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9-6
- 最後登錄
- 2019-6-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23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3218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向佛陀求婚
已經證得無上智慧的佛陀,貪、嗔、癡盡除,世間所有欲愛不能再迷惑他;佛陀不受束縛。179.180偈
古盧國的婆羅門摩醯提利夫婦有一位非常美麗的女兒,求婚的人不斷,他明白告訴他們還不夠資格娶他的女兒。
一天清晨,佛陀透過大悲定知道他夫婦二人證得三果的機緣已經成熟了,就出發到他經常火祭的地方。
摩醯提利一眼瞥見佛陀時,當下認定佛陀就是他女兒要許配的人。
他便央求佛陀在原地稍事停留,然後急忙跑回家去叫妻子和女兒來。
佛陀於是到附近去休息。
摩醯提利一家回來時,只見到佛陀的足跡,但他的妻子說留下這種足跡的人已經去除所有的感官欲望。
儘管妻子的看法如此,他還是毫無畏懼地找到佛陀,並向佛陀提及要把女兒許配給他。
佛陀拒絕他的提議並且敘述自己剛證悟究竟成為佛陀時,天子魔波旬美麗無比的女兒們如何誘惑他,佛陀說:“想要誘惑解脫貪愛、執著、激情的人是無效的,因為這種人不為任何誘惑所動。”
佛陀繼續說:“天子魔波旬美麗無比的女兒們出現在我的面前時,我心中都毫無感官欲望。
你女兒究竟有什麼特殊之處呢?
我甚至連碰觸的興趣都沒有。”
聽完佛陀的一席話後,摩醯提利和他妻子明白其中的涵意,而對佛法有正確的信念。
後來,他們都加入僧團為比庫和比庫尼,最後兩人都證得聖果。
他們的女兒卻深深感受到佛陀的羞辱,發誓要找機會報復佛陀。
佛陀從三十三天返回世間
修習禪定(註釋1),歡喜涅槃寂靜,正念正覺的佛陀,諸天也敬愛。181偈
有一次,佛陀在沙瓦提城時,接受外道的挑戰,而展現了雙變神通。
事後,佛陀到三十三天都西答天教授三個月的阿毗達摩,往生都西答天的摩耶夫人也來聽佛陀說法。
聽完佛陀的說法後,摩耶夫人、眾多天神和婆羅門都證得初果。
這時候,沙利子尊者在沙瓦提城結雨安居,佛陀指示沙利子向其他比庫講解阿毗達摩。
沙利子尊者便利用三個月的結雨安居期間教導完整的阿毗達摩。
結雨安居即將結束時,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到三十三天去面見佛陀,佛陀告訴他,預計於雨安居結束後的月圓之日回到人間。
並會降臨沙利子尊者安居的山卡沙市。
十月至十一月之間的月圓之夜,佛陀身上放出六道祥光,降臨山卡沙市。
許多天神和婆羅門陪伴佛陀返回人間,沙利子尊者則率領大眾歡迎佛陀,大眾懍然讚歎佛陀返回人間的盛大輝煌。
沙利子尊者向佛陀頂禮問訊後說:“世尊,我們從來未曾目睹或想像過如此壯觀盛大的榮耀。
事實上,世尊!你為天、人和婆羅門所喜愛、禮敬!”
“沙利子啊!天人確實敬愛所有具足究竟智慧的諸佛。”佛陀如此回答沙利子。
註釋1:此處的禪定指的是止觀。
龍王和他的女兒
人身難得、生活難、得聞正法難、諸佛出現世間也難。182偈
龍王(註釋)伊羅卡帕塔,在咖沙巴佛時,雖然是一位比庫,卻不夠理智,念念不忘犯過的錯誤,所以往生成龍。
他有一位極端美麗的女兒。
由於龍具有化身成人形的能力,所以他公開宣稱,若有人可以回答他女兒所提的問題,就可以娶她為妻。
因此,每個月兩次,她都化身為人,到公眾場所唱歌跳舞並且提出她的問題。
很多人嘗試回答她的問題,但都不正確。
有一天,佛陀透過神通,知道一位名叫優塔羅的年輕人,可經由這些問題而證得初果。
但優塔羅已經出發,準備前去回答她的問題。
佛陀便趕忙攔下他,告訴他問題的正確答案,優塔羅聽完佛陀的答案後,果真證得初果,都龍女的欲望也完全消失了。
但他仍然前往說出正確的答案,以利益他人,他與龍女的應答如下:
問題1:誰是統治者?
回答:掌握六根的人是統治者。
問題2:德行不足的人可否稱之為統治者?
回答:德行有缺陷的人不可稱之為統治者,毫無私心的人是統治者。
問題3:甚麼樣的統治者沒有德行的缺陷?
回答:毫無私心的統治者沒有德行的缺陷。
問題4:甚麼樣的人可稱之為愚癡?
回答:追求感官欲樂的人。
聽完所有正確答案後,龍王的公主繼續請問有關感官欲望、後有、邪見、無明和克服這些問題的方法。
優塔羅遵照佛陀的教導一一回答這些問題。
這時候,伊羅卡帕塔龍王明白佛陀已經出現在世間,就央求優塔羅帶他前去面見、頂禮佛陀。
他向佛陀敘述自己往生成為龍的緣由。
佛陀向他解釋,人身難得、佛陀難遇、佛法難聞。
佛陀說法完畢後,很多沙利子的弟子證得阿拉漢果,大眾中也有很多人證得初果。
註釋:龍是佛教和印度文學中著名的神話動物。
它們住在地底下,具有創造奇蹟的力量,類似中國文學中的龍。
佛陀的教誨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183偈
諸佛說涅槃至上,忍辱是最高的苦行,傷害他人的人不是出家人,壓抑他人的人也不是沙門。184偈
不誹謗,不傷害他人,嚴守戒律,飲食知節量,僻靜處獨居,勤修增上定(註釋),是諸佛教。185偈
有一次,阿難請教佛陀,過去諸佛的佛法是否和果答瑪佛的佛法一樣?
佛陀回答說,所有諸佛的佛法都是一樣的,佛陀馬上背誦過去諸佛在說法時所開講的一些偈語。
(註釋)增上定:八定。
不知足的年輕比庫
即使天上灑落金幣,也無法滿足欲望,愛欲是樂少苦多。
明白這種道理的智者,甚至對天界的欲樂也不企求,佛陀的弟子希望能滅盡愛欲。 186.187偈
有一次,揭達林給孤獨園的一位年輕比庫被他的老師送到別的精舍去學法,他的父親卻在這時候逝世了並且留下一些財產給他和他的弟弟。
等他給回給孤獨園時,他的弟弟告訴他父親的死訊,和父親留給他的財產。
一開始的時候,他說不需要這分錢財。
可是後來,他覺得還是過世俗的生活比較好,因此,他對出家修行的日子漸漸不滿意而日益消瘦。
其他比庫於是說服他去聽佛陀的忠告。
這心中不滿的年輕比庫告訴佛陀,如果擁有父親給他的錢,他可以過很舒適的在家生活。
佛陀忠告他,世人是不知足的,甚至具足大量珠寶財富的君王也一樣。
佛陀接著告訴他頂生王的故事,頂生王是四王天和三十三天的聖王,享受這兩處天神的尊崇。
有一次,他在三十三天住了一段相當長的時間後,希望自己是三十三天唯一的統治者而不要與沙咖天帝共同治理。
但他無法達成這個願望,所以當下變老,衰弱不堪,不久就逝世了,天神是非常脆弱的眾生,一旦屈服於強烈的愛欲刺激,他們很容易毀壞。
聽完佛陀的勸誡,年輕比庫決定繼續留在僧團中,精進努力導向涅槃。
祀得皈依三寶
人在面臨危險時,會去尋找很多的保護,如山嶽、森林、園苑、樹神和神社。
但這些都不是安隱的保護,也不是最佳的保護,如此的保護無法使人脫離諸苦。 188.189偈
皈依佛法與僧團的人,可以透過智慧明白四聖諦:苦、集、滅、滅苦的八正道。
這才是真正無上安全的皈依和保護。
如此皈依的人,可以脫離諸苦。190.191.192偈
祀得是摩訶高沙喇王的國師。
摩訶高沙喇王是巴謝那地王的父親。
摩訶高沙喇王逝世後,祀得放棄所有的財產,離開家裡,成為苦行者。
他和他的弟子們到靠近盎嘎國,摩竭陀國與古盧國三國邊境附近的地方住下來,當地附近有一隻兇猛的龍。
祀得經常向弟子和這三國家的人民說:「禮敬森林、山、公園和樹木,如此,你們就可以解除生命中所有的苦痛。」
有一天,佛陀透過天眼,觀察到祀得和他的弟子們,而且知道他們證得阿拉漢果的機緣已經成熟了。
佛陀就派遣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先去向祀得和其弟子說法,佛陀本人隨後也會前去說法。
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到祀得居住的地方,他請問他們可否借宿一夜。
首先,他們加以拒絕,後來卻答應了,但指引他去龍住的地方。
這只龍非常敵視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就和尊者展開一場鬥爭。
最後,龍終於臣服了,而捲起身子,伸出頭來,像雨傘般護持馬哈摩嘎喇那尊者,表示對尊者的禮敬。
第二天一大早,祀得和弟子們前來觀察馬哈摩嘎喇那尊者的命運如何,當他們發現龍已經馴服,溫順地以頭保護馬哈摩嘎喇那尊者時,都大感驚訝,他們也因此向馬哈摩嘎喇那尊者禮敬。
這時候,佛陀也來了。
馬哈摩嘎喇那尊者從座位上站起來,向佛陀頂禮問訊,然後告訴眾人:「這是我的老師-最尊貴的佛陀,我不過是偉大佛陀的一位謙恭弟子而已。」
聽完馬哈摩嘎喇那尊者這麼一說,先前對尊者馴服龍的能力留有深刻印象的人對佛陀的能力更感訝異。
佛陀告誡他:「祀得,人民受到危險的威脅時,會前往山上、森林、花園、公園和樹木去尋求庇護,但這些地方無法保護人們。
只有依止佛陀、法、僧團的人才能從世間苦解脫出來。」
佛陀說法完畢後,祀得和他的弟子們證得阿拉漢果,他們也都加入僧團為比庫。
當天從盎嘎國,摩竭陀國和古盧國前來禮敬祀得的弟子看見祀得和他弟子們都身穿比庫的袈裟時,感到困惑,而在心中想著:「究竟誰的法力較強?
我們的老師祀得或果答瑪呢?
一定是我們的老師法力較強,因為是果答瑪前來這裡找他!」佛陀知道他們心中的念頭,祀得也認為他應該去除他們心中的猜測,所以,他就向佛陀頂禮問訊,然後說:「世尊!你是我的導師,我不過是你的一位弟子而已。」
經過他這麼表白,這些人都明白佛陀的超凡卓絕。
最高貴的人
聖者極難得,不是每個家族都能生出聖者,但聖者出生的家族和樂興旺。193偈
阿難尊者有一天突然想起一個問題:「我們的老師-佛陀告訴我們,純種的大象只生長在參達塔和優薩陀種中,純種馬只生長在信度種中,純種牛只生長在優沙帕種中。
事實上,他只告訴我們有關純種象、馬、牛的事,但卻未提及最尊貴的人到底生長在何處?」
經過一陣思考後,阿難尊者就前去請教佛陀這個問題。
佛陀回答他:「阿難!最尊貴的人並不生長在某一特定的家庭中。
但最尊貴的人生長的家庭,一定快樂興盛。」
幸福是甚麼
諸佛出生在世間令人喜悅,佛法在世間弘揚令人喜悅,僧團和合令人喜悅,比庫持戒令人喜悅。194偈
一群比庫在討論「幸福是甚麼?」的問題。
他們明白不同的人對幸福的解釋也不同,所以他們說:「有人認為擁有國王般的財富和榮耀就是幸福。
但有人則認為感官樂趣才是幸福,更有人認為得嘗美食才是幸福。」
正當他們在討論時,佛陀來了。
佛陀明白他們討論的話題後,說:「比庫們!你們所說的那些喜樂無法使人解脫苦。
在這世間上,幸福的來源是:佛陀出現世間,聽聞奧妙佛法的機會和比庫們和諧相處。」
尊敬值得尊敬的人
供養值得供養的人-諸佛、諸佛弟子和克服執著、邪見與傲慢,遠離諸憂患的人;供養寂靜、心無畏懼的人,功德不可衡量。195偈
佛陀有一次和眾多信徒前往巴拉納西,而在路上遇見一座供奉精靈的神社,離神社不遠的地方有位婆羅門正在耕種。
佛陀瞥見婆羅門時,請他前來相見。
婆羅門來的時候,向神社禮敬,而沒有向佛陀禮敬。
佛陀說:「婆羅門,你禮敬神社是對的。」
佛陀的話使婆羅門心情愉快,佛陀眼見婆羅門處於有利的身心狀況之下,就運用神通,在空中示現咖沙巴佛的金色浮圖塔。
佛陀更向婆羅門和信眾解釋有四種人值得建立浮圖塔:佛、獨覺佛、聖者弟子和轉輪聖王。
佛陀也指出有三種塔:
(1) 裝遺骸的骨塔、
(2) 供奉肖像或模仿肖像的肖像塔、
(3) 供奉袈裟、缽等遺物的遺物塔。菩提樹屬於遺物塔。
佛陀強調要禮敬值得禮敬的人,佛陀說法後,這婆羅門就證得初果。
咖沙巴佛的浮圖塔一連七天在天空中示現,人潮不斷前來禮敬,第七天結束後,浮圖塔消失了,而為一座石頭浮圖塔取代。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