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4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信仰與知識的關係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4-8-4 00:23:4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信仰與知識的關係

安拉昭示:“在今世是盲人者,在後世仍是盲人,而且更加迷誤。”(《古蘭經》17:72)

    “你說有知識的人和無知識的人相等嗎?唯有理智的人才能覺悟。”(《古蘭經》39:9)

    “只有安拉和學問精通的人,才知道經義的究竟。”(《古蘭經》3:7)

    “有學問的人們,知道從你的主降示你的經典,確是真理,能指示(世人走上)萬能的、可頌的主的大道。”(《古蘭經》34:6)

    “安拉的僕人中,只有學者敬畏他。”(《古蘭經》35:28)

    穆聖教導:“知識是伊斯蘭的生命,是信仰的支柱;誰教授一門知識,安拉就給誰以充足之酬償,誰學習知識,並加以實踐,安拉將教授誰尚未知之的更多知識。”(艾卜•謝赫所傳聖訓)

    “我為我的教生最擔憂的,莫過於誤導他們的那些教長。”穆聖引證《古蘭經》6:119為據“有許多人,必因自己的私欲,而無知地使人迷誤。”(《穆斯林聖訓實錄》及《慰藉》)《信仰與知識的相互關係》這一命題中的“信仰”是專指伊斯蘭信仰而言,即“伊瑪尼”;而“知識”,則指伊斯蘭各門學科,以及一切與伊斯蘭信仰原則不相悖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這論題,早在15年前,筆者為當時昆明伊斯蘭經學院首屆學生,和稍後由省伊協開辦的雲南省伊斯蘭高級班學員講授信仰課而寫的“信仰與行為的辯證關係”一文,合組成的姊妹篇講義稿;後者發表後經甘肅廣河一中馬志方先生整理,刪去其中所援引之經訓原文後,以單行本出版過,而本論題,雖然未在任何教刊上,或以小冊子之形式發表過,但是筆者曾在我省多所阿語院校,與其姊妹篇,先後做過專題講授。最近,筆者接我省內一所中阿學校校長之盛情、邀請,前往該校向師生們講信仰與知識這方面的問題,並應要求寫成書面材料,以便複印給聽眾,以便於學習,於是將原稿做了修改形成此文。

    信仰與知識,本來就是伊斯蘭歷來所重視的頭等大事,和永恆的論題;以往曾有一些教外人士,常常斷言,宗教信仰是一般村夫愚婦所熱衷的事情,是神學家、宗教狂熱分子用來欺騙勞動群眾、禁用詞語被壓迫人民的手段和精神武器;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的昌明與普及,宗教必將消亡。如果說,這種論斷對於某些宗教來說,似乎還言之有理,而對於伊斯蘭來說,無論從歷史、現實和將來看,都與事實不相符合,是癡心妄想。

    伊斯蘭不是迷信,不是人類的創作,是安拉為全人類所啟示的唯一正確信仰,是人們最理想、最高尚、最完美的生活方式。無論時代怎樣變遷,伊斯蘭都能相適應;無論什麼思潮氾濫,伊斯蘭都能抗衡,抵禦,永葆自身之純正,並與日月同光,與時空常存。因伊斯蘭信仰是源於理性與知識,而理性與知識又促進人們伊斯蘭信仰之堅定、淨化與昇華,二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對於信仰與知識之貴重,古今中外的伊斯蘭的名聖巨典,都有所論述,論證精闢。但鑒於部分宣講者在向群眾和學生講解信仰或知識問題,往往孤立而言,少有將二者相得益彰之密切關係,同時闡述。對信仰這種重大的人生課題,除了必須以經訓為導向,作依據外,還應該通過系統的理論認識,和邏輯思維,科學論證等程式,獲得真知灼見,和堅定的信念,才符合《古蘭經》的要求,維護信仰者無論處於什麼情況下,都知行如一,心明眼亮,正直不阿,不至於因外來事物之干擾或壓迫而動搖、蛻變、屈從。建立在這種推理、求證,做出正確判斷的純正的信仰,必然會成為信仰者生命歷程中的航標與動力,和精神支柱,能規範著信仰者的伊斯蘭的人生方式,永不越軌,又推動其本人不斷地去探求人生的意義和價值,作為安拉的僕人,怎樣秉承經訓之教誨,全面完成自己對家庭、對教胞、對社會、對國家應盡的各種義務與職責。為力爭自己真正成為安拉創造人類,負有治理大地之使命的高貴品質者而任勞任怨,篤行不倦。

    如此胸懷大志,高瞻遠矚,又虛懷若谷,不斷奮進的穆斯林,必然在認知安拉獨一性的信仰上,渴望深入,精益求精,於是造就了他真正的、生氣勃勃的伊斯蘭純正信仰與其深厚廣博,遠見卓識的學術造詣。二者之間,有似軀體與靈魂的相依相存關係。否則,缺乏以真知灼見為基礎,作憑證的信仰,或屬傳承的、脆弱的,或屬淺薄的,可動搖的危險的信仰。這在歷史上和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很多,此處無須舉證;反之,缺乏正確信仰為核心,作指導的任何知識是片面的。可隨時間之推移會變化的,比如對天文學中,太陽系的認識過程和人類生命起源的研究,千百年來,科學家們在不斷地探索,從無知到初知,基本所知,至今還未能做到徹知,但是《古蘭經》對科學家們深感困惑的這類問題,早有說明。所以,脫離伊斯蘭信仰而從事的學術活動,即使取得如今令人眩目的種種高科技成果,但他們最終仍不能同時給人類帶來物質與精神,今世與後世永恆的幸福。相反,有一些科學發明創造還給人類造成災難和社會的混亂,污濁、病害蔓延。所以伊斯蘭偉大學者安薩里教長說:“伊斯蘭信仰是藥劑,為人治病除害;科學知識是食物,讓人免受饑餓,藥劑不得不求助於食物提供營養;食物也離不開藥劑清除毒素。”相對論的創始人、20世紀最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這位物理學家都承認宗教信仰與科學知識二者密不可分的關係。他說:“沒有宗教信仰的科學,恰如瘸子,而缺乏科學知識的宗教信仰,則像盲人。”

    由於時間和篇幅所限,本文陳述伊斯蘭信仰與科學知識二者相輔相成的論證與實例,不免東鱗西爪,挂一漏萬。筆者只能從一個側面,依據相關經訓,簡要的說一下信仰與知識二者不可分割之重要。

    首先,我們以“作證言”和“清真言”這二言為例。這是作為伊斯蘭信仰入門必須宣讀的誓詞,也是每一個虔誠的穆斯林家庭,給自己的子女,自幼就進行啟蒙教育的課題,使其終生念念不忘,直到一息尚存。既是個人內心誠信伊斯蘭的標誌,也是自己穆斯林身份的證明。但是對此“兩言”,僅僅停留在口頭念念有詞,忽略對其意義與價值的深刻認識,是不符合經訓之要求的,請看《古蘭經》這樣寫道:“安拉秉公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眾天使和一般學者也這樣作證:除他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是萬能的,是至睿的。”(3:18)以及“你應知道:‘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47:19)

    這兩節經文,是伊斯蘭法認定的“作證言”和“清真言”。是信奉伊斯蘭的人,必須口頭表白的誓詞,是每個穆斯林無論在拜功和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法定用語之依據。因為“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舊譯:萬物非主,唯有真主),是伊斯蘭信仰體系中的最高準則和認主獨一的核心;能對此嚴肅的信念“秉公作證”的,經文只提到安拉自己和眾天使及一般學者,再沒有別的主體有資格“作證”。學者與安拉、眾天神一道相提並論,可見其地位之高,自然不言而喻;因學者,必定知識淵博,洞悉事理,明辨是非,識別善惡,不致於盲從,於是信仰堅定,敬主法聖。所以在本文前面,我們便開宗明義援引部分經文,證明安拉讚譽這類真知灼見的學者的品質。此外還有以下這樣的經文對學者的表彰:“……這是我的明顯的跡象,它保存在學者的胸中,只有不義的人否認我的跡象。”(《古蘭經》29:49)“從你的主降示你的,正是真理,難道認識這個道理的(學者),跟盲人是一樣的嗎?惟有理智者才能記住。”(《古蘭經》13:19)尤其對六大信仰中極為隱秘的“前定”和“復活日”問題,惟有遠見卓識,信仰純正的學者確信不疑,所以《古蘭經》敘述他們對否認的罪犯們說:“有學問和有信德者說:‘依安拉的前定,你們確已逗留到復活日,這就是復活日,但你們不知道。’”(30:56)不僅如此,《古蘭經》中有32節經文說過:世人中大半是無知的。又有15節經文說:世人中大半是沒有信仰的。而這38節經文的前面往往是在論述與信仰相關的問題之後,安拉才這樣肯定性判斷。下麵各舉二例為證,比如:“安拉所創造的是不容變更的,這才是正教,但人們大半是無知的。”(《古蘭經》30:30)“真的,天地萬物是安拉的。真的,安拉的諾言,確是真實的,但他們大半是不知道。”(《古蘭經》10:55)“這些是天經的節文,從你的主降示給你的經典確是真實的,但眾人大半不相信。”(《古蘭經》13:1)“復活日必定來臨,這是毫無疑義的,但眾人大半不相信。”(《古蘭經》40:59)

    既然世間大多數人對於信仰相關的重大問題,都是無知無識的蒙昧主義者,因而淪為缺乏信德的、辜負安拉創造之恩的悖逆者。那麼,只有少數獲得安拉恩典賜予信德的虔誠信士、信女,特別是其中具有真知灼見的學者,才理解和確信那些與信仰相關的問題。所以,《古蘭經》對這些既有信德品質又有學識成就的人,作了這樣報導:“安拉將你們中的通道者升級,並將你們中有學問的人提升若干級。”(58:11)我們再以此去驗證前面經文將學者與安拉、眾天神三者,在“秉公作證”:“除安拉外,絕無應授崇拜的”這個極其重大的信仰核心問題時,那就更清楚地看到學者在伊斯蘭中所處的地位是何等崇高;他們一向倍受教胞之敬重,也就不足為奇。

    但是我們還要特別強調,和提醒讀者注意的是前面兩節經文中“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這一命題前面的“作證”和“你應當知道”這兩個動詞所表示的意向與要求;前者是現在式動詞。後者是命令式動詞。即“作證者”對於“被作證者”必定是掌握充分的證據。否則,沒有資格勝任“作證者”;比如張三因某事之需要,希望李四代其充當證人,一是張三知道李四對該事情的原委瞭若指掌,握有真憑實據,二是李四的人品比其他人可以信任,這是世人在生意買賣、社交往來、訴訟案件,或者甲乙雙方發生糾紛時,居中作證者,常見的普遍現象。至於有資格“作證”:“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這種語義精微,哲理深邃的信仰問題三者,在《古蘭經》中,表述安拉和眾天使,見證萬物的經文,屢見不鮮。至於學者,首先有正確的信仰做嚮導和動力,其次,有深厚廣泛的知識做基礎,使其在個人的信仰問題和所承擔的人生使命方面,去不斷領悟、求證、洞徹事理,眼明心亮,所以蒙安拉之優遇,在品位上給以提擢,可見這種殊榮,並非偶然!
    據此,我們眾多穆斯林,既然獲得正信這無價之寶後,那麼在認知上我們是不是應該向安拉所表彰的那些“學問精通的人”學習,馬首是瞻,努力使自己躋身於他們的行列呢?或是甘願徘徊在“大半是無知”者的蒙昧狀態中?當然,自暴自棄,甘心落伍者不關心個人信仰得失、重建、更新與昇華、淨化的人,畢竟是少數。那麼,我們在學習和誦讀“作證言”的時候,就不該忽視“我作證”的這一立場、身份的莊嚴性。也就是說,這一表態,已說明自己已經無形中是居於安拉所說的“一般學者”的行列,但是這種表態,是否是自覺的,有意識的呢?或是口頭上的,形式上的呢?如果表態者屬於前類,那麼我作證:“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他必然擁有真憑實據,既能維護自己的信仰堅定不移,又能廣為宣教,感動別人,折服反對者;如果表態者是屬後類,那麼,他把“作證言”再談得滾瓜爛熟,日誦千萬次,那對於其信仰之增進、強化是無濟於事。穆聖對這兩種不同類型的人,以滂沱大雨降臨肥沃土壤和不毛之地以後所產生的懸殊效果,做了生動的比喻。

    再說,作為“清真言”立法依據的那節經文首句是:“你應當知道”,這個命令是發自安拉,是每位男女穆民,對“清真言”務必知道,但不是只知道其讀法,句子的結構,而是要知道它的微言大義,是伊斯蘭信仰體系的最高概括,最高綱領,正如穆聖對信仰分枝所表述的那樣。如果徹知了“清真言”的意義者,自然也就榮膺《古蘭經》所指的“學者”的稱譽。

    那麼對作證“除安拉外,絕無應受崇拜的。”這一命題的穆斯林“作證者”和“應當知道”其涵義者,要如何取得證據,明確證據的實質呢?毫無疑問,《古蘭經》早已給世人提供了大量的曆驗不爽、顛撲不破的確鑿證據;聖訓和伊斯蘭的許多相關名著又對那些證據做了闡釋,提出論證之方法。所以作為信士,應遵循穆聖之教導:“學習從搖籃到墳墓。”不斷求知奮進、充實自己,使自己在信仰與知識二者的素質,程式方面,同時並進,精益求精。而夜郎自大,好為人師或者固步自封,抱殘守缺,都是有悖於經訓之教誨的。懷著此種心態時,卻不說還能否有耐性或興致去全面學習,領悟經訓、宏揚聖學真理,恐怕連自己的固有信仰也難保不會逐漸淡化,式微啊!

    其實,知識之累積,視野之擴大,見聞之增廣,不僅僅是正在學校的莘莘學子應有的志向;連芸芸教胞,廣大信士,也應有所嚮往,即使是作為教眾師表的阿訇,身負一坊教務、教育興衰,為民解惑釋疑的教長,也不能例外,只滿足於已苦學成就的阿語語法、詞法、修辭學的“連五本”古老工具書,和傳統的“五大本”經籍,是不能應對時代的挑戰,滿足教胞的需要了。

    前面以“作證言”、“清真言”為例的論述僅僅是伊斯蘭信仰體系中最核心的組成之一,即“討哈德•吾魯信耶”,意為:認知安拉是“唯一應受崇拜的主”一個方面,另外還有兩個內容,即“討哈德•魯布便耶”意為認知安拉是“唯一化育的主”,和“討哈德•艾斯瑪伊•旺綏法忒”意為認知安拉是“唯一具有諸多美名與德性的主”。據此三內容構成伊斯蘭認知安拉“唯一論”學識的完整概念。

    何況,《古蘭經》除了論證信仰安拉是唯一的真主這一主題外,還涉及天文、氣象、地質、物理、生物、植物、海洋、胚胎……等自然科學,以及經濟、政治、軍事、教育等社會科學,因為《古蘭經》是針對全人類而降示的教誨,這在經文中,曾做了四次申述。例如:“《古蘭經》只是對世人的教誨。”(12:104)“這《古蘭經》不是別的,它是對全世界的教誨。”(81:27)還有“……我曾降示這部經典,闡明萬事,並作歸順者的嚮導,恩惠和喜訊。”(16:89)《古蘭經》的內容,如此豐富,無所不包,天經地義,無懈可擊,無論身處何種階層,生存什麼環境中的人物,或者從事哪門學科的專家,都可以從《古蘭經》中找到與自己身份、愛好、專業相適應的對話,交流內容;只要心誠意純,認真鑽研,深思熟慮,在安拉的啟迪下,人人都有受益之希望。最切忌者,莫過於蹈常襲故,師心自用,嚴重危害著個人進步,何不想想如穆薩那樣博學的先知,安拉還命令他師從“侯子爾”這位安拉的僕人求教(見《古蘭經》18:64-83);尤其如至聖那樣博古通今的使者,安拉命令他說:“我的主啊!求你增加我的知識。”(20:114)因為“每個有知識的人上面,都有一個全知者。”(12:76)於是穆聖奉命常向安拉祈禱說:“安拉啊!求你使我憑你已教授我的知識中獲得裨益;求你再教授我有用的知識,求你增加我的知識,無論如何,一切讚頌,都歸安拉。”(艾卜•胡萊依勒所傳聖訓)又祈禱說:“安拉啊!求你不要讓現實成為我們的最大旨趣,不要讓我們的知識有一個極限度。”(艾哈買德教長聖訓集)穆聖還說:“所謂學者,只有當其繼續求知的時候,才名副其實;如果自以為有了知識,那他確是愚昧無知。”兩位先知的言行,尚且如此,不恥下問,而我們這些口耳之學的尺二秀才,豈可顧盼自雄、自迷而迷人?安拉警告我們說:“有的人,既無知識,又無指導,且無燦爛的經典,而對安拉的(問題)進行爭論,他傲慢地走開,以便誘人叛離安拉的大道,他在今世要受淩辱,復活日我要使他嘗試燒灼的刑罰。”(22:8)這種妄自尊大的人,如果有人對他宣讀言簡意賅的“清真言”的時候,他都不致於虛心傾聽。(見《古蘭經》37:38)安拉啊!求你護佑筆者和我們每位虔誠的男女教胞,不受惡魔與私心之誘惑,而誤入此等狂人之列;求你默助我們人人都能恪守你的指示:“你們應當請教深明教誨者,如果你們不知道。”(16:43/31:7)以及穆聖的訓導:“求學從搖籃直到墳墓。”(布哈裡聖訓實錄)使我們人人,自始至終都有虛心好學之美德,這種願望便是本文一開始所援引經訓的目的所在。其中最應該讓我們深思和惕厲的是:“在今世是盲人者,在後世仍是盲人,而且更加迷誤。”(17:72)這一警告,從經文中“而且更加迷誤”這一後句,再與另一節經文:“因為肉眼不盲,胸中的心眼卻盲了。”(22:46)相驗證。可見前節經文所指的“盲人者”並非是肉眼失明的人。其實,肉眼確已失明的人中,反而比睜著兩眼,目光炯炯卻視而不明、黑白不分的人。更能鑒別善惡,分清真偽,因而更能得道,更有幸福。請看《古蘭經》敘述來訪穆聖的那位盲人時,說道:“你怎能知道呢?他也許能受薰陶,或者聽忠告,而蒙教益,至於自滿者,你都逢迎他,他不受薰陶、于你何干?至於殷切地來請教你而且心懷敬畏者,你卻怠慢他,絕不然,這確是一種教訓。”(80:3-11)穆聖受到安拉這啟示後,立即讓這位名叫伊本•溫木•默科圖買的盲人進入自己家中,將自己的外套鋪在位子上,請他坐下,說道:“歡迎你這位客人啊!我的主為你而降經責備了我。”(詳情見各大聖訓集)此外,穆聖還說過:“誰的雙眼因為安拉的考驗而雙雙失明,然後他忍耐順受,安拉將以樂園取代他的失明。”在中外歷史上,和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人因雙目失明後反而為此促進他不受外物所撓,專心致志地去學習知識,掌握某種技能,最終成為大學者,能人者。古往今來,耳聞目睹,大有人在。此處無庸舉例。

    眼耳等五官,本來是安拉造就給人類求知、謀生,趨利避害的多種本能。但有的人善於使用,對安拉感恩圖報;有的人誤用、濫用了它們,所以《古蘭經》說:“安拉使你們從母腹出生,你們什麼也不知道,他為你們創造耳目和心靈,以便你們感謝。”(16:78)而另外三節則說這種忘恩負義的人是不知感謝的,(見《古蘭經》32:9/23:78)可是,非穆斯林的學者,卻能認識五官之重要,比如唐朝大學士韓愈說:“目者,心之符也;言者,行之指也。”意思是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言語為行為的意向。”他還說:“耳不聞學,行無正義,迷迷然以富利為隆,是俗人。”(《韓詩外傳》)明朝王廷相說:“耳目之聞見,善用之足以廣其心。”(《慎言•見聞篇》)《意林》裡有一句是說:“耳有所聞,不學而不如聾;目有所見,不學而不如盲。”強調學習之重要和誤用耳目者,不如聾盲。明朝的王夫之則認為耳目的功能,要做全方位的使用,否則妨害人固有的聰明才智的發展,他說:“耳限於所聞,則奪其天聰;眼限於所見,則奪其天明。”(《讀通鑒論》卷十)我們穆斯林應當比他們更懂得五官之重要和善用之才對啊!

    然而,令人惋惜和遺憾的是,我們不少穆斯林不太珍愛安拉賜予自己健全的五官所應該發揮的作用。安拉說:“在大地上,對於篤信的人們,有許多跡象;在你們自身中也有許多跡象,難道你們看不見嗎?”(51:20-21)“天地的創造,晝夜的輪流,在有理智的人看來,此中確有許多的跡象。他們站著、坐著、躺著紀念真主,並思維天地的創造,(他們說):我們的主啊!你沒有徒然地創造這個世界,我們讚頌你超絕萬物,求你保護我們,免受火獄的刑罰。”(3:190-191)而對能運用聽覺的信士則說:“安拉從雲中降下雨水,並借雨水使已死的大地復活,對於善於聽話的民眾,此中確有一種跡象。”(16:65)對於那些誤用五官的人則斥責和警告說:“難道他們沒有在大地上旅行,因而有心可以理解,或者有耳可以聽聞嗎?因為肉眼不盲,胸中的心眼卻盲了。”(22:46)“你們不要仿效那些人,他們說:‘我們已聽從了’。其實他們不聽從,據安拉看來,最劣等的動物確是那些裝聾作啞、不明真理的人。”(8:21-22)“(他們)是聾的、啞的、是瞎的,所以他們執迷不悟。”(2:18)“這等人是安拉所棄絕的,故他使他們變聾,使他們變瞎,他們怎麼不沉思《古蘭經》呢?難道他們的心上鎖?”(47:23-24)

    真的,安拉在人類自身,和宇宙萬物中,創造了許多跡象,千奇百怪,有具體而明顯的,一目了然;有隱微而需要思維的,寓意深刻,無不證明安拉之全能,全知、全聰、至睿、仁慈、博愛、至善等等德行,安拉又通過降經差聖,給人們指出實例,指導人們用理智、五官去思維、觀察、研究那些跡象,從而獲得伊斯蘭的正信,謀求兩世之幸福。這就是《古蘭經》指出的:“從你的主發出的許多明證,已降臨你們;誰重視那些明證,誰自受其益;誰忽視那些明證,誰自受其害;我不是監護你們的。”(6:104)

    可是有的人順主從聖,獲得正信,在不斷地學習,沉思,研討過程中,使個人的信仰日新月異,知識淵博,而促使信仰之純淨、堅定,而世人中則大都違抗主聖,麻木不仁、忘恩負義,所以“大半不知”,“大半不信”。庸庸碌碌,迷誤終身,《古蘭經》對這兩種人的懸殊情況,反復做了這樣形象描述與比喻:“有兩派人,這一派譬如又瞎又聾的人,那一派如是又明又聰的人,難道這兩派彼此的情況是一樣的嗎?你們怎麼不覺悟呢?”(11:24)“無眼的人與有眼的人是不相等的。難道你們不該想想嗎?”(6:50)“盲人和非盲人不相等,黑暗與光明不相等,背陰和當陽也不相等,活人和死人也不相等,安拉必使他所意欲者所能聽聞,你絕不能使墳墓中的人能聽聞。你只是一個警告者。”(35:19-23)經文中所列舉的相互懸殊、彼此對立的事物和任務,都是暗示能善於使用五官,對充滿宇宙間的安拉的種種跡象進行思維而獲得正信者的情況和反其道而誤用或濫用自己的五官,拒絕伊斯蘭正信及經訓教誨者的情況;後者雖生猶死,如“在墳中的人”一樣,他們猜想沒有禍害,故他們變成瞎的,聾的。嗣後,安拉赦宥了他們〔中悔悟的〕。嗣後,他們中許多人又變成瞎的,聾的,安拉是明察他們的行為的。(《古蘭經》5:71)故此,安拉說:“我確已為火獄而創造了許多精靈和人類,他們有心卻不用去思維,他們有眼卻不用去觀察,他們有耳卻不用去聽聞。這等人好像牲畜一樣,甚至比牲畜還迷誤。這等人是疏忽的。”(《古蘭經》7:179)“〔他們〕是聾的,是啞的,是瞎的,所以他們執迷不悟。”(《古蘭經》2:18)“有人勸他們說:‘你們應當遵守安拉降示的經典。’他們就說:‘不然,我們要遵守我們祖先的遺教。’即使他們的祖先無知無識,不循正道〔他們仍要遵守他們的遺教嗎?〕你號召不通道者,就像叫喚只會聽呼喊的牲畜一樣,〔他們〕是聾的,是瞎的,故他們不瞭解。”(《古蘭經》2:170-1712)。這兩節經文,對於那些不以經訓,作為自己信仰和行為的指南與準則而一味只以古人為依託,以習俗作圭臬者,值得深思、反省!總之,遵循安拉之引導心明眼亮必有善果;違背安拉的教誨,而變成教盲者,不但在後世遭惡運,在今世也不能如其所願。這有經訓為證:“如果正道從我降臨你們,那麼,誰遵循我的正道,誰不會迷誤,也不會倒楣;誰違背我的教誨,誰必過窘迫的生活,復活日我使他在盲目的情況下被集合。他將說:‘我的主啊!我本來不是盲目的,你為什麼使我的在盲目的情況下被集合呢?’主將說:‘事實是這樣的,我的跡象降臨你,而你遺棄它,你今天也同樣地被遺棄了。’(《古蘭經》20:123-125)
    經文中所說的“窘迫的生活”,是說這種違背安拉教誨的教盲者,儘管他物質生活方面,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享受,隨心所欲地吃喝玩樂,穿著華麗;居住堂皇;出入車騎;嬌妻美妾,如影隨形;應有盡有,窮奢極侈,但是其內心,則永無安寧、平靜之時,天天感到心勞日拙,有諸多恐懼和憂愁籠罩心頭。經注家贊哈庫說:“這種人,行為卑劣,食欲非法。”故此,“在今世是盲人者,在後世也仍是盲人,而且更加迷誤。”也是必然的結果。所以,我們認為掃盲非常必要,但所指的掃盲,並非平時常說的那種通過舉辦成人認字班,或夜校,對幼年失學者,進行文化知識學習補救教育,使其脫離“文盲”狀態。文盲所講的掃盲,是指掃除伊斯蘭信仰、文化知識的盲目無知,或一知半解。由於《古蘭經》無所不包,伊斯蘭學術文化博大精深,掃教盲的過程是長期的,是每個穆斯林的終身義務。任何人都不能將自己置身於這義務之外、甚至連先知也不例外,否則安拉還何必命令他們謙恭下士,尋師求教、增加知識?

    最後,我們要強調,作為穆斯林,無論是掃教盲,或現在常聽人們說的掃科盲、掃法盲,都必須以正信為指南、為目的,否則,有一些非穆斯林和科學家,他們也善於思維、善用五官,才智超群,創造發明、成果豐碩,地位顯赫。但是,他們缺乏正信(伊瑪尼),所以他們的情況和歸宿,正如《古蘭經》所揭示的:“我確已把沒有賞賜你們的地位賞賜了他們,我曾賦予他們聰明睿智;但他們的聰明睿智對於他們毫無裨益,因為他們否認安拉的跡象,所以他們一向所嘲笑的刑法降臨他們了。”(46:26)

    由此可見,信仰與知識的關係是相輔相成,二者密不可分的道理,昭然若揭。

    在我們穆斯林內部和伊斯蘭社會裡,經常耳聞目睹到一些不該發生,不應存在的事情。因為安拉昭示:“信士皆為教胞,故你們應當排解教胞間的糾紛,你們應當敬畏安拉,以便蒙主的憐恤。”(《古蘭經》49:10)“通道的男女互為保護人,他們勸善戒惡,謹守拜功,完納天課,服從安拉及其使者,這等人安拉將憐憫他們。安拉確是萬能的,確是至睿的。”(《古蘭經》9:71)至於聖訓大家最熟悉的是:“信士與信士,如一座建築物,各結構要緊密連接著。”(《布哈裡聖訓實錄》)“信士與信士,論相親相愛、彼此憐恤之情況,恰如一個軀體,當其中某個肢體一旦告疾,全體則為之不安”(《布哈裡聖訓實錄》)既然大家是如大廈般的建築物,應當基礎堅固,物體牢實、屹立不動,春夏秋冬,日曬雨淋,風雪交加,可以抗擊;又如人體,心肝五臟,口眼鼻喉,各司其職,互相依存。然而,現實生活中,並非完全如此理解,家庭中,忤逆父母,或者虐待兒女;兄弟鬩牆,夫妻反目;鄰里之間,搬弄是非,互相對立,社會上,黨同伐異,干戈不止;營生方面,重利盤剝,行賄受賄;教務教育方面,學者互相嫉妒,或者裝聾作啞,於是真理緘默,正義不申,民眾失學,瓦釜雷鳴……凡此種種,究其根源,別無其它,一是在當事人心中信仰淡薄,二是聖學滯後,失振。所以關注信仰之重建更新,宣導聖學之振興、普及同時並舉,教長阿訇,責無旁貸;廣大穆斯林向學心切,其中女校、補習班已先後出現於城鄉各地,令人欣慰。

    西北、西南一些大城市的高校中虔誠穆斯林大學生除定期自覺舉辦假期夏令營,學習教義、研討伊斯蘭發展趨勢,強化自己的信仰外,有的還有週末學習小組,吸收非穆斯林男女同學參加,頗有成效;近年來,還湧現出一批在經學與漢語的造詣上很有見長、卓爾不群的青年學者,他們既能執教授徒,又能譯著經書,並且掌握電腦等諸多媒體技能,博覽豐富的伊斯蘭文化寶藏,或與國際伊斯蘭著名學者求教、交流,凡此種種令人鼓舞的新氣象,都有利於信仰與知識雙向進取和相互結合,求安拉襄助,喚醒墨守成規、孤芳自賞的我們這些老前輩,明察自身已經、或將要落後于後起之秀,應該趕快在信仰與知識的征途上迎頭趕上。求安拉默助吧!(阿米乃)

來源:伊斯蘭之窗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16 06:3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