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1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宗教史] 路德派的形成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7-29 11:13: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路德派的形成

教宗良十世為了繼續建造伯多祿大殿,派人到世界各地宣傳,好能得到足夠的捐款,所以就以頒佈大赦的方法,鼓勵教友多行善工。有些派出去宣講的人,竟然言過其實,歪曲了教會的道理,因而逐漸有人開始責怪教廷頒佈的大赦令。由於德國的特殊政治社會背景,引發了德國人對羅馬教廷的不滿。馬丁•路德在整個大赦事件中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下面進行分析。

馬丁•路德利用了教廷宣講大赦的不當,公開宣佈他那只靠信德、不必要行任何善工便能獲得救恩的新理論。他在1517年10月21號,在一次激烈的講道之後,在威丁堡大學的教堂大門上,按照大學的習慣,對許多神學問題,尤其是對大赦和一般善工的價值問題,提出挑戰。他總共提出九十五條論題,當中許多攻擊濫放大赦的理論固然不是無的放矢,但是其他的論題則大大損傷了大赦的道理。馬丁•路德的論題,雖然沿用了大學論文的傳統方式,卻立刻傳遍整個德國,爭辯也就接著展開。

馬丁•路德發揮了他演講的長才,他有動人的聲調,活潑的想像力,再加上他那扣人心弦的言辭,有時表現出細膩的熱情,有時又大膽痛駡,甚至連最粗鄙的詞句也不怕加以運用。這種爭辯開始時是在全德國,接著在整個教會激起了巨大的影響,同情他的如潮似湧,反對他的也像排山倒海。教宗良十世起初並不加重視,認為只是各修會的修士們、奧斯定會和道明會之間的爭辯而已,但是不久,就知道事關重要了。1517年,路德仍自認為是教會的忠順份子,但是逐漸的,他被許多神學家的批評和挑戰激得腦羞成怒,大赦的問題轉為次要,所討論的爭辯,都是靈魂得救與否的基本信條。他一再強調,為靈魂得救只須要信仰,用不著善行,他甚至還想改革整個教會。1518年教宗良十世召他去羅馬答辯,他拒絕了。良十世不願把事端擴大或鬧成僵局,於是以溫和的方法對待他,命令一位當時最有權威的神學家迦耶坦樞機去與他對談,讓馬丁•路德有機會為自己辯護。迦耶坦樞機對路德很友善,但是很堅定地要求路德放棄不當的言詞,路德拒絕迦耶坦的要求,不但不放棄自己的謬論,還要求召開大公會議以裁判他的言論,他甚至肯定地說,大公會議也能錯。

教宗良十世將路德事件在樞機會議上提出來,經過深長討論之後,在一五二零年六月對路德頒佈了《主!請起!》的詔諭,正式宣判路德的道理,並且限定他在六十天內悔過自新,否則就要遭到開除教籍的處分。路德在還沒有得到羅馬當局的這種決定之前,曾寫信給朋友說:“我已經痛下決心,無論羅馬當局如何處理,我都滿不在乎了。”這段時間內,他所散佈的著作和言論中,聲明他的謬論是:教友一律平等;人人可以當司祭;人人該以聖經為獨一無二的真理來源;皇帝和王侯比教宗更有召集大公會議的權力;除了聖洗和聖體之外,應該放棄其他的五件聖事。當教宗的詔諭送到了他手上時,他為了表示輕視,就在威丁堡大學的教堂內,當著全體學生的面,將詔諭燒毀,教宗良十世只好在一五二一年一月將路德開除教籍。從事件一開始,教宗一直謹慎地處理,因此在這件事上,教宗良十世是不應當受到譴責和批評的。

路德到底具有怎麼樣的人品?他的人格特質又是怎麼樣的呢?其實,要把路德的人品確切地刻畫出來,還並不容易。因為這並不在他具有什麼特別複雜的個性,很難使人瞭解,而是因為在許多人的想像中,他已經成為一個神話性的人物,已經成為一切可能的善與惡的象徵了。而真正的馬丁•路德,既不是什麼妖怪也不是什麼聖者,他有著充沛的精力和創新的思想,這是他性格中頗為吸引人的地方。然而他常缺少自製力,有時候到了粗俗鄙野得令人難以置信的地步。當他發怒時,他會像失去理智的人那樣講話,他的言論中有些真的是虛偽欺妄,有些則幾乎是兇惡怪戾,而令人驚異!

不過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僅僅只憑藉他著作中的那些熱烈而又過於激烈的言詞來批判他的話,這也不全然是公平的。如果從它的言論中斷章取義的話,當然就有不少句子呈顯了他瘋狂的氣質。他常是想什麼就說什麼,毫不謹慎,他不是偽君子,也不是刁滑的外交家,但是他卻會以一種魯鈍的簡樸來撒謊,並且曲解真理。

在神學問題上,誰要是與他的看法不同,他都鄙視他們有如仇人,肆意地侮罵對方,他並不是一個有系統的思想家,他自相矛盾但又不為所困。為了對抗天主教友,他做了聖經的三項駁辯,但是他卻禁止他的同夥有不同的意見。馬丁•路德被開除教籍以後,情勢對他很不利,皇帝查理五世宣佈他不再受法律保障,許多大學,包括代表歐洲學術力量的巴黎大學也在內,都宣佈反對他,英王亨利八世也曾抨擊馬丁•路德,當時卻有日爾曼的諸侯,為了政治上的利益衝突而介入這場風波,特別是馬丁•路德所在地的封主,也就是薩克松尼的選侯,把路德帶往伐特堡加以保護。馬丁•路德就在此時此地,將聖經譯成德文,薩克松尼的這位選侯,准許路德的朋友放棄天主教,還准許司鐸結婚。1525年,路德自己也和一位離開修會的修女結了婚。

當時,德國的皇帝查理五世去了西班牙,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諸侯,自動組織了一個聯盟,為的是保護聖教會,聯盟領導人是查理五世的哥哥斐迪南大公爵,以及日爾曼南方的主教兼諸侯。而與路德應和的諸侯和薩克松尼選侯則組織了道卻聯盟。1526年,德國的國會為了避免引起內戰,做了以下的決定和公告:“在即將召開的大公會議,解決彼此的爭端以前,各個諸侯在其所轄的地區,可以自由選擇或約束他所願意的宗教。”因此,不少的地區改變了信仰。1529年,國會又再公告說:“在召開大公會議以前,不容許再有改變信仰的事發生。”公告發出後,有六位主教和十四個城市起來反對這項公告,因此他們被稱為“抗議教派”,或者是稱之為“誓反教派”。而在我們中國,一般翻譯為基督教或新教。其實,基督教這一個名辭包括了一切信仰耶穌基督的教會,連天主教和東正教也包括在內。所以,在這裡暫時就用“新教”這個名詞。

皇帝查理五世一直不放棄天主教和新教之間達成協議的希望,所以在1530年再一次在奧格斯堡召開會議,新教徒在會議中陳述了他們的看法,他們編寫了所謂的奧格斯堡信條,這是新教教義第一次彙集的正式綱要,足以表明路德的思想。所以,雙方無法達成協議,隔年新教徒組成了一個名叫斯馬開德的軍事同盟,形成了一種政治勢力,而且還擁有一支軍隊呢。

日爾曼境內,分成了兩個水火不相容的兩個陣營,造成了綿延不斷的內戰,一直到二十五年後的1555年彼此在奧格斯堡簽訂了和約,有了一段暫時性的和平。和約的內容可以綜合成三點,第一點,他們根據一五三零年所定的奧格斯堡信條,路德教派在日爾曼帝國境內的地位與天主教相同。第二點,帝國境內各地區的宗教信仰應該由諸侯領主來決定,而不是由一般百姓自行決定,假如有人不願意接受該地區諸侯所選定的教派,那麼他們必須離開這地方到他想去的地方,而不必改教。 第三點,凡是神職人員兼任諸侯的主教或修道院的院主,只能私自個別改信路德教派,而在改信路德教派之後,他也就喪失了他的封地,因為土地並不屬於他們繼承的產業。

奧格斯堡和約簽訂以後,至少在表面上和平降臨到日爾曼境內,根據條約的內容,我們看出來,由封建的領主來決定百姓的宗教仰,也就是說,一般百姓沒有宗教信仰的自由,他們信仰那一種宗教,得受封建領主的控制。領主要百姓信什麼教派,百姓就得信仰什麼教派。從此以後,“屬誰管轄,便得信奉誰的宗教”這一句話,也就成了德國公民權的慣例。當然啦,日爾曼帝國境內宗教統一的情勢,也正式結束。奧格斯堡和約中,這種由封建領主決定人民信仰的原則,在現在的我們看來,簡直不可思議。不過這項原則至少在當時對這股脫離羅馬天主教的潮流,給予一種固定的限制,也從這時候開始,日爾曼的疆土分裂成大大小小的領域,平民百姓各隨自己的領主皈依不同的派別,而不再有爭執。新教徒不承認教宗和大公會議的權威,不接受教會的訓導權,也不接受主教和神父的祝聖、彌撒聖祭以及對聖母瑪利亞和聖人聖女的敬禮、聖事與善工的補贖價值、告解聖事、一部分聖經的解釋等等,只保留了天主聖三的道理和對耶穌基督神性的信仰。

奧格斯堡和約簽訂時,馬丁•路德已經在他的故鄉埃斯勒本去世九年之久,這時候德國北部、瑞士、斯堪地那維亞半島和英國都已改了教,法國境內正在試圖改教。本來他對自己的改教似乎應當知足的,然而事實上,他的晚年卻籠罩在愁悶的心情中。在他生前,已經看出他自己在許多點上是失敗了。無數的社會動亂,雖然不是出自他的本意,但是他的偏激思想,卻是真正的導因,他也曾經為他所親眼目睹的德國道德衰頹而悲傷,他蓄意想要改革教會,但是卻造成了教會的分裂,這顯然不是他始料所及。他願意使在德國的教會擺脫羅馬的政治權力統治,結果呢,卻把各國的教會放在世俗君王的權力之下,使他更生氣的,應該是他的徒弟之間的爭鬥,連他所堅持的“只要信,就能得救”以及聖體聖事的道理,也被他的門徒反對,他確實不願意看到弟子分裂,但是路德言論本身,就已經註定,非分裂成無數的派系不可。

他自以為對聖經有精確研究,他只認定他個人對聖經的看法,不容許別人也有神恩以解釋聖經,他實在缺少了聖人的謙虛,他掘開了教會分裂的洪流,給信仰基督的世界造成了四百七十多年來長久分裂的遺憾。

產生于德國的路德教派,不久之後,就獲得了斯堪地那維亞半島的普遍支持,不過這種局面,乃是基於政治的因素。原來半島上的三個王國─瑞典、挪威和丹麥,早在十三世紀末年的西元一二九七年,卡爾麥聯盟時,就在丹麥國王的權力下合而為一,但是到了1448年,瑞典幾乎獨立自主。瑞典教會與羅馬教廷分裂的導火線是烏普沙拉地方的總主教古斯達夫脫洛來和行政長官斯都爾之間的權力爭執,而斯都爾竟然下令監禁總主教,並且還強迫他辭職。當時的教宗知道了這件事,就把斯都爾開除教籍,同時又向瑞典頒佈禁令,就在這種情形下,丹麥的國王克利斯汀二世,揚長直入瑞典,釋放總主教,就在1520年總主教就為丹麥王克利斯汀二世加冕成為瑞典國王,克利斯汀二世又把總主教的政敵以及幾位重要人物處死,在瑞典的歷史上被稱為“斯德哥爾摩浴血記”。瑞典人民大為激憤,於是爆發了革命,一位信奉路德教派的信徒伐沙,被擁立為國王,於是路德教派就進入了瑞典。

丹麥國王克利斯汀二世本人也是傾向于路德教派的,1523年,克利斯汀二世被放逐,在克利斯汀第三世於十年以後的一五三四年統治丹麥以前,新教乘機進入丹麥、挪威和冰島,克利斯汀三世即王位以後,命令路德的朋友和學生,名叫布根哈根的擬定了一份和日爾曼新教徒地區所有的組織法完全相同的教會組織法。新教進入斯堪地那維亞的方式比較高明,由於在日爾曼地區所獲得的經驗,是由國家元首下令改奉路德教派,並且宣佈為國教,天主教的財產全被查封和沒收。但是為了避免背逆民意,對外表的禮儀儘量減少更動,只是逐漸在不知不覺的散佈路德的言論,以致于民眾幾乎查覺不出來信仰的內容已經有了改變。這也就是為什麼在這些地區,天主教幾乎已完全被取締,而外表的禮儀仍然和天主教最為相似的原因。

曾經被條頓騎士會所統治的波羅的海地區,也開始在一五二五年有了分裂現象。條頓騎士會的會長雅博特,改東普魯士為俗人管理的公爵國,雅博特的哥哥在一五三九年以後成為里加的總主教,他把新教帶到現在俄羅斯境內的裡福尼亞。庫爾蘭和愛沙尼亞在一五六二年以前,都一直信奉天主教,這一年哥德哈總督把庫爾蘭改成一個普通的公爵國,也推行奧格斯堡信條,而且也和雅博特一樣,把庫爾蘭公爵國劃歸到波蘭王的統轄,把愛沙尼亞讓給已經接受新教的瑞典。原來屬於瑞典的芬蘭,也和瑞典一樣,成為新教的地區了。

接下來,我要為您說明瑞士改教的經過。瑞士的改教運動,早在一五一九年就已經開始了,是由一位名叫烏爾利克慈運理的教區神父所領導,他是蘇黎世城內的一個本堂神父,在當時是一位頗富盛名的宣道者,他在理論上深受路德影響,但是和路德派有著根本不同的地方,他比路德更為徹底,不但取消了天主教的一切禮儀,摒棄了彌撒聖祭,搗毀了聖像、苦像和祭台,甚至拋棄了一切聖事。路德派至少還相信耶穌基督實實在在的隱藏在聖體中,慈運理只認為聖餐禮,是一種紀念耶穌基督受苦難聖死的儀式而已。在這一點上,路德和慈運禮的信徒之間,起了激烈的爭執,甚至到了後來和奧斯堡信條、瑞士信條都不相同。慈運禮的道理,在蘇黎世贏得了瑞士國內大部分人的擁護,但是聯邦當中,仍然有七個堅持信奉天主教。於是慈運理派和天主教派之間演變成為政治性的戰爭。慈運理率領信他的教徒去攻打天主教聯邦時,不幸陣亡了,天主教派雖然獲得了勝利,但是在簽訂的和平條約中,天主教和瑞士新教被列於同等地位,從此,瑞士聯邦也分裂成天主教和新教兩派。

來源:天主教在線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9-29 00:01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