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對台灣觀光客來說,茵特拉肯(Interlaken)是不錯的中繼站:城市景色優美,市中心商店林立足以滿足購物慾望還有好吃的中國菜,以及可參觀巧克力製程的商店不過,若單論這個城市茵特拉肯的個性其實不夠鮮明,不會反感也不會留戀嘛唯一讓人記得的,就是它是上少女峰(Jungfraujoch)的門戶。
茵特拉肯的觀光業發展極早,從19世紀就已展開包含大型觀光旅館的各種建設,當然,這些客源大部份是慕少女峰之名而來。百年前如此,現在仍然如此,要上少女峰,大部份的旅行團還是會安排在此過夜,如果時間許可,可讓客人自由逛街購物,或是乘車走馬看花,來段1小時的市區觀光。
有湖、有河流的城市,通常都是柔情動人的,茵特拉肯也不例外,其原文Interlaken就是兩湖之間之意,位於Brienzer湖與Thuner湖之間,還有海拔3、4千公尺的高山做為屏障,依山面水,城市充滿休閒的氣氛,但在這閒適中,卻也因為要滿足觀光客,開起了各類各型的商店、免稅店,使得市中心繁華如大都市般。
說到茵特拉肯不能不提的就是「威廉泰爾戶外劇場」,茵特拉肯每年夏天都會以戶外劇場的型式演出改編自大文豪Schiller著作的歌劇「William Tell」,戲劇內容是關於瑞士建國英雄威廉泰爾的傳說;每年參與這齣歌劇的演員多達180位,動員人數眾多,更有歷史傳統,從1912年演出第一場「威廉泰爾戶外劇場」,至今已將近有1個世紀
除了傳統行程之外,最近台灣旅行團在茵特拉肯也流行起巧克力製程參觀。
瑞士巧克力的發展歷史可追溯到18世紀,而2、3百年下來,從精緻手工到大量生產,瑞士巧克力採多線發展,可以在超市找到廣告打得很凶的Lindt、Tobler,以及品牌陌生的各種口味平價巧克力,或是在大都市的Teuscher、Sprangli、Paradeplatz等名店排隊等著花大錢,在各個都市也都有手工巧克力專賣店,依消費能力、依喜好,每個人都能滿足需求,只怕你不愛吃巧克力。
瑞士人是全世界最愛吃巧克力的,平均每人每年消耗量達11.3公斤,也就等於每人每個月要吃1公斤的巧克力,相當驚人。
巧克力是取可可樹的種子製成;可可樹的果實外型如木瓜,而這果實是直接生長在樹幹上;可可樹很難結果,必須仰賴人工授粉以增加生產,果實成熟之後,採果、取種子的過程也都是人工。
可可樹一年可兩收,收成之後種子必須經過7至10天的曝曬、發酵才能繼續後面的製程;經陽光曝曬的種子,就會散發出迷人的可可味了。
茵特拉肯的巧克力商店Schuh,除了介紹巧克力製程之外也提供DIY,可以使用模型試著自製巧克力。Schuh是家有百年歷史的手工巧克力,新東家接手之後,除了維持巧克力專賣店之外,還增加巧克力製程參觀及餐廳的部分,其中餐廳供應的中國菜,也有不錯的口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