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7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撚(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衝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
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 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小種紅茶:開創了中國紅茶的紀元。起源16世紀。最早為武夷山一帶發明的小種紅茶。 1610年荷蘭商人第一次運銷歐洲的紅茶就是福建省崇安縣星村生產的小種紅茶(今稱之為“正山小種”)。至18世紀中葉,又從小種紅茶演變為工夫紅茶。從19世紀80年代起,我國紅茶特別是工夫紅茶,在國際市場上曾占統治地位。小種紅茶是福建省的特產,有正山小種和外山小種之分。正山小種產于崇安縣星村鄉桐木關一帶,也稱“桐木關小種”或“星村”小種。政和、但洋、古田。沙縣及江西鉛山等地所產的仿照正山品質的小種紅茶,統稱“外山小種”或“人工小種”。在小種紅茶中,唯正山小種百年不衰,主要是因其產自武夷高山地區,崇安縣星村和桐木關一帶,地處武夷山脈之北段,海拔1000~1500米,冬暖夏涼,年均氣溫18C,年降雨量2000毫米左右,春夏之間終日雲霧燎繞,茶園土質肥沃,茶樹生長繁茂,葉質肥厚,持嫩性好,成茶品質特別優異。
工夫紅茶:是我國特有的紅茶品種,也是我國傳統出口商品。當前我國十九個省產茶(包括試種地區新疆、西藏),其中有十二個省先後生產工夫紅茶。我國工夫紅茶品類多、產地廣。按地區命名的有滇紅工夫、祁門工夫、浮梁工夫、寧紅工夫、湘江工夫、閩紅工夫(含但洋工夫、白琳工夫、政和工夫)、越紅工夫、台灣工夫、江蘇工夫及粵紅工夫等。按品種又分為大葉工夫和小葉工夫。大葉工夫茶是以喬木或半喬木茶樹鮮葉製成姅小葉工夫茶是以灌木型小葉種茶樹鮮葉為原料製成的工夫茶。
紅碎茶:我國紅碎茶生產較晚,始於本世紀的50年代後期。近年來產量不斷增加,質量也不斷提高。紅碎茶的制法分為傳統制法和非傳統制法兩類。
傳統紅碎茶:以傳統揉撚機自然產生的紅碎茶滋味濃,但產量較低。非傳統制法的紅碎茶:分為轉子紅碎茶(國外稱洛托凡(Ro tO va ne)紅碎茶);C.T.C紅茶和L.T.P(勞瑞制茶機)紅碎茶。如以C.T.C揉切機生產紅碎茶,徹底改變了傳統的揉切方法。萎雕葉通過兩個不鏽鋼滾軸間隙的時間不到一秒鐘就達到了破壞細胞的目的,同時使葉子全部軋碎衣顆粒狀。發酵均勻而迅速,所以必須及時進行烘乾,才能達到湯味濃強鮮的品質特徵。以不同機械設備製成的紅碎茶,盡管在其品質上差異懸殊,但其總的品質特徵,共分為四個花色。
(1)、葉茶:傳統紅碎茶的一種花色,條索緊結勻齊,色澤烏潤,內質香氣芬芳,湯色紅亮,滋味醇厚,葉底紅亮多嫩莖。
(2)、碎茶:外形顆粒重實勻齊,色澤烏潤或泛棕,內質香氣馥鬱,湯色紅艷,滋味濃強鮮爽,葉底紅勻。
(3)、片茶:外形全部為木耳形的屑片或皺折角片,色澤烏褐,內質香氣尚純,湯色尚紅,滋味尚濃略澀,葉底紅勻;
(4)、未茶:外形全部為砂粒狀未,色澤烏黑或灰褐,內質湯色深暗,香低味粗澀,葉底暗紅。紅碎茶產區主要是雲南、廣東、海南、廣紅茶為中國第二大茶類,出口量占中國茶葉總產量的50%左右,客戶遍佈6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銷量最多的是埃及、蘇丹。黎巴嫩、敘利亞、伊拉克、巴基斯坦、英國及愛爾蘭、加拿大、智從德國、荷蘭及東歐各國。
來源:中國茶葉知識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