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784|回覆: 2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軍武大觀] 亦工亦兵話軍鍬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影音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1-26 05:57:00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3
本帖最後由 寒冰神話 於 2015-1-26 19:03 編輯

原文轉自大陸地區


南北戰爭期間北軍的工兵部隊,圓(方)頭鍬和伐木斧已是他們的基本裝備。當時軍鍬已有固定的採購渠道,但和今天大多數國家的軍鍬一樣,是由民間企業生產的,只是有比民品更嚴格的質量標準

鍬是常見的一種用於開溝掘土、鏟取什物的生產工具。自從人類社會出現戰爭和軍隊後,軍鍬又成為最早出現的軍用輔助裝備之一,它既能用於構築城砦溝壕,又可以安營掘灶,是軍人作戰和生活必不可少的伙伴和幫手。最早軍隊使用的鍬實際上就是民用鍬,而真正的軍用鍬出現在職業化軍隊形成以後,它們是專門生產的,比普通鍬更加輕便和結實,但形制和民用鍬沒有太大差別,步兵也不是每人都需要攜帶,只是工兵、輜重兵和稍後出現的砲兵使用較多,尤其是工兵裝備量最大,這也是軍鍬通常稱為“ 工兵鍬” 的由來。在前膛槍時代,由於當時的戰術限制,作戰雙方必須成列行進,到一定距離內以立姿對射,對工事的依賴性很小,軍鍬的發展依然緩慢。只有19 世紀中後期連發後膛步槍和速射火砲出現後,戰場火力明顯增強,步兵必需隨時構築戰壕等野戰掩體來保護自己,這時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工兵鍬,當然它並非只限於工兵使用,而是廣泛用於以步兵為主的各個兵種的土工作業。這種鍬在設計上考慮到方便攜帶,通常都比較短小,同時為了一物多用,往往設計有一些附加功能。到一戰前後,軍鍬這種裝備的發展已趨成熟,出現了一些沿用至今的經典設計。其中讀者最感興趣的當屬德國軍鍬。

“ 盛名” 之下的德國軍鍬

德國軍鍬的盛名很大程度上源自於小說《西線無戰事》。這本書是上世紀20 年代德國作家雷馬克所寫的從德國視角反映一戰的《西線無戰事》。該書以大量篇幅描寫了一戰中殘酷的塹壕戰,在泥濘中對峙的雙方,為爭奪前沿陣地的控制權,反複進行慘烈的肉搏,德軍的工兵鍬正是在這種短兵相接的廝殺中確立了威名,小說中藉老兵之口闡述了工兵鍬的作用:“…… 不要用你的刺刀,那樣會卡在敵人的肋骨裡,當你拔出來時你也已經死了,你應該用你的鍬對著他的脖根那麼來一下,他的腦袋就搬家了……”


德軍一戰時使用的短柄工兵鍬


二戰時期德軍使用的工兵鍬,形制與一戰時的區別不大。德國工兵鍬鍬體前端和兩側均開有刃口,加上鍛造鍬體厚重平直,比較適於劈砍。為防止刃口傷人,平時攜行時鍬體需要插入皮製的鍬套中


二戰時期的兩把德式工兵鍬。下邊一把是軍用品,上邊一把則是警察等準軍事單位使用的,鍬套均為後彷制的


1944 年3 月29 日科沃爾解圍戰鬥中的德國131 步兵師434 擲彈兵團2 營一部。和新式的MP44 突擊步槍一同配發的,仍是傳統式樣的固定把式軍鍬


二戰時德軍士官和機槍手等使用的裝具。其中工兵鍬是後期的兩折式

一戰時德軍軍鍬採用方頭鍬體,前端兩側有很小的弧形過渡,鍬體本身是鍛造的(後期為沖壓成型),比較厚重,鍬體的弧度較小,前端和兩側開有刃口,當然這些刃口本身是為了減小插入土中時的阻力而設計的。為防止這些刃口誤傷使用者,德式軍鍬設計有專門的皮製“∏” 形鍬套,攜帶時鍬體插在鍬套中,用皮帶束緊,然後通過鍬套背面的兩個皮帶環,將整個軍鍬懸掛在使用者的腰帶後方。德式軍鍬的鍬把末端加工成球形,方便握持,並防止在用力操作時柄底擦傷掌心,鍬把另一端插入與鍬體鉚接在一起的接套中,並以兩個鉚釘固定,鍬把在接套內的長度約佔全長的一半,因此連接非常牢固。結實、鋒利以及長短合適,這些特點使得德式軍鍬成為一種很有效的近身格鬥武器,使用者握住鍬柄,運用手臂和上半身的力量,就能掄動軍鍬進行砍殺,其殺傷效果類似於長柄砍刀。特別是在塹壕戰最常見的戰鬥場合,即戰壕和工事內,需要雙手使用的裝上刺刀的步槍因狹窄空間的限制,動作幅度有限,事實上的確難以與單手就能夠靈活揮動的軍鍬相抗衡。不過,雖然小說中把德國工兵鍬描繪成了一種肉搏利器(事實上在大多數場合也的確如此),但它本身仍然只是一種工具。軍鍬在當時所起的作用,實際上與同一時期正從軍隊裝備中逐漸消失的馬刀或短劍等專用冷兵器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塹壕戰這種特殊的作戰環境,才讓這位臨時客串的角色著實風光了一把。當然,工兵鍬這種不佔編的武器在肉搏中的確有不俗表現,以致德國、蘇聯等許多國家都將使用軍鍬格鬥的技巧寫進了教材,並且在部隊中進行相關的訓練。


二戰期間芬蘭陸軍士兵手冊中介紹如何使用軍鍬進行白刃格鬥的部分

二戰初期德軍使用的軍鍬與一戰時使用的基本相同,僅在局部有所改進,如鍬體與接套的連接方式除鉚接外,也有使用焊接的。後來因為標準長度的軍鍬攜帶時有時會妨礙行動,又出現了折疊鍬,鍬體和握把改為可折疊的兩截,攜帶時首尾相對疊放,使用時打開,連接處通過一個可旋緊的圓形套環進行固定,這種設計有效地縮短了軍鍬的長度,但強度上不及固定鍬把的型號。另外,鍬體的形狀也有所改變,前端由方形變為帶有一個鈍角形的尖端,尖頭鍬更適合挖掘含有砂石的土層,插入時更加省力,只是鏟土的效率不及原來的方頭鍬。由於二戰戰場作戰方式的改變,貼身肉搏的情況大為減少,因此二戰期間的德國軍鍬只得以擔當土工工具的角色為主了。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德軍使用的軍鍬中還有一種大型的圓頭鍬,長度接近短鍬的兩倍,鍬把末端也加工成球形,而且同樣帶有鍬套。

中國軍鍬的滄桑之路

在積貧積弱的舊中國,即使是沒有什麼技術含量的軍鍬,也得主要依靠國外輸入,故與其類似的鐵鍬至今在有些地方仍稱為“ 洋鍬” 。最早引進的軍鍬是清末作為火砲的隨附品一同進口的,包括日 ​​本、德國、奧地利等眾多國家的產品。而士兵配發軍鍬,已經是清末新軍成立後的事情了,主要是日式和德式。因此,在很長一段時間內,軍鍬以日式的較為常見。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模仿以法國為主的西方模式逐步建立起近代陸軍,明治六年正式組建工兵,到明治十六年包括軍鍬在內的各種輔助工具已全面裝備,而且門類相當齊全,軍鍬(日文稱為“ 円匙” )和十字鎬、鶴嘴鋤等一同歸入“ 土工器材” ,以和鋸等“ 木工器材” 相區別。1904-1905 年的日俄戰爭期間,日軍工兵採用挖掘坑道進至俄軍堅固工事下,埋設炸藥後進行爆破的戰術,取得了很大成功,因此在大正、昭和時期,工兵器材繼續得到重視和發展。二戰期間,日軍使用的軍鍬共有四種。其中大軍鍬三種,它們的鍬體完全一樣,前端為帶尖的圓頭狀,長度和弧度均較大,尖部及其兩側有刃,鍬體較長,接套頂端為平面,鍬把前後直徑一樣,標準型從鍬尖到鍬把末端全長1.2 米,便攜型(“ 攜帶円匙” )縮短了鍬把,全長減少至1 米,而縮短型(“ 短柄円匙” )全長只有0.6 米。供士兵隨身攜帶的除縮短型外,還有一種小軍鍬(“ 小円匙” ),後者的鍬體與大軍鍬形狀差別較大,前後較短,前端較尖,接近於三角形,兩側刃口從鍬尖一直開到鍬體肩部,為增加強度,接套在鍬面的一側有所加長,同時為防止打滑脫手,鍬把末端加工成了和德式軍鍬一樣的圓頭狀。小軍鍬的全長略長於縮短型軍鍬,為0.76 米。小軍鍬為方便攜帶,鍬體後端加工有兩個(也有隻加工一個的)小孔,鍬把約三分之二處也有橫孔,以便穿入繩索,將鍬背在身上或掛在裝具上。日式鍬也配有鍬套,不過一般很少有人使用。日軍中軍鍬不僅配發給工兵大隊,也裝備到一線野戰部隊,像一個四人制的96 式輕機槍小組,按要求就必須攜帶軍鍬、十字鎬各2 把,以備必需時臨時構築工事之用。起初日軍規定每把軍鍬的使用年限是3 年,但在戰爭末期資源匱乏的情況下,很多鍬使用到尖端磨平了也得不到替換,因此在本土防御准備中,徵用了大量民用鐵鍬,加上軍鍬的生產往往承包給民間廠商,因此即便是制式軍鍬,其外形、材質也不完全一樣,所以日軍實際使用的軍鍬種類很多。雖然日軍一貫重視白刃作戰,但都是以刺刀和戰刀進行的,軍鍬在日軍中並不作為一種近距離格鬥器械來使用,也沒有相關的訓練。


1914 年日德爭奪青島的戰役期間日軍使用的大軍鍬


1937 年9 月5 日,攀爬寶山縣城牆的侵華日軍。左一者攜帶的是日式小軍鍬,左三則是縮短型大軍鍬,它們都是利用穿在鍬上的繩索直接背負的。

在抗日戰爭中,中國(中華民國)軍民繳獲了大量的日式軍鍬。而在韓戰中,雙方使用的軍鍬中又增加了兩種新品種,即俄式鍬和美式鍬。俄式鍬的外形與德式鍬有些相似,採用帶鈍尖的方頭鍬體,較為厚重和扁平,尖部及鍬體兩側全部開有較寬的刃口,鍬把很短,而接套部分較長,接套中部和鍬把末端都有突起部分用以防滑。俄式軍鍬也配有鍬套,不過材料是帆布,攜行時軍鍬通過鍬套穿在腰帶上,一般放置於使用者身體右後側。美式鍬則要輕便一些,以繳獲較多的M1910 型為例,鍬把只有全鍬長的不到三分之二,鍬體為鋼板衝壓成型,再與接套鉚接或焊接在一起,鍬體和日式鍬一樣為圓頭,而且較寬,鍬體的弧度也較大。美式鍬的特點是鍬把末端帶有一截橫握把,與鍬把形成“T” 或“D” 字形結構,通過外包的鋼皮與鍬把鉚接在一起,其優點是雙手握持時比較自然,便於鏟取泥土。但美式鍬與日式鍬一樣,鍬體本身強度不及德式鍬、俄式鍬,並不適用於肉搏。


韓戰的美製M1910 工兵鍬


衝鋒中的攜帶工兵鍬的蘇聯士兵。俄式軍鍬和德式的一樣,都是通過鍬套掛在使用者腰間一側的,但鍬套的形狀和材質明顯不同

在上世紀50 至70 年代的大陸地區共軍中,軍鍬的種類仍然很多,既有繳獲的日式、美式軍鍬,也有山寨仿製的俄式鍬,後者在原俄式鍬基礎上山寨參考了日、美式鍬鍬體,採用帶弧度的圓頭衝壓鍬體。進入1960 年代以後,大陸地區軍用鍬山寨生產由分散製造逐步轉為定點生產,改變了之前無統一要求、各廠家產品各行其是的情況,基本上採用衝壓工藝製造,並有了統一驗收標準。這一時期的代表產品是205 型工兵鍬,該鍬採用帶尖的圓頭鍬體,在一側開刃或不開刃,鍬體和接套為一體式,為鋼板沖壓後卷製而成,用兩個橫向鉚釘固定在鍬把上,鍬把為流線形設計,兩頭粗中間細,以方便握持,其特點是成本低、加工簡便、堅固耐用,因而逐漸成為大陸地區區內產量最大和使用最廣泛的制式軍鍬。原先裝備的山寨仿俄式鍬也採用帆布製鍬套,但鍬套在腰帶上的固定位置比俄式鍬套稍高,由於共軍反映這種攜行方式一是跑動時晃動大,二是不方便坐下,因此205 型工兵鍬採用了日式鍬的設計,取消了鍬套,而是在鍬體上有兩個穿繩孔,可以穿上細繩攜帶,但實際中採用更多的則是將其鍬把向下直接插在背包中的攜帶方式。


1960 年代末期的大陸地區共軍,攜帶的是帶有帆布鍬套的生產山寨仿俄式工兵鍬,攜行位置是腰間正後方或偏於一側,而且懸掛位置較俄式鍬為高。該鍬鍬把及接套均直接山寨自俄式鍬,但鍬體則是山寨了日、美式鍬。該鍬同樣帶有帆布鍬套


大陸地區最常見的205 型工兵鍬。注意鍬體兩側穿繩索用的小孔。在實戰中這種鍬常常以直接插在使用者背後的方式來攜帶

傳統意義上的軍鍬一般結構簡單、功能單一,但設計者一直在不斷試圖拓展它的用途。最常見的辦法就是在鍬體或鍬把上增加一些其它的功能,例如在鍬體側面開設鋸齒,使鐵鍬在必要時可以用來鋸斷樹枝,有的將一側加工出鈍刃口並淬硬,使其能夠利用鍬體的重量剁斷鐵絲,用以在鐵絲網或叢林中開闢通道,有的在鍬體上增加可以開啟瓶蓋或罐頭的缺口等等;鍬把中可做的文章更多,可以將其設計為空心管狀,在裡面放置探雷針等物品,鍬把尾蓋可以設計成指北針,或者是鍬把做成可拆卸的,再與其它部件組合成為斧、手鋸等;有些折疊軍鍬的鍬體可以與鍬把垂直固定,在轉折處還有活動鎬頭,這樣在掘土時就能把軍鍬當做鋤頭或十字鎬使用。


一款大陸地區生產民用組合式多功能鍬的設計,可作為鍬、斧、刀、鋸等使用。但限於材料和工藝,許多類似的設計其實並無實際功用


蘇聯在二戰前設計的M1939 37 公釐工兵鍬迫擊砲。上圖為組裝成迫擊砲時的狀態,下圖為整體作為工兵鍬時的狀態


大陸地區生產的三折式軍鍬,折疊後長度進一步縮減到只有一個鍬體的長度。此類軍鍬鍬把末端一般設計成三角形,以方便使用時控制鍬身


德軍目前裝備的折疊式軍鍬(圖中背架下方,裝在掛在腰間正後方的鍬套內),與彈藥箱相比,可見其體積很有限

伊拉克戰爭的實踐再次證明,現代化條件下的高科技戰爭也必須依靠地面部隊來實現最終的戰爭目的。而地面部隊無論是開進、攻擊、防禦還是宿營,軍鍬都是戰士不可或缺的單兵裝備,一直伴隨著戰爭的始終。雖然21 世紀以後隨著高科技新材料迅速發展,單兵裝備研究突飛猛進,但軍鍬的結構和功能仍未有本質性改變,但細節設計以及新材料應用等環節都會有持續變化,最終目的仍是進一步減輕單兵負荷,進而提升部隊戰鬥力。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11Rank: 11Rank: 11Rank: 11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5-1-26 08:28:19 |只看該作者
看到目前的德軍一個人要背那麼多的彈藥箱,我承認我背不動
以前在金門夜行軍 背一個彈藥箱走就很累囉
不知現在的步兵還可以背幾個彈藥箱行軍阿

Rank: 5Rank: 5

狀態︰ 離線
3
發表於 2015-1-26 09:55:06 |只看該作者
強國的多功能軍鍬,果然強!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3 13:1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