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根據圓樓專家黃漢民先生實地調查及考證結果,認為圓樓起源應為福建漳州地區,而且漳州地區目前存有相當數量之圓樓。認為西元六八六年唐高宗命大將陳政及陳元光父子(開漳聖王)進入福建南部,平定這一片蠻荒之地而開漳州。但當時漳州原住民“畬族”長期與朝廷對抗,因此陳元光開漳州後設四行台及36堡,守軍與漢化居民住在「城堡(或稱山寨)」內,目前漳州所屬各縣市殘留之山寨遺址,其殘留之牆基還可明顯看出圓形式。再從而演變成「圓寨」,即圓樓之基本形式。但是這種說法不能讓人信服,而且泉州也有圓樓。
另外也有學者認為圓樓的起源是,明清時代福建鄉村土堡的演變過程,從最初單純為著切敵禦盜的軍事意義,而逐漸向軍事和生活兩種作用並重,最後生活的作用甚至超過了軍事的所用,這應該是福建土堡發展的一個規則。“明清時代福建的土堡有︰圍城式、碉堡式、家堡合一。”家堡合一式土堡具有更多的優點顯然是在總結上述兩種土堡的經驗教訓之後而發展起來的。
對於這個說法,劉佐泉教授則持不同意見,他經過考察得出結論︰作為圍城式土堡的代表性建築物是閩西連城縣新泉張氏家族所建的土堡,該堡是在明朝嘉靖以後方修建的;作為碉堡式土堡典型的是漳平縣永福鄉李莊下樓的長青樓,係明萬歷年間李氏所營建。而僅福建南靖的普查,初步查出全縣有大型土樓共492座,其中圓形土樓306座,方形土樓187座。並經過考証,發現其中有元代建造的5座,明代建造的24座,清代建造的50座,福建現存最古老的土樓是永定縣湖雷鄉下寨村的馥馨樓,它建於唐大歷四年(西元769年)。
因此圓樓的起源是比較如黃漢民先生認為的,但黃漢民先生認為「城堡(或稱山寨)」是中原移民的居所,但目前潮州史記載有陳元光和他的父親陳政隋朝時就在潮州了,而且通過漢墓明器考古發現,筆者認為圓樓的起源是在地原住民和漢化後的原住民產物,另外饒平土樓明清時先後建有300座,後來爭相模仿形成風氣又大量建造,最後達677座之多,也是觀察的一個重點。
中原地區在商周時期就有成熟的土坯製作技術和夯築技術,可以建造民居、宮殿和城池,至秦漢時期已有空前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東漢和魏晉時期,中原的封建莊園經濟迅速發展,莊園主不僅擁有大量的土地和牛羊等生産資料,還組建自己的封建武裝部曲、家丁,修建起防禦工事——塢壁。《後漢書˙李章傳》云:“時趙魏豪右往往屯聚。清河大姓趙綱遂於縣界起塢壁、繕甲兵,爲所在害。”當時董卓的塢壁,其牆高可與長安城相比。
在中原和廣州的東漢晚期墓葬中,均出土有陶塢建築模型,“平面皆爲方形,四周繞以高大的牆垣,前後各有大門,門上出挑梁以承門樓。四隅各有方形角樓”。這種帶碉樓的塢壁建築,隨著中原地區戰亂頻繁、朝代更替、少數民族入主,打亂了漢族原有的經濟、政治和血緣關係,失去了封建莊園和塢壁的存在基礎,故至今在中原大地上很難見到古樸的類似的建築了。這和漢語在中原的情形是相同的。
在南方的古越族受到漢文化的同化,語言和建築除了原有的干欄式建築,也接受相當中原漢族的傳統建築文化,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於贛南、閩西、粵北、粵東和粵中的惠陽、深圳等客家地區,用夯土、土坯、卵石和青磚,建起一座座圓寨,府第式以堂橫屋爲基本結構的圍龍屋和城堡式的四角圍樓等多元文化形式的客家圍。
在考古學上,器物類比的認同,是文化認同的重要依據。秦漢時期嶺南民居,實物無存,唯從漢墓明器可見一斑。
廣州的西漢中期墓隨葬品開始出現幹欄式陶(木)屋模型,上層樓居、下層圈養牲畜,這類明器一直流行到東漢後期。木結構多用穿鬥式,也有擡梁式。倉、廩模型同爲幹欄式。住宅爲懸山頂,井亭和國則分別爲四坡頂與稻草編織的傘形頂。幹欄式宅屋模型有幾個特點:1.出現菱格式或直欞式窗戶;2.幹欄式木倉模型的懸山式屋頂,兩坡各設開合式天窗通風散熱;3.上層屋內一側臺地挖一長方形穿孔,穴旁加扶手,是爲廁坑。說明中原建築形式傳人嶺南即融合了適合本地氣候、生産特點的干欄式結構。
廣州出土東漢初期陶屋模型,出現曲尺式和樓閣式的新形式。一些陶屋屋脊各端及交合點翹起特高,山牆上端有一對三角形窗孔,正脊上有三個筒形飾物,下層基座牆體有鏤空的供木,有的是碩大的兩層彎形拱。樓閣式住宅平面佈局有日字形、曲尺形及三合形。廣州博物館收藏的廣州水泥廠出土東漢樓閣式住宅模型,分別以一、二、三層的房屋組合,屋頂有四面坡、雙面坡,結構複雜,主次分明、錯落有致,說明廣州地區已經能夠成熟地運用以木構架爲主的結構和軸對稱的形式。
廣州出土東漢後期墓葬陶屋明器,除了曲尺形占很大比例,最典型的是三合式陶屋和城堡模型。前者以曲尺式宅屋的單廊屋(後室)發展到雙廊屋,後院圍作圈欄,圍牆一側有斜梯,兩後屋必有其一作廁所用。屋脊兩端上翹角狀,已近鴟形。後者繞以高牆,前後各有大門,上建四阿頂門樓,四隅各建角樓,也是四阿頂。門樓、角樓,牆垣上都開有瞻望窗,一望而知是防衛性極強的塢堡。這種形式的宅院,直至近代仍可在粵北、粵東山區以及寶安一帶見到,當地俗稱“四點金式”、“四角樓”。從模型上的陶湧活動,可以反映出曲尺式、樓閣式和三合式住宅的主人是中、小地主,而塢堡的主人是擁有部曲的豪姓大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