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5-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9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41
- 相冊
- 1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道教教導人們要貴生、即重視人生和生命,人要通過「攝生」、「貴生」、「寶精」、「煉氣」、「養神」等修持修煉,達到與道合真、長生久視,成仙得道。老子《河上公章句》亦説:「愛氣養神,益壽延年。」所謂「仙道抱樸守真」的思想,是指固守人的純樸自然的本性,並主張人們在面對物質享受的誘惑時能保持平衡安靜的心態,在紛繁的物質社會中能保持自己的本性而不迷失自我,就是要求人們以積極和超脫的人生態度來生活,重而獲得恬靜曠達的心境,養成淡泊灑脫的胸懷。
1. 古琴音樂中的特點音色、音調和琴曲與心理關係
《老子》“大音希聲”一語出自《老子》第四十一章,“大音希聲”應理解為最美的音樂是無聲之樂,也就是《老子》所推祟的道的音樂,古琴音樂符合道的特徵。古琴屬中低音區樂器,古琴音色的特點是低音古樸深厚和餘音綿長不絕,相較其他樂器,古琴的音色古樸而悠揚,有著一份幽遠而深邃的意境。古琴所擁有的獨特的音韻,便非常適合我們的心靈進入定靜的狀態,更容易激發人們將全部身心都投入到其音樂的境界,與自然融入一體,獲得一種心靈的溝通,從內心深處得到一種精神進化的情感洗禮,古琴音調高古,正像可以表達心聲的語言只有從幽谷的林中得到真意一般,從而得到一種心理移情效果。
2. 古琴音樂中的心理移情療法
古琴文化其豐厚的文化底蘊主要表現在「琴器、琴曲、琴藝、琴學、琴道、琴人」的整體結構中。古琴文化的內蘊豐富,除基本的技法之外,其中還有許多主觀因素,如對琴文化的理解、對琴曲的感受、藝術的審美修養以及人生感悟等等,都在古琴藝術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道家通過撫琴自娛,達到「無為而治」,「天人合一」,與古琴音樂審美觀中「物我兩忘」的「移情」是重要相對應的概念,如果説樂教是道家在古琴音樂上思想性的體現,那麼,「移情」則是道家思想在古琴音樂上藝術性的唯一體現。
因此,古琴文化在古代文人, 詩人, 政治家及道士作為一種高雅修身養性的「道器」。換言之,撫琴的境界就在於「心」 的修養程度如何。隨著人心修養高度的不同,古琴可以是一種「樂器」, 作為人們宣泄情感之用, 也可以昇華為一種「道器」, 當人們通過撫琴;從喧囂的都市中找到心靈深處的寧靜,體驗真我與天地合一的當下,通過琴聲,心神也安然下來,重返一個「抱樸守真」的真我!因此,它既是傾向於一種對自我的修正完善、也是對道的追尋,由此特顯出古琴正是一種追求修身養性的「道器」。
筆者近幾年究古琴文化中,對於都市現代人來説,發現古琴更適合我們,更容易對我們的心理和神志産生影響!古琴真正有別於其他音樂之處在於:一般的音樂,或許只是種藝術欣賞,注重於觀賞性;而古琴,不僅是種音樂的藝術,更是一種道的境界,它承載了道家的自然精神,其人文價值遠遠重於器樂價值,難怪古琴在悠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一種“移情載道”的器樂載體!
3. 古琴音樂中養心療法
“凊靜無為,順其自然” 是《道德經》的核心思想之一。凊靜是一種良好的心理狀態,對人的身心健康大有助益,如《管子內業》説: “人能正靜,皮膚裕寬,耳目聰明,筋信而骨強。”而古琴音色是松沉低緩,沉靜曠遠,聽之有引人由躁人靜到漸人忘我之境的感覺,而心情自然也平靜,寬和,舒暢,當情緒好了,久之便能喚起人們對生活的美好感覺。故此,「琴者,心也」是道家古琴文化的重要命題。 近代, 蜚聲國際的香港大學饒宗頤教授, 也是一位酷愛彈古琴的國學大師; 在其《古琴的哲學》著作裏早已明確指出:「琴既為治心之具」,清汪中《琴臺之銘》日:“何必撫絃動曲,乃移我情?”“移情”二字本此,寅出於古琴。琴音可以使人移情,達到“物我同一”。此外, 饒教授現年已高齡95多歲, 他引(《琴餘漫錄》)又論“學琴之益”,雲:“善彈琴者借為鍊性、調氣之用,非以悅他人之耳也;是以寅公壽一百八十歲,謂彈琴外,別無導引之法[1]。由此可見,古琴音樂達到「靜養心」, 也同是中醫養生的最高境界。
古琴曲的風格往往都是平和而文雅的,唐代詩人白居易在《好聽琴》中談到:「本性好絲桐,塵機聞即空。一聲來耳裏,萬事離心中。七弦為益友,兩耳是知音。心靜即聲淡,其間無古今。」意思是説聽琴使人人靜,耳中聞琴萬事皆空,身心得到調理[2]。
在幾千年前的中國,早已有音樂能改善人的健康和行為的説法。《史記樂書》中記載「音樂者,所以動蕩血脈、流通精神而和正心也」,説明瞭音樂對有,據《琴説─送楊寘序》中記載,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患上「幽憂之疾」,即現代醫學稱之謂的憂鬱症。他期後透過學琴,「既而學琴……受宮聲數引。久而樂之,不知疾之在」,治好了憂鬱症,更建議好友楊寘能夠學琴或多欣賞欣賞音樂。
他比喻形容音樂對他帶來的震撼「喜怒哀樂,動人心深」,並對音樂的影響有這樣的體驗「其能聽之以身,應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堙鬱,寫其憂思」,以用極其簡略的語句描述了音樂的生理和心理作用。歐陽修的真實案例不僅證實了中國歷史上很早就有了利用音樂治療身心疾病的先例。
古琴最貴「知音」。知音,不僅僅是理解琴曲曲意,體味「太古之聲」可能是更為重要的。對於琴人而言,在琴音中所得的益處是較音樂旋律更為深刻、更為豐富的。古琴正因為有此太古之聲,最能讓人體味安靜祥和、原始本然、反樸歸真的意味而可稱「道」。這種原始純樸的泰然之境,20世紀西方哲學稱之為人類的精神家園,正是人類學術文化哲學、藝術、宗教等所追尋的理想。其內容概括説來,若以儒、道兩家思想代表中國文化的話,有儒家的修身之道、道家的修真之道,這在中國傳統琴道思想中皆有體現。如《荀子樂論》中所提:「君子以鐘鼓導志,以琴瑟樂心。」即體現出「琴」有教化人心、導正人情的作用和功能。荀子傳承儒家禮樂教化的思想,見諸《禮論》《樂論》等篇均有系統而完整的論述。
4. 道家「琴道」 將是臨床醫學的藝術治療
藝術( art as medicine) 」或是「作為治療的藝術( art as therapy) 」。近年來,隨著健康標準的提高,人們健康意識增強,以及生物醫學治療手段的局限性,利用藝術手段來維護健康的方法或者學科越來越多。「醫學藝術」或「藝術治療」已經成為醫學的一個組成部分;這個意義上的「醫學藝術」是最狹義的理解。 藝術治療是指利用藝術手段治療疾病安撫病人的做法古已有之[3]。
中國古人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關古琴音樂有益於健康的記載,古琴音樂為文人強調修身養性的重要工具,原因在於古琴強調彈琴時平心靜氣,調息凈慮。心凈則氣平,對健康有正面的影響。
隨著先進的科技應用在古琴與音樂治療的研究中,古琴的醫療作用再一次被肯定及量化,例如台灣現代心理腦影像研究人認為,古琴音樂的音波屬於α波段的震波,此波段使人平靜且靈感充沛。古琴音樂可以引起α波腦波共振干擾的共鳴反應,激發機體的潛能,使某些部位相應地由靜止狀態而轉變為動態,以發揮一種物理的治療作用。此外,蔡光蓉[4]等人採用音樂療法配合抗腫瘤治療腫瘤患者,達到了優化情感效應,改善軀體症狀,增強免疫功能,調動體內積極因素,提高機體的自我調理的效果。
5. 琴道與儒、道兩家學術思想的融合
中華傳統文化滋養了中國傳統琴道思想的成長和發展環境。中國傳統「琴道」思想是中國古琴文化的精粹,是中華傳統儒、道兩家學術思想在音樂藝術上的具體體現。事實上,人們喜愛古琴,是因為七弦古琴中所蘊涵的與他們在儒道詩書中所接受的是同一種道理,是中國文化的一種理想,稱之為「道」而與「藝」相區分。而古琴作為一個「媒介」樂器,正是最能體現中華傳統儒、道兩家思想中的精神境界的載體。
中醫心理學在“天人合一”理論上,融合了道家理論:不僅認為人體本身是個有機整體,而且認為人與自然和社會也是個有機整體(「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認為自然是生命的統一體,重視審美方式和追求個人心理體驗,強調人對藝術的理解與感悟,生命價值追求與物質生活方式的統一,對於當代人因物質與精神追求失調、自我認知偏差等原因産生的心理失衡,具有積極的調適意義。汲取老莊重精神追求輕物質享受的抱樸守真思想。
6. 弘揚傳統的古琴文化的前景
我們「國際古琴養生學會」的宗旨是繼承和弘揚傳統的古琴文化。在努力研習古琴演奏技巧的同時,更著重于探究古琴這一獨特的音樂形式,其背後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並探討古琴對於現代人們身心健康的作用。我們希望通過古琴的研習,不僅可以讓我們領略古琴所擁有的音韻意境外,更能夠修煉我們的心靈與智慧,從最初對「術」的欣賞,昇華到最終對「道」的領悟,從而擁有一顆空靈清明的心; 琴使人入靜,有助於聚精會神, 正氣的心身養生修煉,古琴正是中醫治未病的心理養生道器,非一般的樂器所及。
轉載自 國際道教論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