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58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992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高雄縣鳳山市歷史最悠久的寺廟。位於高雄縣鳳山市三民路與雙慈街口的「雙慈亭」,由於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娘娘與觀音菩薩兩尊神祇都為女性,信徒感念兩聖慈悲,因此合稱「雙慈亭」,但地方上仍慣稱為「媽祖廟」、「天后宮」或「大廟」,與鳳山龍山寺、鳳山城隍廟、鳳山開彰聖王廟並列為鳳山市「四大古廟」,是鳳山市歷史最悠久的寺廟,興建年代甚至比列為二級古蹟的龍山寺還要久遠,但因歷經數度重修,古貌不再,故並未列為古蹟。
而雙慈亭開基歷史可以遠溯到明鄭時期末,相傳當時雙慈亭地勢在「下陂頭街」(今鳳山市)的最高點,如同鍋蓋的中心點,為風水所說的雞母穴,最適合建造以女性為主神的廟,有如母雞在保護小雞。於是先民就由普陀山迎奉觀音菩薩來台在此建廟,當時稱為「觀音亭」。該廟至清朝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才增建前殿,並從泉州請天上聖母媽祖娘娘入祀,正式更名為「雙慈亭」。乾隆五十三年(西元1788年)鳳山縣署從左營遷來下陂頭街,之後下陂頭街逐漸向四周擴大聚落,成為清代鳳山縣境內最大的街市。雙慈亭之後又歷經嘉慶二十三年(西元1818年)、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光緒十三年(西元1887年)、民國六十一年(西元1972年)四度重修迄今,雖得以保持新穎的面貌,也因此原貌盡失,未能列為古蹟。
雙慈亭廟觀為三殿式,前殿供奉天上聖母,後殿主祀觀音佛祖,前後兩殿以韋馱殿連接在一起。此外,廟內保有多幅極具歷史的匾額、對聯及石碑,除同治七年(西元1868年)的「風引帆回」匾及同治十一年(西元1872年)的「寰瀛覆冒」匾外,其餘都是光緒年間遺下的匾額,如分別在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及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所留存的「慈航普渡」匾、光緒七年(西元1881年)的「海天活佛」匾、光緒十二年(西元1887年)的「大德參天」匾、光緒十五年(西元1889年)的「恩重再生」匾等;而前殿懸掛二幅木刻的對聯則是嘉慶和道光年間遺留;以及左廂房外壁上還嵌有道光八年(西元1828年)所立的「重修雙慈亭」碑和乾隆十八年(西元1753年)的石鑼鼓等,都是極具歷史保存價值的古物,也證明雙慈亭的歷史久遠。
文出:行政院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