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4-6
- 最後登錄
- 2024-10-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91
- 閱讀權限
- 80
- 文章
- 98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拚經濟」是願景取向的希望工程,民眾本應有感才對。馬總統在元旦祝詞宣示今年是經濟突破年,請出前副總統蕭萬長出馬襄贊,民眾仍覺無感。台灣拚經濟有三個瓶頸:行政、國會、朝野。瓶頸不解開,「微笑老蕭」也無法讓台灣經濟「微笑」。
先談行政部門,公共投資、創業投資、土地活化與都市更新,一直是政府帶動經濟的政策工具。但受制財政困難、效能不彰、缺乏遠見、官僚主義,讓外界對馬政府端出三盤財經牛肉不看好。
以公共投資言,政府力推鼓勵民間資金投入公建,但民間資金參與公共建設是一年比一年少。為什麼?一來,政府財政拮据。再者,效能低落,動輒成立跨部會,「跨部會,什麼都不會」。政府應具備規畫力、執行力、溝通力,「三力」缺一不可。
第二個瓶頸是國會。責怪國會沒做事或許不公,但國會沒有在「關鍵快轉」的時機,通過有利台灣經濟發展的法案,是不爭的事實。一個會期、近五個月的時間,服貿協議仍無法實質審查,這是失職。
自由經濟示範區相關配套法案遙遙無期,每一個會期,立委爭相競逐「利己」的法案,正是台灣經濟奇蹟無法上演續集最大的瓶頸。立院「不拚經濟、拚選票」的陋習要導正。
最後是朝野惡鬥。韓國從亞洲金融風暴,一步一腳印,歷時十年,終於在全球經濟舞台站穩。反觀台灣,從「逢扁必反」到「逢馬必反」,台灣卻是內耗十四年。
立委李桐豪說得中肯,要扭轉台灣經濟困局,單憑老蕭一己之力,無異緣木求魚。在批評政府牛肉之餘,批評的人手上也沒有牛肉,唯有朝野透過政策競爭,找到「救台灣」的共識,拚經濟才有可能動起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