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294|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穆斯林女性戴頭巾的由來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6-6 01:12:3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穆斯林女性戴頭巾的由來

從伊斯蘭教興起時的社會背景來看,戴頭巾在當時是普遍存在的現象,不管是出於環境的需要還是出於宗教禁忌的規定。同時,作為伊斯蘭教立法兩大基本原則的《古蘭經》和“聖訓”裡,也具體規定了穆斯林女性要戴頭巾。後來的教法學家在注解經訓的基礎上,又對戴頭巾做了進一步的規定,這些規定帶有深刻的歷史烙印,也是現代社會批判穆斯林女性戴頭巾的理由之一。因此,至少可以從社會背景、經訓基礎和教法解釋3個方面來探析穆斯林女性戴頭巾的由來。
社會背景

(1)其他宗教戴頭巾的傳統

在人類歷史上,把神聖與世俗隔開一直是一個普遍的現象,頭巾最早也起著這樣的作用。一方面,頭巾使人與神聖世界相分離,保持神聖世界的純潔性和神聖性;另一方面,在頭巾的遮掩下,人得以與神聖世界相互溝通。頭巾習俗至少可以追溯到敘利亞-美索不達米亞、古地中海等時期。西元前6世紀,希臘瓶飾畫上的女性、閨房裡的新娘、壁爐旁的女神像和斯巴達王墨涅拉俄斯的美女王后海倫都穿著古希臘大長袍,頭上罩著外罩。在巴比倫的猶太法典裡,結婚的女性出門不戴頭巾是有罪的。亞述、埃及、希臘、猶太、波斯、羅馬和印度,這些文明都共同享有這一文化,規定女人必須戴頭巾。此後的各個宗教文明也有著類似的規定,而且在一些宗教中,男性也戴類似的頭飾。女性天主教徒在節日時戴頭巾,並且用面紗把臉全部遮住,只露出眼睛,象徵著基督受難時的寂靜。除了修女之外,在今天,戴頭巾僅僅成了一個象徵。保羅致哥林多前書中寫到基督教的傳統:“男人不需要遮住頭部,因為他是上帝的形象和榮耀,但女人是男人的榮耀……因此,女人為天使的緣故,應當在頭上有服權柄的記號。”因此,女性基督徒戴頭巾這一歷史一直延續到12世紀,時至今日,仍然可以在個別教堂裡看到。猶太教男性要戴圓帽,猶太教女性除了進會堂,平時也要戴頭巾,這提醒著她們是與上帝同在的。索羅亞斯德教徒的頭巾常被稱為帕丹、派提達納或帕農,用來消除汙穢。神父(男性)常戴雙層的白色方巾遮住鼻子和嘴,防止口水弄髒聖火或其他聖器。前伊斯蘭時期的伊朗信仰的是索羅亞斯德教,薩珊王室的男女在公共場合都戴頭巾和麵紗。耆那教和印度教的禁欲派重視生命,僧侶和修女有時也會穿上穆斯林服飾——“瑪哈帕提”,遮住鼻子和嘴,以免他們呼出的熱氣殺死飛行的昆蟲,同時也防止口水掉到聖書或聖像上。
此外,頭飾在古代是男女衣服的一部分,表示民族身份和社會地位。古代帝王的王冠、鳳冠是皇權的象徵物,不同品級、不同社會階層的人通常必須穿戴或禁止穿戴一定的服飾。不同的民族也有自己特定的頭飾。頭巾屬於頭飾之一,在古代也起著這樣的作用。它代表著人們所在的家族屬於上層社會的高貴身份。家族的榮譽和社會地位都可以通過頭巾分辨出來。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許戴頭巾的。由此可見,頭巾在古代社會起著維護神聖性和維持社會秩序的作用,具有積極功能,而且在最早期並不僅僅限於女性。但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頭巾越來越多地被女性使用,但也有特例,圖雷格民族的男人需要戴面紗而女人不需要。

(2)前伊斯蘭時期的社會現狀

首先,阿拉伯地區地處沙漠地帶,天氣炎熱並且風沙較大,外出行走用頭巾把頭和臉裹起來是環境所需。即使在今天,在沙漠裡行走時仍然需要頭巾,所以頭巾在前伊斯蘭時期的阿拉伯地區早已存在,而且男女都戴,主要目的是遮擋風沙和烈日。也是因為環境所需,阿拉伯人男女都喜歡穿寬鬆的袍子,它可以緩解炎熱。其次,當時的阿拉伯世界處於遊牧部落社會時期,沒有男女隔離的社會規範,也沒有對女性服飾進行具體規定。所以,在炎熱的天氣下,女性著裝多比較暴露。男女混雜的社會現象也導致男女關係比較混亂。而且當時的社會現實是女人不具有與男子平等的社會地位,溺死女嬰事件頻繁發生,甚至女奴不被稱為人。再加上沒有具體的道德規範,男人隨意侵犯女人是司空見慣之事。在這樣一種社會背景之下興起的伊斯蘭教,其目標之一就是建立一套社會道德規範,從家庭到社會對男女的行為都做了具體的規定。例如,在男女相處時要降低視線,即不要盯著異性看。在服裝上也有一些具體的規定,例如男性不能穿絲綢。伊斯蘭教還從敬畏真主的角度規定了男女如何著裝,要求女性戴頭巾,穿寬鬆不透明的衣服,最好外出時穿罩袍。可以發現,伊斯蘭教對女性服裝的規定一方面與整個人類文明保持了一致性,另一方面又對頭巾進行了重新的詮釋,剔除了其他文化裡所蘊含的一些消極意義,例如男尊女卑、女性的神秘性或女性頭髮的邪惡性等。同時賦予其兩點最重要的意義,一是樸素大方、端莊得體,二是虔誠的信仰。穆斯林女性的頭巾不是根據與男性有關的女性的精神地位來假設的,而是以女性自己為主體來規定的。

經訓基礎

穆斯林女性戴頭巾的規定源於伊斯蘭教的“羞體”觀,認為人類需要穿衣服不僅用來遮羞,還用來敬畏真主。伊斯蘭教認為敬畏的衣服是最優美的,禮拜的時候必須要穿衣服,同時成年女性禮拜時必須要戴頭巾,這樣才能得到真主的喜悅。因此,穿得體的衣服成為了穆斯林的一項宗教義務。
在社會道德規範上,《古蘭經》要求男性遮蓋下身,而女性不僅要遮蓋下身,還需要在親戚之外的男性面前“用‘乎木爾’遮住胸膛”,最好遮蓋到不露出首飾。“乎木爾”是“黑麻爾”一詞的複數,意思是“披肩”、“圍巾”、“頭巾”,泛指用來遮住頭髮、耳朵、脖子的東西,有時候還包括肩膀和胸部。據“聖訓”記載,當先知穆罕默德傳達了這節啟示經文後,在場的穆斯林女性都立即撕下衣襟(裙裾),罩在了頭上。當穆斯林女性在日常生活和宗教生活中都戴上頭巾後,又發生了一件事。有一次,艾布伯克爾的女兒艾斯瑪依穿著細薄而顯露膚色的衣服去見先知穆罕默德,他看到這樣的著裝後就背過臉去,並說女人到了行經之年,除了臉和手,全身不宜外露。由以上的經訓內容可知,伊斯蘭教要求穆斯林女性戴頭巾並且穿寬鬆不透明的衣服。

教法解釋

隨著歷史的發展,伊斯蘭世界在中世紀遇到了越來越多的新問題和新事物,穆斯林無法在《古蘭經》和“聖訓”裡直接找到解決辦法,因此亟須對經訓內容加以注解來應對新的社會環境。從伊本•阿巴斯(618-687年)開始,經注學家們就拉開了《古蘭經》漫長而無止境的經注史。但普遍應用於所有穆斯林婦女的注解開始于著名穆斯林歷史學家泰伯裡(838-923年)。他在自己的著作裡提出了3種模糊的觀點:在家裡,婦女應該和先知妻子一樣隔著幕簾和外男子交流;婦女的著裝可以露出臉和手;婦女出門要遮蓋全身(或只露出一雙眼睛)。這種矛盾而模糊的解釋導致了四大教法學派的分歧。馬立克和哈乃斐學派認為女性可以露出臉和手,沙菲儀和罕百里學派則認為女性的臉也要遮住。

受到歷史大環境的影響,後來的經注學家進一步把頭巾和性別隔離制度結合了起來。伊本•召茲認為,如果一個女性出門後會造成誘惑,她最好不要出門。他還認為對女性來說,最好的清真寺就是她的閨房。在類似的解釋下,婦女的活動範圍逐漸被限制在家庭領域,實際上剝奪了女性去清真寺和參與社會的權利,雖然當時各大文明社會的女性都沒有這些權利,但伊斯蘭教曾賦予了女性這樣的權利。在穆斯林女性權利逐漸被剝奪的過程中,伊斯蘭文明越來越與其他文明趨同。罩袍和深閨制就是這樣的歷史產物。儘管有這樣的規定,但在農村的穆斯林婦女那裡根本無法遵守。她們要參與勞動,待在家裡或出門全身遮蓋對她們來說都不現實。因此,這些規定多半在城鎮裡流行。

隨著穆斯林女性解放運動的開展,尤其是從上世紀20到80年代,大多數伊斯蘭國家強制性要求女性摘掉頭巾,以達到解放女性的目的。所以在這段時間裡,西方服飾充斥著伊斯蘭世界,傳統的伊斯蘭服飾在大城市消失了。伴隨著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伊斯蘭復興運動,年輕一代的穆斯林女性重新戴上了頭巾。對頭巾的注解再次拉開了序幕。世俗主義學者大都從學術角度來重新注解經訓,由此得出頭巾是父權社會的產物,違背了伊斯蘭精神,應該被去除。經院學派仍在舊話重提,艾布沙卡認為女性出門應該遮住全身,包括臉和手;篩海沙拉威認為長的非常漂亮的女性出門應該遮臉,但並沒有說明漂亮的界限;穆罕默德•安薩裏和優素福•格爾達威認為女性出門不必遮臉。伊斯蘭主義者站在西方文化學術圈的立場上討論女性參與社會的必要性,認為面紗不利於婦女融入社會,所以反對戴面紗參與社會活動,但支持戴頭巾。

來源:伊斯蘭之光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7 06:0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