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創建年代:民國58年
主 祀:馬國公﹝包公﹞
祭典日期:農曆 8月15日
地 點:大寮村開封街120號
大寮村的開封宮(包公廟)始創於民國五十八年,是現今全台灣地區奉祀馬國公(包公)為主神的最大廟宇,所祭祀的主神~【馬國公】乃包公轉世之原靈,數十年來奉旨下凡奠基濟世蒼黎神人合一歷經披荊斬棘加上神威顯赫,遠近求方問事者絡繹不絕,求者必應。
雖然全省奉祀包公廟宇並不普遍,但追思包公精神之信徒組團虔誠朝拜之士也不遜於其他廟宇,因基地面積有1200坪之廣,分三殿式建造,為本省深具規模的包公廟:前殿為包公主殿、中殿為五佛殿、第三為玉皇殿~上層安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四大天王;下層安奉太上老君、孔夫子、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太白金星。
每年以農曆八月十五日包公聖誕最為熱鬧,包公廟以及建築最具特色,在廟前有一對巨形金獅,氣勢磅礡,廟內立著刻有龍形雕塑的銅柱,牆面上則有別具特色的二十四孝圖案。
談起包公,就不禁令人聯想到『包青天』及『包黑子』的外號,因為包公長的臉黑黑的,額頭還有個月眉,再則他判案時都秉著公正客觀的精神,絕不徇私枉法,真正做到『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因此王公貴族有冤找他,平民百姓有冤找他,甚至連孤魂野鬼死不瞑目也找他呢?
然而根據訪查,現今民間流傳的包公身世,似乎是融合了歷史版與神話版,與史蹟或有部分差異。
根據史料記載,包公出生於宋真宗咸平二年(西元九九八年),江南盧洲合肥人,名文正、字希仁,號拯,有拯世之意,兒名三黑;他五歲拜寧老為師立學,十六歲進鄉士,當時是仁宗盛世,後來晉升為龍圖閣大學士,從此任職於開封,食俸功祿,做事態度一秉公正廉明,力整奸污,備受百姓尊崇,於是得到天子賜恩,登接丞相之位,這是他一生浮沉宦海的最高峰。往後的三十六年間,他上體天心,公忠恤民,能審陰陽之訴,卒於仁宗慶曆年九月十五日,享年六十四歲。在民間的信仰傳說中,他死後就得道升天,轉為神~即馬國公,所以現今稱的馬國公其實就是包公本人。
神蹟顯靈:
包公廟原為覺善堂林堂主兆麒家宅,於民國五十六年間,現任總監林芳清在他任職於高雄縣衛生局總務時,馬國公千歲奉旨下凡巡查堂務,並雲遊四海會同南鯤身五府千歲及本府周府千歲,駕到覺善堂監鸞,認為覺善堂堂基尚勉濟世,為了收林芳清之才華加入門生,但被林芳清所謝絕,林說:我身為公務人員不便加入道教團體,偶而我在晚上,下班之後給您焚香拜拜就可;但在鸞日經不起主神再三催促下,他說如果神要我為您代勞可以,只要主神能顯奇蹟於我,我就心甘如願。
馬國公在無奈之餘,在眾多信徒親眼目睹下,乩童手執清香在供桌前香珠朝下,不沾金箔紙離金箔紙約有三吋高,只見乩童振香疾揮,然後由林總監以清水噴灑在金箔紙上,進而浮現上列這首詩【註】。
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奇蹟使在場的眾人嘆服。
亦使得林芳清心服口服並加入門生,同年再命林芳清往東港靈帝殿取余金靈,後顯金容於鳳邑建成雕刻社,雕刻今日之金身供世人朝拜,這段奇蹟簡直令人不可思議,真是玄而又玄。
廟殿由來:
大寮村的開封宮,始創於民國五十八年,這間廟當初的規模並沒有現今這麼大,只有一鐵屋,甚至連始創的地點也是由他地遷移而來的。
包公廟原來只是大寮村一林姓村民家中的祠堂(名為忍善堂)所供奉的主神,直至今之本廟名(歷經覺善堂、忍善堂、至善堂)。
其間於民國五十六年間,某日忽然神蹟顯靈,出現一首詩賜給林姓村民並給予神示後,在林堂主及眾人的努力策劃下,披荊斬棘、購地搭建,始漸有今日之規模,所以包公廟今日之規模可說是結合當地居民之心志,遂有今日巍峨之貌,一磚一瓦可說是辛苦而來。
而其目的則在於入善門之愚迷是要先知覺醒悟修身之本,進而容忍一切修善之途徑而達成極為完善之處境,而後大眾一心齊發宏揚包公一秉公正廉明之典範,以達社會安和樂利、國運昌隆之旨。
開封宮包公廟基地面積有1200坪之廣,分三殿式建造,前殿為包公主殿,中殿為五佛殿,第三為玉皇殿,上層安奉玉皇大帝、三官大帝、四大天王;下層安奉太上老君、孔夫子、關聖帝君、孚佑帝君、太白金星。
開封宮包公廟建築最具特色,在廟前有一對巨形金獅,氣勢磅礡,廟內立著刻有龍形雕塑的銅柱,牆面上則有別具特色的二十四孝圖案。
開封宮包公廟地址在大寮村開封街120號,每年以農曆8月15日包公聖誕最為熱鬧。
點五炷香
馬國公點五炷香的由來:
公正廉明、鐵面無私的包公,在人們的心目中是正義的化身。
開封宮包公廟其規模之大,更稱全台第一;而其另一特色是來這裡拜拜要燃五炷香,因為包公廟主神~馬國公乃是宋朝包公轉世,曾任職開封府龍圖閣大學士,食俸功祿,一生公正廉明,辦事嚴正鐵面無私,不避權責之忠臣;因此,以後人由現今觀點而言,點五炷香應可分為以下二層意義:
一、以 馬國公個人意願而言,共有五願:
1. 誠心立願。
2. 真心修心。
3. 正心處事。
4. 信心信守不移。
5. 決心奉獻。
二、因 馬國公無時不以國為念,所以,以國體而言共分:
1. 五德:智、信、仁、勇、嚴。
2. 五道:仁、義、禮、智、信。
3. 五族:漢、滿、蒙、回、藏共和一體。
4. 五權: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現行法規。
5. 象徵國格亦以五瓣梅花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