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6
- 最後登錄
- 2024-11-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724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8483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家有過動兒,家長很頭痛,當孩子出現行為障礙,應就醫諮詢。
本報資料照片
孩子講不聽是「卡到陰」,喝符水有幫助?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表示,家有過動兒,家長很頭痛,醫學會將家長分為四種類型,「寄居蟹」家長逃避、「章魚」家長四處求偏方,要孩子吃人參、銀杏、喝符水,「鯊魚」家長則嚴厲管教,還有「海馬」家長,讓孩子四處轉學,過度保護,都可能讓過動症狀越來越難處理。
一名小學生在家裡是「大王」,到學校只要一排隊就跟同學推擠,隔代教養的阿嬤認為孫子「暴衝」、容易生氣,應該是被「附身」,還求符水給孫子喝,被老師發現才制止。
台灣兒童青少年醫學會理事長張學表示,對孩子的過動行為,有的家長如「寄居蟹」般逃避,認為長大就會好。有的家長則是嘗試各種方法,要孩子補充銀杏、人參、綜合維他命。最令人擔心的是「鯊魚」家長,因為孩子講不聽、行為挑釁,乾脆「家法伺候」,把孩子綁在椅子上,或是罰睡在陽台等,但嚴厲管教可能讓孩子身心受傷害。
另外一種「海馬家長」,害怕孩子闖禍貼身保護。曾有過動男童,在校一遇到挫折,媽媽就讓他轉學,讓他在小三前就轉了七所學校,但這樣可能讓孩子無法獨立,遇到挫折就逃避。
若是診斷為過動兒,不能當成管教問題,而是一種生理疾病,只要在小學三年級前,症狀還侷限於單純衝動、注意力不足等時就及時協助,可以避免孩子衍生學習障礙、對立反抗等狀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