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53|回覆: 3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佛教的起源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9-17 23:16:0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在日本,近代佛教研究的開端是來自對「大乘非佛說」的辯明(日本學者引進歐洲佛教學的成果──「大乘經典非佛說論」),故在學問上提出大乘佛教的起源問題,是在明治以後(明治元年為公元1868年)。之後,環繞大乘經典正統性的議論,雖多少有改變其趣意,卻一直持續至今日。



‧前田慧雲《大乘佛教史論》明治36年刊(1903年)──提出大乘佛教的起源來自大眾部。此「大眾部起源說」佔有日本佛教研究大約前半個世紀的定論位置。繼之,發表成果者有望月信亨、木村泰賢、赤沼智善等學者。戰後有干瀉龍祥、山田龍城、平川彰學者的優秀著作。



‧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之研究》(昭和43年刊、1968年),針對以往主要留意於思想史的研究,本書是最初嘗試從教團史的角度來究明大乘佛教的成立。其結論是形成部派佛教(小乘佛教)是出家集團(出家佛教);而另外的在家集團是以佛塔為中心形成大乘教團;且認為大乘、小乘的起源各自不同。此「在家‧佛塔起源說」取代大眾部起源說,其後至今日的三十年來,日本的學界大致把它認做是定論,近年來佛教史的入門教科書採用了此一說明。



‧歐美對大乘佛教起源的理解,這其間大約一貫地未變動,對大乘的起源未設定獨自的教團,簡單地說教團徹底限於部派,認為大乘畢竟不是作為教團存在,到底是留在教團內的學派。此「大乘佛教是教團內學派」,由近年來以碑文資料為首的考古學研究成果,進一步補強。再者,下田正弘‧東大副教授近著《涅槃經的研究──大乘經典的研究方法試論》(春秋社,1997年)。他認為「思想研究」在最後,思想的生命不在體系性和明晰性,而是在於惹起運動的啟發性。本著作提出三點和平川說不同的結論。首先,佛塔透過印度佛教史,不問出家、在家,是被視為佛陀本身的重要存在。第二,大乘經典和小乘經典是連續地被製作,作為起源絕不被斷絕。第三,僧院型的佛教和非僧院型的佛教,不是對應出家和在家的分類,若被迫二者擇一的話,可以考慮在出家佛教內共存的、不同的二要素。



就第一點而言,例如:做佛塔研究的法國碩學A. Bareau,周密地探討律藏內的佛塔記述,結論認為佛塔對部派(小乘)佛教具有重要的意義。歐美的佛塔理解,基於此一研究在進行著;該態度無問題。再者,在運用考古學資料的諸學者們之間,對於把佛塔結合在家提出強烈的反駁。那不僅是歐美,日本從很早時期起也有。在現有的資料看來,對於佛塔作為事實必須承認原本是出家人參與的。



就第二點而言,涅槃經的經典內分別存在屬於小乘和大乘的不同經典,而不能區別說前者是出家起源,後者是在家起源,由前者往後者連續地發展、加以形成。這也由以往所做的構成小乘和大乘經典的素材研究,以及由文體論的研究等成果加以支持的。



第三點,佛教史的確可以解讀作在異質要素之間產生的運動,但是那不能以出家對在家的單純構圖含蓋,其他還有一些必須考慮的要素。首先,出家、在家的區別本身,在古代印度與現代的日本、中國和西歐近代,是必須從完全不同的觀點來處裡的,這不能等閒視之。再者,對立的要素作為起源原本不是以不相容的形態存在的,可以考慮作那在顯在化以前,兩者是形成不能區別的統一體,這是最必須留意的。在處理大乘經典之際,必須考慮以上各點。



‧初期大乘佛教,一般認為是在龍樹的時代(公元150-250年左右)以前成立的大乘佛教。作為大乘佛教,是在初期的階段者,但是那絕對不是素樸未成熟的;在這初期大乘佛教所開示的般若空思想和法華一乘的教說,或阿彌陀佛和觀音、文殊、普賢等的信仰,長久地給與後代的大乘佛教很大的影響。在中國、日本新地所形成的大乘佛教諸宗,可以說其大部分在印度的初期大乘佛教具有原點,也不過份。靜谷正雄《初期大乘佛教之成立過程》(1974年刊,昭和49年,百華苑),作者提出大乘(MahAyAna)一語尚未被使用時,必須假設有「原始大乘」(aproto-MahAyAna period)的存在。「原始大乘」一語為作者的造語,當時的人們稱做「菩薩道」、「佛道」;不過,靜谷氏檢討在西晉時代以前被漢譯的古譯經典,結論是在使用「大乘」一語的大乘佛教以前,雖以自己作佛為理想,但是存在了不使用「大乘」一語的大乘佛教,故對稱呼此種佛教適用「原始大乘」的新語。存在尚未稱做「大乘」階段的大乘佛教,作者認為在理論上可以預設自己的立場。哪怕簡單地說初期大乘佛教,這其中理應有最古者和最新者。本書稱此最古的大乘為「原始大乘」,和《小品般若》以後的大乘佛教區別;不過,在本書作者不是理論上考察此種「原始大乘」,而是努力於想論證在現存經典中殘存流傳「原始大乘」的經典。



‧部派佛教或許解釋為由枝末分裂產生的部派的佛教,因此,認為根本分裂以後、枝末分裂以前,乃形成部派佛教成立的前史;而以枝末分裂的開始視為開始部派佛教的開始。部派佛教的歷史是支撐印度佛教史的重要支柱之一。不幸地,只一部份傳入中國,所以我們不很關心;不過,在印度興起、發展大乘佛教之後,部派佛教仍長久地留存下來,即使比起當初的形態有很大的改觀,但是到七世紀後半期的義淨時代還保持著很大的教團勢力。



‧東京大學木村清孝教授在《華嚴經之成立》一文,以出現在《華嚴經》的地名、出現人物的地位、職位、語言學的特徵,進而華嚴經典在印度的詮釋和引用,結論認為〈入法界品〉的原型成立於南印度。但是也以採入此〈入法界品〉形式進行編纂《華嚴經》,綜合考慮各種的狀況證據認為在西域的于闐,或是其附近似乎最為妥當。(該文見《東洋學術研究》第23卷‧第1號,1984年5月,pp.212-231)。



‧《本生經》(Jataka,本生)在南傳《小部經典》內,有二十二篇、五四七則;依形式、內容等異同而類形化,大體在四三五則內外的數目。其中,相當於漢譯和梵文者有一六○餘則,巴利語獨特者有二七○餘則。再者,無漢譯、梵文、西藏譯者有二○○餘則,所以《本生經》全體看做約有五○○種,該無大過。



昭慧按:從本文中,可以看出:日本學者下田正弘對平川彰的「在家‧佛塔──大乘起源說」持反對意見,其發表時間(1997年)尚在印公導師發表《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之後》巨著(1981年)之後。印公導師在印度大乘佛教起源的看法上,是卓有先見之明的。



悟殷法師原文請參看《「人間佛教,薪火相傳」研討會論文集》,88.10.23.發表於中央研究院學術活動中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9-18 01:00:58 |只看該作者

佛教簡易介紹 轉貼

佛教
佛教由古印度的釋迦牟尼(被稱為佛陀)在西元前6世紀以前建立,與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並列為世界三大宗教。「佛」(或者佛陀)的意思是覺悟者,而「教」可以理解為宗教或教育,意為佛陀對大眾的一種普遍而傳承的教育。佛教重視人類心靈的進步和覺悟,人們的一切煩惱(苦)都是有因有緣的,「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人和其他眾生一樣,沉淪於苦迫之中,並不斷的生死輪迴。惟有斷滅貪、嗔、痴的聖人(佛陀、辟支佛、和阿羅漢)才能脫離生死輪迴,達到涅槃(清涼寂靜之意,即無有煩惱),釋迦牟尼就在35歲時成佛,並對眾人宣揚他所發現的真理。佛教徒的目的即在於從佛陀的教育(正法)裏,看透苦迫和「自我」的真相(緣起法),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成佛,或者成阿羅漢。
現代佛教可分為南傳佛教與北傳佛教二大傳承,北傳佛教又可分為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因此又可分為三大傳承(詳細的分類請參考佛教宗派。)南傳佛教大致上就是上座部佛教(又被稱為小乘佛教),北傳佛教大致上包括大乘佛教(主要是漢傳佛教),以及秘密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主要是藏傳佛教)。各傳乘在佛教的根本教義基本上沒有分別,在修行特色上與一些理論上則略有分別,以菩薩行理論的分別為最顯著。

佛教目前主要流行於中國(?%)、蒙古(93%)、日本(71%)、韓國(23%)、台灣(?%)等東亞地區以及泰國(94%)、柬埔寨(93%)、緬甸(90%)、寮國(65%)、越南(50%)、斯里蘭卡(70%)等國家,在歐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也有少量信徒。但佛教徒人數目前並沒有明確的統計數字,只能估計大約有3億多人,約佔世界總人口5%。


轉貼

Rank: 4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1-9-29 19:31:26 |只看該作者
我補充一下,佛教(漢傳)經中亞,在漢朝時傳入中國,並在隋唐時達到頂峰,當時有許多的流派。例如:天台宗、律宗、真言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唐朝有很多帝王信仰佛教,例如:唐太宗和唐憲宗…等。唐朝是當時東亞的強權國家,佛教也因此傳播到朝鮮和日本,日本在當時派遣很多人員來中國學習佛教,唐朝也有僧侶去了日本弘法。

後來經唐朝末年的動亂,和繼起的五代十國的攻伐戰亂,所以許多流派消聲匿跡。佛教在戰火中受到不小損害,只有禪宗損傷較小,成為現在中國漢傳佛教的主流宗派。

元朝是信仰藏傳佛教,並以此為國教;明清二朝因為了懷柔蒙古與西藏的政治考量,所以較傾向於藏傳佛教。清朝未年鴉片戰爭後,西力東漸;太平天國農民起義…等。民國以來,日本侵華、國共內戰…等。共產政權建政以來,文化大革命,中國的漢傳佛教也氣弱游絲。

台灣的「佛教信仰」原本是先民渡海來台時帶來的「儒、釋、道」的混合信仰。隨著國民政府來台,當中的人員中,恰好有僧侶。他們提倡「人間佛教」,例如:佛光山、法鼓山、慈濟,各自發光發熱。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4
發表於 2011-9-29 23:28:24 |只看該作者
我認為以阿含經為首的""小乘""經典,名雖小乘實非小乘,照著四念處 體會十二因緣法,一定會在一生中有所成就。這是公認最接近佛陀教義的經典
忍為心之寶 不忍心之殃 片刻不能忍 煩惱日月長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0-6 13:2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