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4-10-19
- 最後登錄
- 2020-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3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150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明末清初,由許培元、洪濟舟、何世平、周以德、李中成五位先祖,為躲避滿清戰亂,攜奉中壇元帥金身及神轎一頂、宣德年間的銅製香爐、銅鑼等諸多神器由廈門海港出海,一路驚濤駭浪、驚險萬分的抵達虎尾寮(今嘉義縣布袋鎮好美里),轉航經由小河道,來到鹽水港南方上岸,在鹽水東南方約三公里處,發現狀似『龍盤』的大水溝,飲水確定後,決定留下開墾拓荒,建立聚落,用草搭建「太子宮」小廟暫時奉祀「中壇元帥」,同時以「太子宮」為聚落定名。三公里處,發現狀似『龍盤』的大水溝,飲水確定後,決定留下開墾拓荒,建立聚落,用草搭建「太子宮」小廟暫時奉祀「中壇元帥」,同時以「太子宮」為聚落定名。
「太子宮」為台灣省所有中壇元帥太子廟的開基祖廟,歷史最悠久,分靈而出之太子爺金身不計其數,每年農曆九月九日太子爺聖誕千秋,各地宮廟陣頭返回謁祖朝拜。由於香客絡繹不絕,逐漸無法容納全省各地湧來的進香香客,於是於民國七十年開始動工建築新廟,歷時十年,於民國八十一年興建完成。
太子宮新廟廟頂有一尊巨型中壇元帥銅像,高卅一台尺,重約十二噸,身穿甲冑、腰掛混天綾、右手握火尖鎗、左手持乾坤圈,腳踏風火輪,居高臨下威風凜凜的俯視大地。
中壇元帥守家護土,從此太子宮周遭人丁興旺、五穀豐收,吸引四方群眾移居此福地,終於形成一大聚落。1728年,閩人許志遠捐資興建「太子宮」奉祀「中壇元帥」,於是稱其地名為「太子宮」。當時,太子宮已形成一個大聚落,成為「太子宮堡」之堡頭,轄及新營、茄冬腳、舊部、角帶圍、竹圍仔、埤仔底等鄰近村落。1887年台灣建省,設「三府十一縣三廳一直隸州」,「太子宮」隸屬「台灣府嘉義縣太子宮堡」。日據時代大正九年地方改制,隸屬太子宮堡之下,稱『太子宮堡新營庄』民國七十年改制為新營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