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東港東隆宮,位於台灣屏東縣東港鎮東隆街21-1號,是一座道教為主的廟宇,也是南台灣著名王爺信仰重鎮與東港的信仰中心,主祀溫府千歲,以其財團法人機構之管理董事會作為管理主體。
溫府千歲
東港東隆宮主神王爺姓溫,名鴻,字德修。
生於隋朝隋煬帝大業五年(公元609年,農曆己巳年十一月一日)。
屬山東濟南府曆城縣白馬巷人,書香門第,自幼聰穎,稍長文武兼備,交遊廣至四方,風雲際會,適逢於唐朝貞觀年代,太宗皇帝李世民微服出遊,遇險困危,溫鴻捨身救駕,功居其首,皇帝賜他進士出身,其時與溫鴻義結金蘭之救駕者三十六人,一併賜封進士,皇帝酬功任他出仕山西知府,到任後政通人和,清廉愛民,興學育才,地方大治,民稱父母。
後來時值鄰近地方賊寇作亂,勢甚猖獗,民不聊生,官兵出剿無功,群臣乏策,最後皇帝派溫鴻統領軍隊討伐,三十六進士亦領精兵一同進剿。
溫鴻用兵如神,舉兵直搗賊穴,賊酋授首,群賊四竄,主帥下令招撫,數萬叛軍來歸,自此國泰民安。溫鴻班師回朝,受上誥賞,策封王爺。
太平盛世,三十六進士奉旨巡行天下,宣揚大唐德威。
一次乘船出巡不幸在海上遇險,其三十六義兄弟全部罹難無一倖免,據當時幸運生還的水手與侍從目睹,三十六進士喪生之時,有聞仙樂飄奏,海上即時呈現一片祥雲紫氣,世人咸認溫鴻之死乃解脫而成神,貞觀皇帝得聞此一訊息,痛失功臣之餘,復信其成神之說,乃追封「代天巡狩」,頒旨全國建廟奉祠春秋致祭,敕封永享人間香火,並下旨建巨舶,名為「溫王船」,內奉溫王爺及其結義兄弟之神位,於清醮畢送入海中,王船上有禦書「遊府吃府,遊縣吃縣」八字,敕告天下,凡溫王船所到之處,百姓府官一體奉迎,均應殺豬宰羊設祭,大事供祀,以慰溫王在天之靈。
溫王成神之後,經常在閩浙沿海地區顯靈,每常船隻在海上遇到驚濤風險時,若見檣懸「溫」字旗字之巨船出現,立即風平浪靜,履險如夷,自後王船所及之處,必造福地方,庇謢百姓。福建的泉、漳二州,對於溫王爺在海上顯靈護航之事,皆耳熟能詳,人人稱頌。
臺灣早期因地廣人稀,溫王爺未曾在台出現,直到明、清兩代,移民渡海來台者日眾,出海的漁民恆以溫王爺為其精神之所寄,約在康熙三十三年(西元一六九四年)東港地區設置巡檢署,福建泉、漳兩州人士定居東港時均奉祀溫王爺以保平安,迄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06年),距今近三百餘年,東港海岸上發現神木漂來,神靈顯示溫王欲在臺灣定居,東港居民相信王爺是為地方造福,興隆有望,將神木興建溫王爺廟,名為「東隆宮」,此即臺灣溫王信仰肇基之始。
主祀暨副祀神佛
一樓正殿
主祀溫府千歲;副祀福德正神土地公及註生娘娘。
殿前兩側小堂,分別祀有:水仙尊王與境主尊神、以及中軍府(為軍神概念的神祇) 二樓先師殿
分別祀有:制字先師倉頡、至聖先師孔子、亞聖孟子,以及小型王船(有「小船載出,大船載入」的祭祀寓意)。
三樓天壇(又稱靈霄寶殿、天公殿)
玄穹金闕至尊玉皇上帝、南斗星君、北斗星君、觀自在菩薩、太清道德天尊。
建廟沿革
位於東港鎮的東隆宮
相傳,清聖祖康熙年間,居住於東港地區的移民就已經開始奉祀溫府千歲。
清聖祖康熙四十五年(西元1706年),東港海岸上發現大批寫有「東港溫記」字樣的木材漂來,神靈顯示溫府千歲欲在此地建廟,於是鄉民為之立廟,取名「東隆宮」,意為「東港興隆」。
清德宗光緒二十年(西元1894年),東港海嘯大水災,東隆宮被水淹沒,東港士紳林合發動村民,衝入搶救神像,搶救方畢同一時段,東隆宮廟身頓時完全坍毀,人皆視為神蹟,對溫府千歲的信仰更加堅定,又另擇有風水地理位置極佳的『浮水蓮花』地穴之地重建廟宇。
因為神威顯赫,信徒日增,經過二次大戰日本投降、國民政府接收台灣(西元1945年)以來的多次重建、整修,東隆宮以殿宇巍峨、前方金製轅門金碧輝煌等元素,威震東港。
東港迎王
東港迎王,俗稱東港燒王船,是閩南人特有之祭拜王爺儀式與文化祭典,主要以祭拜溫府千歲為藍圖,即成為台灣極富盛名的宗教盛事與觀光慶典。
相傳,玉皇大帝為懲罰惡民,特派瘟神下凡罰惡,但因瘟疫而死者卻不計其數,後因感念上天有好生之德,則特派王爺下凡,召回瘟神、賞善罰惡、除病救民,也因此造成往後王爺信仰與瘟神脫離不了關係,所以常常需將載有王爺神像的船(王船),放出海漂流或火化,送走王爺,為全鄉帶來祥和吉利。
後來王爺信仰逐漸升格,人們把王爺視為保境安民的大神,則以透過燒王船等祭典祈福保安。
東港東隆宮迎王平安祭典,聞名台灣,每三年舉行一次,會於祭典前第二年建造豪華又威嚴的王船,透過繁複的宗教儀式,最後在祭典最後的壓軸好戲:『送王』,將王船火化,希望五位千歲爺與中軍府回駕天庭繳旨時,能帶走鄉里中的不幸、邪氣、還有惡鬼。
除此之外,在東港地區的迎王信仰又有另一層含義,迎接奉玉旨代天巡狩千歲爺也視為迎接同為東隆宮主神溫王爺的義結金蘭兄弟,這也就是俗稱的東港溪流域『三十六進士』迎王系統,在迎王期間東港鎮內處處可見家家戶戶辦桌請客,正所謂的『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現今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從請王到送王為期八天,祭典活動從古演變至今已漸漸被歸納出十三項主要程序,程序如下:
(1)『角頭職務的輪任』
(2)『造王船』
(3)『中軍府安座』
(4)『進表』
(5)『設置代天府』
(6)『請王』
(7)『過火』
(8)『出巡繞境』
(9)『祀王』
(10)『遷船』
(11)『和瘟押煞』
(12)『宴王』
(13)『送王』。
除此之外尚有具傳說性的程序及慣例習俗,如:溫王安館、迎接田中央中隆宮與恆春鎮恆隆宮、請王後繞行至新街、升帥旗帥燈、嘉蓮宮迎請大千歲過夜、大總理依古禮敬王、中隆宮割香當科大王香火、王府內執事嚴格『舉案齊眉、跪進酒食』、溫王爺查夜、溫王爺看大戲、班頭作紙、放告、三十六省燈、七隻涼傘、七角頭拜王等等,不勝枚舉。
在2008年11月12日以「東港王船祭」被指定為「台灣文化資產」之民俗類,經在地地方人士多方努力,到2010年5月時正名為「東港迎王平安祭典」,到2011年11月時東港東隆宮的迎王平安祭典,被文建會列為國家無形文化資產。
據說在民國83年(公元1994年、農曆甲戌年)甲戌正科迎王祭典最後之送王儀式有照片顯示:有兩位分別穿著紅、綠色唐朝官袍之人,在燒王船時盡速登船,有人說穿紅袍為二千歲、穿綠袍則為四千歲,有人說兩位遲到、差點來不及登船,又另有人戲稱兩位跑去買東港名產:雙糕潤,因此差點遲到、來不及登船,但此消息至今,還是一個讓屏南地區所有民間信仰信徒難以稽考的謎。
東港東隆宮有獨特的責杖改運方式。
若有運勢不佳的信眾,到廟中擲茭請示神明獲允後,由廟方振武堂老一輩的班頭人員於神前(溫王爺或中軍府前)責打該信眾。
被大板打一下代表十下,共計十下(代表一百下)。
於溫王爺神容前擲茭,必須是擲到聖茭才算數,第一次擲到聖茭時,打十下。
如果投擲次數太多才擲到聖茭,責打次數會往上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