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2-7
- 最後登錄
- 2025-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75
- 閱讀權限
- 60
- 文章
- 22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作者 不飛的豬
台軍的四條紀德艦到貨後,儼然成了中國海軍——包括海峽兩岸——中最大的水面作戰艦艇。憑心而論,該艦雖屬老艦,而且沒有宙斯盾系統,但其戰力仍然不可小覬,是一級需要大陸海軍認真應付的對手。
相對於歡天喜地的臺灣軍方(台軍在演習中竟然有一台紀德艦攔截解放軍十餘枚導彈、打掉十餘架戰機的“輝煌戰果”),可是台灣卻偏偏有人發出了非常“不和諧”的聲音——把海軍罵得狗血淋頭。而且這幾位大佬還都是臺灣軍事工業中的重量級的人物。他們的言論對值得一讀!看完此帖,一定會對台軍和臺灣的軍事工業產生更多、更加清晰的認識。
紀德級
訪談錄
(我是在聊天之中按下答錄機的,所以開頭有點不完整......)
這些負責建軍的人必須要有一個全面性的構想,我也不客氣的要講一句很嚴厲的話:國軍不要以為只有他們才懂國防,這個想法大錯而特錯。
早年成功大學是向國軍借將,你要知道當年,尤其是工業管理這個體系,國軍在中國現代化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它在二戰之中和二戰之後,那時很多有志青年,投筆從戎,國軍也把他們大量送到國外受訓,這些人後來也就對工業界和學術界發揮了相當大的影響。
舉個例子,工業管理有一個特殊的學門叫作業研究(OR),作業研究對國防體系有極重要的影響。而臺灣「OR之父」,田長模教授,以前就是空軍一指部的指揮官。然後轉任成大教授,他的出身是西南聯大。你看看那時國軍精銳到什麼程度、優秀到什麼程度。
結果物換星移,軍事體系,尤其是臺灣的軍事體系,它是十分保守的,有很多外面的資訊、外面的變化,他們體會不到,就像美國工業學者葛羅夫說的,這是十倍速時代,外面的變化快得不得了,國軍要再抱殘守缺到什麼時候?
我講這個話一點都沒有快意,我要問一個問題:現在的國軍和五十年前的國軍,基本的觀念有什麼差別?恐怕差不多吧。我們國軍進步最快的時候是一九五○、六○到七○年代,之後的確受限於政經環境,發生了一些變化,但這絕對不足以解釋為什麼這麼抱殘守缺。
我最生氣的就是這件事,國防是大家的,不是你國軍的專利,國軍搞的是前面那一段,屬於執行的部分。後面還有一大塊,整個國防體系、建軍的部分,甚至於不只是建「軍」,旌旗耀日的那個「軍」,而是整體的國防實力的提升,是不是這樣?但我們沒有啊!
左為武夷艦右為成功級
你說你要和我談田單,那就是個例子,她是成功級第八艦,但以後呢?好不容易把這樣的能量建立起來,我們也漸漸有這種感覺了,那個微笑……不對,學習曲線逐漸建立起來了。「微笑曲線」那是講韓國,微笑曲線講到最後一定是自己的創意和品牌,韓國走的就是這條路。我們不要講那個,我們只能在整個建造過程裏面,建立一條很勉強學習曲線,結果曲線建立起來之後,嘿,他不做了,全世界到那裏找這種事?(砰!拍桌聲)
從工業管理的角度來看,國軍是破碎的建軍,而不是穩定的、線性的建軍,做不到持續性的,很穩定的發展。這裏有一段文字,這位元老兄,是我很尊敬的一位,你看他怎麼講:「民國以來,我海軍大多崇尚務洋,軍艦外造外購,已經成為海軍傳統與一致的觀念,以致我海軍官兵,人人以留英留美,出國接艦修艦,與國外監造修造,為全軍爭取的目標,以致對國造艦艇,一直抱著無信心、不習慣、不喜歡與堅決反對的態度!」(砰!拍桌聲)
你看,這不是一語道盡嗎?這是海軍自己教育出來的人寫的,一位白袍老將。
所以海軍很多人不喜歡我,甚至把我當敵人,因為我一直在叫「國艦國造」這些事情,我一直推動一些計畫,例如二代二級艦,卻老是只聞樓梯響,不見人下來。傳統的太字型大小、江字型大小,現在江字型大小大概可以由五百噸的錦江級補上了,但太字型大小、江字型大小呢?沒有啊!你以美國來講,一個艦長的養成,要經歷各級、各型艦,除了飛行、海面、水下這種主軸外,每一條主軸都有一條很嚴謹的經歷,但我們因為戰具的短缺、軍艦的短缺,連人才的培養我們都產生斷層。所以這是海軍當家操持的人,應該痛下決心去檢討的。
《 本帖最後由 黑色爵士 於 2009-3-13 02:03 編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