜”,就是不僅僅把真主奉為至高原則和崇拜對象,而且還迷戀他物,將他物也視為人生中追求的另一大終極目標。這裏的“偶像”並不單指為某一神靈塑造的雕像,而且還指人們在生活樂於追求的金錢、名譽、地位、權利和享受。這些東西本身不是“惡”,但是,一旦迷戀這些東西,將其視為生命的至高原則和人生的終極追求時,它們就變成了有形無形的“偶像”。綜觀人類歷史上的無數悲劇,其中的主要情節和緣由無不是由於迷戀這些東西招致的。因此,伊斯蘭把這種現象看作“偶像崇拜”而加以禁止。《古蘭經》說:“你們崇拜真主,不要以任何物配主”(4:36)。伊斯蘭最根本的原則是:“信主獨一,認主獨一和拜主獨一”,崇拜有形無形的偶像是嚴重的罪惡,要受到真主在後世最嚴曆的懲罰。《古蘭經》又說:“的確,以物配主是最大的不義”(31:13),因為真主是創造萬物、施恩於人類、並讓人享受萬物中佳美事物的主,他應該是受到崇拜的,若將恩不報,舍他而崇拜他物時,就是對他行最大的不義,況且,“偶像崇拜”對人類社會帶來的禍患是歷史所經歷過的,而且人類至今還在經歷著。鑒於此,伊斯蘭堅決反對各種形式的“偶像崇拜”,把它當作人性的最大陰暗面加以根除。
然而,真主是明哲的、睿智的,他的造化無一多餘,他的決策無一虛妄,他的行為無不包含著深遂的哲理,即便他創造了讓常人看來非常可憎的“惡”,也是有他精心的安排和設計,其中定有奧秘,只是人不知覺罷了。因此,伊斯蘭理性地對待人性中“惡”的傾向,不將它看作絕對的惡。《古蘭經》說:“允許你們厭惡某件事,而那件事對於你們是有益的;或許你們喜歡某件事,而那件事對於你們是有害的。真主知道,你們卻不知道。”(2:216)或許“惡”的傾向中隱藏著“善”的某些因素,而這是真主有意的安排。因此,伊斯蘭對有些“惡”斷然制止,而對有些則予以遷就。也許有些事表面呈現出“惡”,實際卻是人作為“代理者”履行職責時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動力。以“欲望”為例,它是人性中另一大陰暗面,佛教把它當作萬惡之首加以禁絕,這是不無道理的。但是,伊斯蘭認為,這一陰暗面是真主寄寓在人性中的情狀,是人難以擺脫的傾向,真主必在其中蘊藏著許多機密和奧妙,有它存在的價值。伊斯蘭的權威學者安薩裏(卒於1111年)說:“就人被賦予的任何一種欲望存在的意義而言,它們均不乏存在的目的,它們均為人之天性所必備。假設人無食欲,他會即刻死去;若無性欲,人種便無法延續;若無怒氣,便不能自我保護。” 因此,伊斯蘭對這種“惡”雖然主張限制,卻不將它斷然禁絕,而是將它循序誘導,朝積極的方向引導它,用合理適中的方法有條件地釋放它。
慾望中主要有食慾、性慾、財慾、物慾等,這些慾望構成了人性陰暗面中最濃烈的部分,人人有之,伊斯蘭因此給了它相應的關懷。例如:食慾是貪圖美味、耗費資源的罪魁禍首,但它也是補充能量、維持生命的途徑。因此,伊斯蘭認為,真主創造萬物,為人所用,萬物中所有佳美的東西,允許人類儘量享用。教法規定,人可以滿足自己的飲食慾望,只是要遵循基本的原則:不可飲食對身心有害的東西,不可浪費,不可過量的攝取 。性慾是傷風敗俗、擾亂秩序的根源,但它卻在延續生命、維繫家庭關係的基礎。伊斯蘭鼓勵婚嫁,提倡生育,教導用純潔的兩性關係組織家庭生活、鞏固夫妻關係 ,但伊斯蘭嚴厲禁止性慾的隨意發洩和不正當的婚外性關係。財慾是草菅人命、殺人越貨的禍根,但它卻是經濟發展和技術革新的動力;伊斯蘭鼓勵人們進行貿易,擁有財富,但要求以理取財,通過正當的途徑獲取財富 。擁有財富後,一要拿出天課(財產的2.5%)賬濟窮人(每年一次),二要合理開支,用於自身和家庭的正常消費,也用於公益事業。物慾是腐化墮落、道德淪喪的緣由,但它卻是社會發展、文明昌盛的基礎。伊斯蘭允許人開發資源,佔有豐富的生活資源,享受物質帶來的愉悅 ,但反對奢侈和糜爛的生活,提倡在富裕中勤儉樸素。
除上述陰暗面以外,人性中的暗點還難以數計,例如:驕傲自大、專橫跋扈、沽名釣譽、爭強好勝、嫉賢妒能、慳吝不捨、損人利己、悲觀失望、膽小怕事、明哲保身等等。但這些屬性是人性中難以消除的傾向,若任其自行奔放,必然後患無窮;若將其完全根除,必將產生負面效應,如無自信、無進取心、浪費、魯莽等等。因此,伊斯蘭雖然將這些品格統統看作愚昧的象徵加以貶斥,認為是一種罪惡,但不是像“以物配主”那樣絕對違背伊斯蘭原則的錯誤。這些慾望雖然是人性中的陰暗面,卻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人類作為大地的建設者,有條件地利用這些傾向,會有助於他履行“代理者”職責。因此,伊斯蘭允許釋放這些慾望,通過一些限制將其引向積極的一面。
這不是說伊斯蘭一味地遷就“惡”,對之視而不見。實際上,伊斯蘭像其它宗教一樣,非常注重棄惡揚善的號召,並以各種方法抑制人性中“惡”的傾向。伊斯蘭用下列幾種方法消除人性中的陰暗面:
(1)用宗教命令的方法加以制止。如《古蘭經》說:“不要洋洋得意地在大地上行走,真主確是不喜歡一切傲慢者、矜誇者的”(31:18)。即用宗教戒規的形式抑制驕傲自滿的行為。
(2)以善言相勸。如《古蘭經》 說:“信道的人們啊!你們應當遠離許多猜疑,有些猜疑,確是罪過”。(49:12)。即猜疑是一種惡行,要儘量避免。《古蘭經》以善言勸信士們團結,加強人與人之間的團結和友愛。
(3)以歷史為鑒加以警示。《古蘭經》用一章的篇幅講述了優素夫聖人(約瑟)的故事,描述了優素夫的弟兄們由於嫉妒給自己的家人及優素夫本人帶來的磨難和考驗,揭示了嫉妒的危害。
(4)以哲理揭示某些品質的危害。伊斯蘭反對背談他人,把背談他人比作吃弟兄的肉,每背叛一句,其破壞性猶如生吃弟兄的肉一般。《古蘭經》說:“你們不要相互偵探,不要相互背毀,難道你們中有人喜歡吃他已死的弟兄的肉嗎?你們是厭惡那種行為的” (49:12)
(5)用榜樣的力量感化。歷代的先知就是人類的榜樣,真主派遣他們來到世人中間,是為了讓他們以身作責,展示真主的教誨 。安優卜聖人(約博)是堅忍和感恩的典範,他曾患有嚴重的疾病,他在重病中情緒穩定,不急躁、不怨恨,反而以感恩的心態面對疾病,心悅誠服地接受真主的考驗,因此,《古蘭經》稱讚他道“我確實發現他是堅忍的。那僕人真優美!他確是歸依真主的”(38:44)。《古蘭經》用榜樣的模範行為倡導忍耐的美德。
(6)以來世嚴曆的刑法警告。如《古蘭經》說:“凡喜歡在信士之間傳播醜事的人,今世和後世必受痛苦的刑法”(24:19)。宣揚醜聞、說是道非,是人性所喜歡的,雖然不危及信仰,卻破壞人際關係,伊斯蘭用嚴厲的刑法加以警告,以期抑制這種惡行。
(7)以善功轉移方向。伊斯蘭要求人們克制自己的慾望,克制的方法之一,是進行一項善功,以此緩解慾望的勢頭。例如:穆聖說:“年青人們啊,你們中誰有能力,就叫他結婚,結婚最能杜絕淫醜,保持貞潔;無能結婚者當齋戒,齋戒能戒除性慾。” 處在青春期的人,已經成熟,性的慾望正在高漲,這時結婚剛好滿足人性的要求;而無力成婚者,為了維護社會的安定和家庭的和諧,伊斯蘭鼓勵他齋戒,通過齋戒的功修轉移注意力,用宗教的力量抵禦人慾。另外,通過齋戒,減少體能,以達到緩解慾望的目的。
以上幾種方法,是伊斯蘭為抑制人性中的陰暗面所採取的措施,也是教育穆斯林提升人格、淨化心靈的途徑。通過這些方法,使“惡”的傾向減弱勢頭,讓它屈從於善,從而產生正面效應。
結束語:
善惡是人性難以擺脫的兩種傾向,如影隨形般地駐守在心靈的旁邊,只要心動,二者奮勇而上,搶奪心向。結果,或善,或惡,或者通過激烈鬥爭趨於平衡。基於人性中善惡兩種傾向的可遷移性,伊斯蘭號召信士們心從善德,抑制惡氣,使善的一面佔據上風,從而使人人變得和善,使社會變得美好,使世界變得和平。先知穆罕默德說:“我受派遣,是為了成全美德”。 這段聖訓明確地揭示了伊斯蘭的宗旨,以及培育善德的重要性。另外,人性中的這兩種傾向,都是真主的安排和設計,有它存在的必要和道理。雖然從“惡”的傾向中滋生出來罪惡是應當禁絕的,但伊斯蘭不把人性中“惡”的傾向本身看作完全的“惡”,因此給了它釋放的空間。這不僅符合人性的要求,更體現了伊斯蘭的人性關懷。
來源:伊斯蘭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