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3-9-6
- 最後登錄
- 2019-6-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923
- 閱讀權限
- 120
- 文章
- 3218
- 相冊
- 2
- 日誌
- 0
![Rank: 1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2](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狀態︰
離線
|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
根據巴利語,阿拉漢(arahant)是由ari及hata這兩個字組成的。
'ari'是敵人,意思是指煩惱。
'hata'是殺。
所以,阿拉漢意為殺敵,即殺死煩惱之意。
是否要積極地幫助別人,決定於阿拉漢自己的意願。
大多數阿拉漢都很積極地幫助別人,例如:沙利子尊者、馬哈摩嘎藍那尊者。
有些阿拉漢則獨自住在森林裡,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例如:憍陳如尊者。
然而,即使是不積極幫助別人的阿拉漢,也還是帶給別人很大的利益:當他們托缽時,供養食物給他們的施主,能獲得非常殊勝的功德。
即使像憍陳如尊者那樣,住在森林時並不外出托缽,但是供養他食物的大象與天神,都因而得到很殊勝的功德。
在佛陀的聖弟子當中,阿拉漢是最高的階位。
我們所皈依的三寶之一,就是佛陀的聖僧團。
聖僧團,由四對或八種出家聖眾所組成,即所謂的四雙八輩。
換句話說,就是達到四道與四果的四類聖者。
這四類聖者,就是初果、一來果、不來果、阿拉漢果。
如果將聖道與聖果分開來說時,這四類就分成八種。
佛陀開示說,這四類或八種聖者,是世間的無上福田;而阿拉漢果聖者,正是他們當中最高的一種。
即使只是對阿拉漢表達恭敬或讚歎,都已經得到很大的利益。
因此,就算阿拉漢沒有積極地幫助別人,自然也已經在利益世間的眾生了;積極幫助別人的阿拉漢,就更不用說了。
我想列舉阿拉漢們,積極地幫助他人及為眾生安樂而努力的例子:在巴利經藏中,有許多部經文,是由沙利子尊者所開示的,如《大象跡喻經》、《正見經》等。
有時,在沙利子尊者的一次開示當中,會有成千上百位的聽眾,證悟聖道、聖果。
他也教授了對禪修很重要的《無礙解道》。
當沙利子尊者托缽時,在每戶居士家門口,他會先站著入滅盡定,出定後才接受食物。
正是為了使施主能獲得崇高與殊勝的利益,所以他才如此做。
馬哈摩嘎藍那尊者,往往會去到天界,問那些天人是甚麼善業,造成他們投生天界。
然後,他回到人間,向眾人開示說,如果他們想要生天,就應當奉行如此這般的善業。
有時,他會到地獄去,問地獄的諸眾生,是甚麼惡業造成他們投生地獄。
然後,他回到人間,向眾人開示說,如果他們不想投生地獄,就應當避免造作如此這般的惡業。
因此,馬哈摩嘎藍那尊者使許多人捨離諸惡,奉行眾善。
富樓那彌多羅尼子尊者,是善於說法第一的大弟子,他在許多場合開示佛法。
由於他善巧的闡述,許多人因而證得聖果或者在信心與修行方面,獲得提升。
例如:阿難尊者,就是在聽聞富樓那尊者說法之後,證得初果的。
摩訶迦旃延尊者,是將佛陀的簡要開示,詳盡解釋第一的大弟子。
他在偏僻的國家持續地弘揚佛法,使無數人獲得法益。
他開示了《導論》,這是批註經藏的一部著作,詳盡地解釋幾部深奧的經典,對佛教徒理解佛陀的教法,有很大的幫助。
有一個非常要緊的重點,我們必須謹記在心;那就是:阿拉漢弘揚佛法與延續佛法。
這就是為甚麼,在佛陀般涅槃後二千五百多年的今天,我們還能聽聞與修行佛法的原因。
關於這點,我想再稍加解釋:最初的五比庫,聽聞《無我相經》而證得阿拉漢果之後,耶捨與他的五十四位朋友,也先後地出家,然後證得阿拉漢果。
於是,包括佛陀在內,世間就有了六十一位阿拉漢。
當時,佛陀囑咐他們要四處遊方,弘揚佛法。
佛陀說:“諸比庫,我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你們也解脫了人、天的一切陷阱。
去遊方,諸比庫!為了大眾的利益,為了大眾的安樂,出於對大眾的悲憫,為了諸天與人的利益、幸福與安樂,切勿兩個人同行在一條路上。
諸比庫,開示初善、中善、後善,具足義理與文句的佛法,顯示圓滿具足的梵行。
眾生當中,有塵垢較淺的人,若沒有機緣聽聞佛法則會退墮,若聽聞了佛法則能瞭悟。”
於是,那些阿拉漢們,便擔負起佛陀所交代的弘法任務;無論走到哪裡,他們都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弘揚佛法。
從那時候開始,一代接一代的阿拉漢,繼續承擔弘法的重任;佛陀在世時是如此,佛陀般涅槃後也是如此。
第一次佛教聖典結集,是由馬哈咖沙巴尊者為首的五百位阿拉漢完成;
第二次佛教聖典結集,是由離婆多尊者為首的七百位阿拉漢完成;
第三次佛教聖典結集,是由摩嘎藍那子帝須尊者為首的一千位阿拉漢完成,這些就是著名的弘法例子。
他們甚至不辭辛勞地將佛法弘揚到其它的國家去。
他們極為清淨的戒、定、慧,不時地照耀著世間,感動人們來皈依佛教。
如果沒有他們持續不懈的努力,我們今天甚至連佛、法、僧的名稱都聽不到。
這些阿拉漢們,為了利益眾生而做出的輝煌事蹟,是數不完、記載不盡的;他們為了保護佛法而做出的寶貴貢獻,也是讚揚不盡的。
在瞭解這些歷史的事實之後,人們還會想要說,阿拉漢是自了漢嗎?
事實上,批評聖者是不善業。
如果不道歉的話,這種不善業會障礙人們的修行進步。
關於這一點,《清淨道論》裡記載如下的一個故事。
在古時候,有一次,有一位長老和一位年輕比庫進入村子托缽。
來到第一戶人家時,他們各獲得一勺子的熱粥。
當時,長老比庫因為胃中生風而感到胃部非常疼痛,他心裡想:這粥對我有利益,我應該在它還未冷卻之前喝了。
居士們就拿了一張木凳到門外,長老比庫坐下來就喝粥。
年輕比庫看了感到厭惡,而說:“這老人被他的飢餓擊敗了,竟然做出他應該感到羞恥的事。”
長老比庫托完缽回到寺院時,問那位年輕比庫說: “賢者,在佛陀的教法中你有了甚麼立足處嗎?”
“有的,尊者,我是初果聖者。”
“賢者,那麼你就不必,再為證悟更高的聖道努力了,因為你冒犯了漏盡者。”
當時,那位年輕比庫,立刻向長老請求原諒,因而去除了由於冒犯聖者,導致不能證悟更高聖道的障礙。
若有人批評聖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證悟任何的道果;
若果位較低的聖者,批評果位較高的聖者又不道歉,他就不能在那一世,證悟更高層次的道果。
其實,批評任何人都是不好的,因為我們無法知道那人是不是聖者。最好是止息自己內心的煩惱,而不要去挑剔別人。
當人們批評阿羅漢是自了漢時,不但抹殺了他們對佛教有重大貢獻的史實,而且對自身的解脫製造了障礙。
為了你們自身長遠的利益著想,我想建議你們捨棄這種錯誤的想法。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