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895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535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道教的生死觀於末期照顧之運用
一、道教信仰于末期照顧之意義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源於黃帝與老子,創教於張道陵,至今已有一千八百多年歷史。道教信仰相信修道積德能安樂幸福、長生久視。以神仙信仰為核心內容,修道成仙為終極目標。尊奉老子為道祖、張道陵為教祖,以「道德經」為主要經典,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為宇宙萬物的本源,人為萬物之靈,為道所化生的。道是道路,也是人從生到死的生命道路,善終是生命的圓滿,所以中國人以「善終」為五福之一。
人都是悅生怕死的,生和死,一直都是所有宗教的生命課題,追求永生、極樂、天堂、天國、仙國,一直都是各個宗教的終極關懷。由於歷史發展,儒、道、釋三教融合一起,致一般信眾常佛、道分不清楚。但當生病時,尤其是重病,如癌症,則求神、拜佛、信主,無所不拜。當罹癌時,無疑是被判了死刑一樣,這時更需要宗教信仰的撫慰心靈,透過儀式,透過宗教師的開示、祈願、禱告、持咒等,冀望能得到神的慈悲、大愛、寬恕、赦罪、解冤、除煞、制魔、安魂定魄、可解疑、安心、安身、有信心、有依靠、有神蹟、得庇護、保平安、能超越、長生、成仙。
面臨末期照顧的病人,身心俱疲,遭受極大的痛苦,這時更需要依賴他們的宗教信仰,尊重其宗教信仰,讓病人得到靈性的照顧,感受到神靈的神恩和慈悲,獲得心靈的平靜,願意勇敢面對,而放下心中的掛礙,而能領悟人生的終極意義,是一種超脫而不是終止。
二、道教的生死觀
(1)以道看生死
在中國古代的先哲中,對生死最為關注的就是莊子了,他繼承了老子道
家思想,從“道”的角度來看生死。莊子認為,宇宙萬物都是“道”的
不同表現形態,人是其表現形態之一,所以他將人的生命現象看作是宇
宙自然中的一種物質現象。生命現象中的生死之變也被僅僅視作一種物
質之變,所以無論是生還是死,都要坦然面對與接受。在他看來,生死
皆物化,歸根到底是道化、氣化。生也好,死也好,都是變化的現象。
生死變化的主體好像是生命體本身,但就其本質來說,卻是“道”在
化,是“氣”在化。“道”一化而為人之生,在化而為人之死;氣聚而
為人知生氣散而為人之死。所以,生死之變實際上是生命根源在變化,
是生命質料在變化,是一種物質變化
(2)莊子的生死觀
1.死生一體
莊子從“道”的角度來看生死,得出生死不過是物化而已,由此得出
了死生一體的結論。所謂死生一體,其一是指生死不可分割,有生則
有死,有死則有生,生死相互依存,首尾相連,構成生命的完整過程,
任何一個生命都不可能只有生沒有死或只有死沒有生。其二是指生死
具有相同的物質基礎,這就是“氣”,又有相同的終極根源,這就是
“道”;相對於“道”或“氣”來說,生與死只有型態之異,沒有本
質區別。
2.生死為徒
莊子又從生命過程的縱向來看生死現象,得出了“生死為徒”的結
論。所謂生死為徒也就是生死始終處於相互轉化之中,它們是生命體
在其運動流逝過程中所經歷的不同階段,生為生命之始,死為生命之
終。但生死物化是一個無限循環過程,死既是整個生命現象之某一段
行程的終點,又是其下一段行程的起點,生轉化為死,死又轉化為生,
生死總是相互轉化,互為邻徒的。為了說明這個觀點,莊子把生死比
喻成晝夜,晝去夜來,如此循環不已,生死現象就情同于此。
3.隨順生死
莊子生死觀的突出價值在於,他不僅看到了生的價值,也看到了死的
價值。在莊子看來,對每一個個體生命來說,生有生的意義,死有死
的意義。儘管樂生惡死是人之常情,但從一定意義上說,死比生更輕
鬆。他把生看成是一種負累,而死則是一種安息,凸顯了死亡在生命
過程中的意義。莊子還進一步提升了死亡的價值,認為死亡可以解除
生的負累,使人在另一種狀態下獲得自由。既然生有生的意義,死有
死的價值,那麼人們對生死的態度就應該是坦然面對它,安然地順從
它。在莊子看來,生是時機,死是順化,人只有能夠坦然地隨順生死
之化,才算是真正領悟了生命的真諦。
4.生死通達
莊子來提出了“達生”的生死觀。“達生”不僅僅是指通達人生之
理,也包括通達生死之理,對生死能持一種超然的態度,將其置之度
外,追求一種安於自然造化的精神境界。要達到通達生死的境界,就
必須超越個體生命的生死現象本身,站在宇宙大化的高度來觀照生
死,將個體的生死之變納入到宇宙的大化流行之中去。莊子以通達的
心態來看生死,認為生命好比一次旅遊,人生之遊總是短暫的,由此
莊子產生了生遊死歸的生死觀念。生是“遊”,就決定了生的短暫性,
只有死亡才是生命真正的歸宿。在大千世界中,人生原本就如白駒過
隙,死亡才能歸于永恆。因為死亡不是復歸于虛無,而是回歸大道,
而大道是永恆的。
(3)莊子的生命態度
超越生死
在莊子心目中,他理想的精神人格是真人、至人和神人,他們的共同
點是都能超越生死。真人對生死大關淡然視之,他對生並不欣喜,對
死也不拒斥,就如同翩然而來又翩然而去一樣。至人至為沉著而冷靜,
對任何變化都不驚,所以足以超越四海之上,超越生死之上。神人乘
雲氣,御飛龍,而遊乎四海之外,其精神修養,更是生死所不能動搖
和傷害的。莊子所描述的真人、至人和神人都是超越了生死的,他們
跳出人生看人生,以超然冷眼觀生死,所以能產生精神的大鎮定與大
冷靜,根本不受生生死死的俗務所牽絆。
參考《圖解中國道教生死書,紫禁城出版社》
三、末期照顧之應用
道教的生死觀是屬有人情味的,且實際又富有想像智慧的,它提升人們對生活的熱情、逍遙順達的樂觀態度,激勵人們的求生意志、長生不死之念。修道成仙充分表現了超越生死,擴展了儘管是神話、美夢的仙境;人生好比一趟旅遊,也像一場夢。
日本一休和尚,有這樣一首詩:
像夢一樣降生,
在世界的夢裡,
存於心的我多輕鬆阿!
這個我呢?將消散不見,
一如朝露。
泰戈爾亦有句詩:
蝴蝶的生命以片刻計,
因此他的時間充裕;
不但生燦如夏花,
也要死美如秋葉。
道教徒一生,由於崇尚老莊逍遙悠遊、自然無為、恬淡反璞歸真的思想,一生就是修行,從無限到有限,又從有限到無限,回歸到真我的旅程。
當飽受身體病痛無情的摧殘,無言可諭的痛苦,及心智充分挫敗而崩潰離析,終於擺脫混亂、憤怒、焦慮、絕望、沒頂懼怖,而進入臣服,終於向死神投降,坦然接受死亡的到來。
當認命看破時,往往心情才能真正放鬆,坦然面對,更充滿希望和期待,宗教信仰此時應當可以引領心靈的昇化,當心靈接受了死亡,已然魔鬼化成天使。死亡不只是生命的終點,也是通往無限可能的入口;天使引領我們上了天堂;孔子引領我們到了翰林院;佛祖引領我們到了極樂世界;媽祖、帝君、道祖引領我們到了神仙世界。
坦然、平靜、從容,安心走上回家的路,回到大自然的家,回到宇宙生命的恆河裡,等到再一次的偶然,必然的結束,是生命的圓滿,也是另一次偶然的開始。變的好輕鬆,就像要再一次去旅行一樣,道出心中滿滿的感恩,不言的愛,難言的虧欠,含笑道別,步上回家的路,回到宇宙大自然的懷抱。
來源:道教丹心宗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