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3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主要位於今彰化縣北斗鎮中和里東北以圳溝與大新里及田尾鄉為界,西和東光里相鄰,東南以水圳與大新里為界,北至地政路和文昌里相鄰。中圳仔內為中和里的早期發展的中心位置,由於該地區位於從舊濁水溪引水之水圳「中圳」一帶而得稱。
相傳此處為舊濁水溪氾濫淹沒之地的終點,地勢高於附近平地2米,而有崁頂之稱。日治時期中圳仔曾經與田尾庄的的「三十張犁」被評為台中州下的模範部落。其開拓乃是因明治31年(1898)的大水災使得原來居住於東螺街東方悅興街的部分漳州籍住民移居至中圳仔。當時遷入的主要以盧姓和許姓為主,使原本以陳姓和林姓約二、三十戶人家中圳子內逐漸形成五、六十戶的村莊。
民國35年10月1日,本里由日治時代東北斗大字析分設里。里內聚落多半集中分布於里境中間,主要沿中圳路、斗中路分布。其中斗中路將中和里分為南北兩大區塊,北部區塊位於地政路南方,有第一公墓(北斗人稱之為大三角)、農田、少住家和工廠。里民者要聚集於南面區塊,形成一個完整的聚落。其中,第一公墓為民國68年著手規劃,公墓公園中有一座納骨塔-齊民殿,墓園南側有萬善堂和土地公。土地公原本供俸在中圳仔庄內,後因土地供旁大榕樹遭到病蟲害枯萎,福德正神廟才被遷往萬善堂旁。每逢農曆2月2日土地公生日,信徒都會請歌仔戲班或布袋戲恭賀土地公聖誕。
中圳仔當地的信仰中心則為白鶴宮,其位於中圳路上。主祀周府千歲,配祀觀世音菩薩、媽祖、註生娘娘、中壇元帥、五穀王、天師公、福德正神等。其前身為居民盧盛春家中所設的鑾壇「小德聖壇」。民國51年盧盛春出資向村民許其欽購買建廟用地,並在村民與地方人士的樂捐下興建廟宇,廟埕用地則由陳錦賢捐出,金亭用地則由王國賢所捐。
民國54年白鶴宮興建完成。每年農曆10月20日為周府千歲生日,是中圳仔最熱鬧的一天,村裡每戶人家都會在這天辦桌請客。不過,這樣的情形已因經濟的不景氣而於民國87年左右取消辦桌請客。雖然中圳仔交通十分便利,離北斗市區1.5公里,從縣道150到北斗交流道大約3.5公里,距離高鐵彰化站也很近。但中圳仔仍保持相當程度的聚落紋理和傳統建築。其中,盧德慶宅為中圳仔最典型的閩南式建築,位於中和路,座東朝西,為一正身、雙護龍的三合院形式,大門原來在正中央,現已改在左邊。正身與右護龍建造於昭和4年(1929),左護龍約民國60年代左右加建。盧德慶宅除有精製的木雕與彩繪外,還有交趾陶與剪黏的裝飾。正廳與前檐廊的的地面皆鋪以六角磚,木構造則採用大陸福州的福杉,整體保存尚稱完整。但原有的閩式屋瓦換成鐵皮屋頂之後,已失去原有風貌與整體性,與盧德慶宅系同家族的盧德星宅則位於中新路,由盧德星父親盧盛春建造,座北朝南,為一正身、雙護龍三合院形式。大約建於昭和年間,已融入日式風格,正身牆壁為洗石子。該宅的右護龍廂房為昔日小德聖堂,即白鶴宮之前身。
葉宅則位於中圳路330號,該宅為葉塗於昭和3年(1928)所建。古宅屬一正身、雙護龍形式,興建匠師為員林浮圳的阿川師及其子嗣。葉宅就為特殊的部份是進入正廳前,利用四之簷柱向前拉出一簷廊,成為一廊一廳式的民宅,這是中部一般民宅中少見的。
其他像是位於中圳路368巷26號的穎川堂(陳宅),則是昭和年間陳番所建,為一正身、左右各一護龍,原來閩式屋瓦已換成日式屋瓦,正面牆壁為洗石子,不過古宅原有的交趾陶已毀損,彩繪也日漸剝落。至於位於中和路11號的陳家竹管仔厝,由於竹管仔厝較不耐用,陳家仍能保有結構完的此建築形式,相當難得。
來源: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