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6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502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客家山歌
客家人愛唱山歌,並且在不同的場合、節慶時有對歌的風俗。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的精髓,主要流行於中國廣東省、福建省、江西省和臺灣一帶的客家人當中,主要靠口頭創作,隨意而出,是客家音樂的代表。
歌詞形式多為七字仔,講求平仄、押韻,但並非全部的字都嚴格要求平仄。特色是即興、融合客家人生活題材且擅用隱喻與雙關。
在台灣,一般人仍以「山歌」作為客家民謠的總稱,也有稱為「 採茶歌」或「九腔十八調」的。「採茶歌」是因為客家民謠與「三腳採茶戲」(客家傳統戲曲)密不可分;「九腔十八調」則是形容客家 民謠曲調多、內容豐富,但總不如充滿鄉土味的「山歌」來的貼切。山歌是一種口唱文學,一切人情事物,均可用「七言四句」形式直接 唱出,一般用「四句八節」,來囊括傳統山歌特色。
所謂四句八節,即:一曲、二唱、三首、四句、五韻、六明、七 和、八節。
一曲,一人自拉自唱。 二唱,一人演奏一人唱。 三首,男女對唱一人演奏。 四句,七言四句二段式曲式,第一段與第二段間以間奏承轉。五韻,傳統的小型伴奏,主要是使用鑼鼓、二弦、凸胡、三弦、竹蕭等五項樂器。 六明,五種樂器演奏加上一人唱,呈現六種聲音。七和,無論何種曲調,唱者必須配合演奏師,歌詞第一、二、四句第七字尾音必須押韻。八節,每一首唱詞二十八字,每一字都得唱得精準,咬字清晰,方能顯出節奏之美。
台灣客家山歌曲調的特性來說可分為老山歌、山歌仔、平板「三 大調」及其他小調。
老山歌,又稱「大山歌」,是一切山歌的源頭,它以La、Do、Mi 三音構成基本旋律,並用四縣話發音,曲調固定,可以隨意填詞而唱。由於先民唱山歌,是在山與山之間搖搖對唱,所以老山歌的曲調特 別悠揚高亢,節奏自由流暢,拍子拖得很長。難度最高,但韻味綿厚 ,令人發思古幽情。
山歌仔,又稱「山歌指」,由老山歌變化而來,節奏較快,不能 隨意拉長,也是曲調固定不限歌詞,其旋律優美,宛轉悅耳,女子愛 唱。近來常被改編為交響樂曲,並以聲樂演唱;這不僅豐富歌曲的藝 術性,而且也成為客家民謠的欣賞入門之一。
平板,又稱「改良調」,由前二種演變而來,但比較平順好聽。 有五聲音階,每一曲調可衍出七種唱法,風格更為活潑流暢。一般來說,比較常唱的是「兩線吊尾平板女人腔」和「西皮老和版平板男人 調」兩種。平板的曲調可用來表達各式內容的歌詞,它代表山歌從山水間的個人抒情,走向市集廟會,變成大眾化的娛樂,進一步擴大它 的社會基礎。
老山歌、山歌仔、平版合稱「三調」,都有基本曲型,歌詞可自 由發揮,這和宋詞、元曲相似,是古代樂府的遺風。
它們以外的客家民謠,俗稱小調,小調有一定的歌名、歌譜、歌 詞,,詞曲都已固定,一種曲調就是一首歌。又可分兩種:一是「傳統小調」,即道地的傳統民歌,如桃花過渡、鬧五更、瓜子仁、十送 金釵、十二月古人等;一是「創新小調」,即以傳統小調的曲子另譜新詞,或模仿小調重新編詞作曲,而其中的佼佼者之一,即是竹東的 陳清台,及其已故的老師黃連添。
但無論是哪一種,客家山歌都須與客家話的聲調、口氣搭配無間 ,否則就唱不順溜、聽不夠味了。客家民謠的歌詞以七言四句為主,風雅蘊藉、平仄協調,有古詩遺風,極具修辭技巧。為使旋律聽來富 變化,演唱時多會融入加字與虛字等技巧,內容更是包羅萬象,或情愛、或嗟嘆、或企盼、或對罵……諧音與雙關語穿插其間,看似平 常無奇,實則醞釀其趣奧秘、細膩而深刻。
至於客家歌謠的演唱方式,形式也相當多樣,包括獨唱、對唱、 齊唱、領唱、和唱、朗誦式唱法等,凡眼有所見、心有所想、耳有所 聞,皆能成韻成歌。樂器一般以二弦、竹蕭、南胡、西鼓等樂器為基 礎,配合歌聲作抑揚變化,聽來別有一番風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