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五福宮,舊稱玄壇廟或元壇廟,俗稱南崁元帥廟、南崁五福宮。
位於台灣桃園縣蘆竹鄉五福村虎頭山山麓,舊屬桃澗堡南崁廟口莊,主祀玄壇元帥,也就是武財神趙公明;傳說趙公明長於蓄財,好濟眾苦,故民間也尊之為財神。
至今創建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共有9次修建及2次擴建,為開台玄壇元帥所在,保留有當年鄭成功帶來的神像。
並於1985年8月19日,由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同時是桃園縣最古老的寺廟。
廟史沿革 :
五福宮原名元壇廟、元帥廟,奉祀玄壇元帥趙公明,神源起周代,職能由瘟神、武神而財神凡數變,向為明鄭軍民所崇信永曆年間鄭成功驅荷復台,嗣子鄭經感念神恩,封稱開臺元帥,永曆三十六年裔孫鄭克塽命將陳絳經略淡水、雞籠,遂在該宮附近搭棚置像,以供膜拜,期後祈願靈驗,庄民草茸小祠,寺宇初具,迨及清初北台灣日漸開發,墾植有成為酬達神庇,於乾隆五年正式興建大廟,嗣後於乾隆十五年、嘉慶十三年、同治五年、光緒四年、大正十三年,或修建、或擴建,自此廟貎美奐,聖積確著,後於民國七十四年八月經內政部公告指定為臺閩地區第三級古蹟,八十七年二月復動工整修,歷時二載完竣,雄姿壯觀,雕琢精美,堪稱勝境。
地理:
五福宮位於蘆竹鄉五福村,即鄉內人口聚集之上南崁地區,故地方上亦多以「南崁五福宮」稱之。
日治時期為桃園郡蘆竹庄南崁廟55番地,正對南山路,總面積為0.2325公頃,宮前為一狹長型廣場(俗稱廟埕),五福宮右側有座三層樓高的八角塔型金爐,廣場前方建有一座四柱三門的牌樓。
五福宮前為一丁字形路口,正對南山路。
南山路二側原有六對(12支)日式燈柱,其中有兩柱(1對)已遺失。
吳姓移民建村在此地,村民渴望多福,因吳與五同音「吳厝庄」(今蘆竹鄉五福村)而得名,在大清帝國時期名為「五福庄」,二戰後定名為「五福村」。
建廟年代
1661年(明永曆18年),傳聞延平王鄭成功征伐臺灣北部,駐軍於五福宮現址,營中兵士攜帶玄壇元帥香火而忘記取走,民眾於夜間發現此處發出亮光,認為是神明顯靈,而在此處搭建茅廬供民眾瞻拜,即是蘆竹五福宮的前身。
1663年(明永曆17年),千總蔡先熙,建造茅屋,奉請玄壇元帥鎮守中館。
1740年(清乾隆5年),因朽敝,五福宮第一次進行修建工程。
1745年(清乾隆10年),才改建廟宇,稱為「玄壇廟」或「元帥廟」。
修建簡譜:
1807年(清嘉慶12年),廟宇年久破損,做第二次修建。
1866年(清同治5年),進行第三次修建、並進行第一次擴建,於次年完成。
廟宇擴建為兩進,增建「聖蹟亭」乙塔。
1867年(清同治6年),將「元帥廟」改號正式定名「五福宮」。
1878年(清光緒4年),廟宇屋根全部破損,進行第四次修建,9月21日起工修外貌,隔年1879年(清光緒5年)2月4日竣工。
1924年(日大正13年),9月大颱風,廟宇遭損嚴重,於當年10月動工,進行第五次修建、第二次擴建,於12月1日動工。
1925年(日大正14年),12月竣工。
並擴建為前中後三進,佔地150多坪,現在的廟貌即奠基於此時。
1960年(民國49年),重修天井外貌。
1961年(民國50年),主任委員楊清漢等人因見廟貌剝落侵蝕,集資發起重新粉刷修繕,於次年11月完成。
1971年(民國60年),增建廟側金亭。
1976年(民國65年),於廟的右側增建禪房,可供遠來香客住宿。
1977年(民國66年),進行第六次修建,改建後並建造「使者公蛇洞」以安置保育類錦蛇,並將後殿改建為上下兩層的混凝土建築。
1985年(民國74年),8月19日經內政部公告為國家三級古蹟。
1997年(民國86年),因文建會斥資修建古蹟,進行第七次修建,2月間動工修繕,於1999年(民國88年)竣工。
2005年(民國94年),3月進行第八次修建,因聖蹟亭位於道路邊,為避免招到車輛撞擊破壞,請示後,遷移至五福宮左側新的金爐旁五福一路公園內,座向亦
照原方位安置,原來聖蹟亭位置立「聖蹟亭遺址」一碑,於原處以為後世流傳。
2006年(民國95年),12月因「使者公蛇洞」年久潮濕,易生病菌,進行第九次重建。
2007年(民國96年),1月12日,「使者公蛇洞」落成啟用。
牌樓正面:
正對五福路,從牌坊的分類來說,修建位置和功能的角度分為:壇廟寺觀牌坊,建築材料的角度分為:磚石合造牌坊,建築格局的角度為:三間四柱三樓坊。
簷下的豎材、吊筒、托木等具有豐富的的木雕。
三川殿 :
五福宮的正殿為面寬三開間,三進兩廊而成院落式組織,但第三進已改建為二層的鋼筋混凝土建築。
五福宮的石雕集中於此,以立雕、透雕、浮雕各種手法,刻畫各種吉祥圖案,通樑上豐富精緻的螭虎、獅座,彩繪木雕。
通樑下的員光、拖木,雕工繁複華麗,富於藝術性。
牆壁為以石雕為主,建築之大木構架基本上仍維持日治大正年間重建時的風貌。
後殿:
1977年(民國66年),可惜的事,把後殿改建為兩層的混凝土建築,使後殿大失原來的風格,原本的後殿格局不可考,目前建築平面格局在日治時期大正年代重建,為面闊三間深三進狹長型,上為觀音殿,下為餐廳。
太歲殿 :
於2003年民國92年初新增設。
施主殿:
位於後殿前龍邊左側廂房,為紀念「開基施主」周添福為南崁玄壇廟住持時期,後人感念,設立「福建省泉州府晉江縣施主周諱添福祿位」乙座供奉。
使者公蛇洞:
位於後殿內,1977年(民國66年)建造「使者公蛇洞」以安置錦蛇(臺灣南蛇)。
1924年(日大正13年),九月颱風侵襲,廟宇遭損嚴重,經地方仕紳在度集資重建,擴建時發現基地下群蛇棲息穴中,撲捉未獲不知去向,隔年12月完工落成當天,突然有蛇集於宮前,後來又忽然不見,當時村民皆稱神蛇為「使者公」,而後常出沒於廟內外遊動,廟方擔心信眾驚恐,於是建造「使者公蛇洞」,蒐集神蛇於洞中供養。
現在,所看到的「使者公蛇洞」,是五福宮進行第九次重建時更新過。
天氣好時可以直接看到錦蛇盤據在樹枝上。
1823年(清道光三年)所建的古香爐座 1823年(清道光三年)所建的古香爐,曾有兩次修繕,同時舉行建醮祈安儀式,是日建醮遺存寶物,現為鎮宮之寶,已有180餘年歷史。
根據廟方所述,1925年(大正14年),因為香火鼎盛進行擴建,那時為金雞年,瑞氣靈動非常,將天爐請至正殿受武財神玄壇元帥加持後,天爐靈氣大發,曾因此吸引各方異士湧至五福宮,傳為美談。
牌樓旁原有有一座八角寶塔三層金爐,建於1866年,頂部為葫蘆狀煙囪,葫蘆狀煙囪處有一株榕樹生長在其中,每層翼角都飾有龍鳳吉獸因位於道路邊,原建於廟埕前方因為避免招到車輛撞擊破壞,請示後於2005年三月,經報請桃園縣政府同意後,遷移至五福宮左側新的金爐旁公園內,座向亦照原方位安置,敬字亭旁有一石碑,記即係此役紀事,詳列各界捐款情形。
聖蹟亭,為紅磚建的兩層亭子,上書「聖蹟」二字,原來敬字亭位置埋「聖蹟亭遺址」一只,於原處以為後世流傳。
五福宮右側有座三層樓高的八角塔型金爐,同時為了符合環保後方設置飛灰回收裝置。
五福路二側原有六對(12支柱)日式燈柱,其中有1對(2支柱)已遺失,燈柱上有「歲次庚辰年重建字樣」。
底座仿蠟燭臺樣式,上面位置仿燈籠型式,中下位置有龍騰浮雕,中下位置有五福宮大字3個。
奉祀神明:
主祀神:
玄壇元帥
正殿中央。
配祀神:
千里眼
正殿,玄壇元帥左前方。
順風耳
正殿,玄壇元帥右前方。
太子爺:
正殿,位於前方供桌上。
同祀神:
關聖帝君
後殿:
觀音佛祖
後殿中央:
斗姥元君
後殿一樓,太歲殿。
值年太歲星君
後殿一樓,太歲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