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0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瑪欣德尊者Q&A 5 [複製連結]

Rank: 12Rank: 12Rank: 1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5-6-6 07:45: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asambuddhassa !
禮敬彼世尊、阿拉漢、正自覺者!



問:請尊者開示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的差別?
答:有餘依,巴利語sa-upādisesa,意思是還有剩餘。

『涅槃』,巴利語nibbāna,梵語nirvāṇa。

vāṇa是渴愛,nir是沒有之意。

巴利語nibbāna意思是火被熄滅了,也就是貪、瞋、癡之火的完全熄滅。

有兩種涅槃:
第一,有餘依涅槃,也叫做煩惱涅槃,是心已經完全沒有煩惱了,但是還剩下一堆五蘊,一堆名色法或者說還有身心,這稱為有餘依涅槃。
第二,無餘依涅槃,是五蘊的般涅槃。

就像佛陀和一切阿拉漢,當他們在生命終結、命根斷絕之後,五蘊不會再重組。

因為他們沒有煩惱了,所以沒有重組的力量,於是不會再投胎,稱為無餘依涅槃,也就是作為所依身的五蘊已經完全沒有了。

聖者的涅槃分為兩個階段。

我們舉佛陀為例子,當我們的菩薩在菩提樹下證得正自覺那一剎那,他斷盡了一切煩惱,從那個時候起就稱為有餘依涅槃,因為佛陀的五蘊身心還在。

四十五年後,也就是在佛陀80歲那一年,他在古西那拉城外的沙喇雙樹下,生命已經走到了盡頭,當他的命根完全斷絕之後,稱為無餘依涅槃,因為那時佛陀的五蘊已經沒有任何殘留了。

這是有餘依涅槃與無餘依涅槃的差別。

對於一切的阿拉漢聖者來說也是如此。當他在證悟阿拉漢那一刻,一切煩惱斷盡了,稱為有餘涅槃。

然後,等這一個果報身死的時候,稱為無餘涅槃。


問:剛才說過阿拉漢的涅槃與佛陀的涅槃是相同的,那他最後畢竟要斷盡煩惱才能進入涅槃的啊,這個我覺得不是很理解?
答:這是他們的道智有不同,涅槃並無差別。

涅槃是無為法,我們不能夠說有殊勝的涅槃、低劣的涅槃。

但是佛陀的能力跟弟子的能力是差別很大的,為甚麼有能力的不同?

這是由於跟道智一起生起的,同時具備的法不同,不僅佛陀與弟子的不同,弟子跟弟子都有很大的區別。

為甚麼不同的人有差別呢?

這和他過去的行為、業有關係。

同樣都是佛陀的弟子,但是大家的能力都不同,有些人可能很聰明,有些人沒那麼聰明,有些人記憶力很好,有些人記憶力不好。

但是佛陀在證得聖道的時候,他的智慧、福德各種全部圓滿。

由於智慧福德全部圓滿,我們稱他為『明行具足』。

『明』就是智慧,『行』就是福德,只有佛陀才稱為明行具足,即使在他證得佛果之前的那一刹那,我們都不能稱他明行具足。

為甚麼他能成為明行具足呢?

因為在他證得佛果那一刹那,在他證得阿拉漢道那一刹那,一切知智跟任何他過去生修行積累的巴拉密都成熟,所以佛陀能夠有很深的大悲心跟很高的智慧。


問:如果是按南傳佛教的說法,佛陀現在是一種甚麼狀態呢?
涅槃以後是否還覺知或者觀照或者繼續傳授佛法?
答:佛陀在世的時候也有很多人問這樣的問題:如來死後是有還是沒有?

如來死後是既有又非有?
還是說如來死後既非沒有又非非沒有?

很多人問佛陀,但是佛陀都不回答。

如來及一切阿拉漢聖者死後是存在,還是不存在呢?

他還會以甚麼狀態顯現給我們看呢?

還是已經完全沒有了呢?

這是超越人的思惟的,超越一切概念的。

人無論如何絞盡腦汁去想,只會是越想越糊塗,所以連佛陀本人都不回答。


問:對於一位聖者,在他證入涅槃(北傳佛教稱做圓寂),是怎樣的一種狀態?
答:聖者有兩種:一種是有學聖者,一種是無學聖者。

有學聖者死了之後,還要投生。

無學聖者死了之後,不會再投生,那個時候叫做 『般涅槃』 (parinibbāna)。

『般涅槃』就是完全地寂滅,煩惱斷盡,五蘊離散,不會再有投生。

有學聖者在死了之後,會隨著他的善業而投生。

例如,三果聖者會投生到梵天界。

初果與二果聖者,他如果有禪那而且也有意願的話,他將可能投生到梵天界或者他可以投生到人或天界。

當一位無學聖者死了之後,我們就不能夠說他還有意識,意識是屬於五蘊的最後一種叫『識蘊』。

因此,一位無學聖者死了之後,我們不能夠說他是處於一種甚麼樣的狀態,因為他已經遠離了我們語言能表達的範圍。


問:請問涅槃是不是常樂我淨?
答:相對於諸行無常,你也許可以說涅槃是恒常的;相對於諸行皆苦,你可以說涅槃是樂的;相對於諸行不淨,你可以說涅槃是清淨的;然而,涅槃是無我。

假如認為涅槃是『我』,那和外道所執取的『究竟我』、『勝義我』(梵Paramārtha Atman)在本質上並沒有甚麼區別。

佛陀說過:『Sabbe dhammā anattā'ti』——諸法無我。

這裡的諸法也包括稱為『無為法』的涅槃。

不過,由於凡夫根深蒂固的我見、我執,還是有人喜歡把涅槃誤解為大我、真我、真心、本心、本體、本性、自性等等,其實這些都不外乎是『識蘊我』或『離蘊我』等邪見的不同表達方式而已。

當然,只要證悟了初果,就不可能再產生『涅槃是我』、『涅槃有我』之類的邪見。


問:佛陀在入般涅槃之後有沒有再入娑婆度有情?
答:佛陀入般涅槃(五蘊離散)之後,討論的基礎已經不存在了。

這正如剛才我們說的,我們去看經藏,當時很多人他們擁有很敏銳的直覺思惟,他們就問:「如來和那些聖者死了之後,他們到底去了哪裡?還是沒有去哪裡?
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在佛陀在世的時候,當時有一個比庫,他感到很害怕,說:「啊!我現在要修行,我修行到最後是要滅除一個我。
因為滅除這個我,到時候我不存在了,那我怎麼辦呢?」

於是他產生了很大的恐懼。

正是因為一直以來他執著於有一種我,他認為有我才有那種生存的意義,一旦這個我給剿滅了,被破滅了,他就非常恐懼。

他認為:要嘛就是有,要嘛就是滅。

這樣,容易落入邊見,容易落入極端的見,認為在輪迴的是我,享樂的是我,入涅槃的也是我。

我一旦沒有了,甚麼東西都沒有了。

但是,涅槃離了我,也離了沒有。

如果你說涅槃有,很多人就會認為這是生存,這是存在。

如果你說涅槃沒有,很多人會理解成斷滅見。

就好像一個先天性的瞎子從來沒有見過太陽,他就問別人,太陽是甚麼樣子?

有的人說,太陽像一個圓盤,於是他就摸著盤子,「哦,太陽是這麼個樣子」。

有的人說,太陽像紅通通的蘋果,他又去摸蘋果。

為甚麼?

因為他沒有見到,他就諸多的猜測,他只能夠用他認知的東西去猜測那樣東西,其實所有的猜測都是毫無意義的。

我們必須要親見,涅槃是親見的。

所以,為甚麼在四聖諦當中佛陀幾乎沒有討論涅槃,知道嗎?

就是這樣。

但往往又因為如此,引起後來很多人諸多的猜測。


問:生為天人或梵天人可以證涅槃嗎?
答:生為天人可以證涅槃。

生為梵天人,有兩種凡夫梵天人不可能證涅槃。

一種是色界第四禪天裡的無想有情天。

如果一個凡夫投生到無想有情天,因為這裡的有情只有色身而無心識,他不可能證悟涅槃。

另一種是無色界梵天。

如果一個凡夫投生到無色界梵天,他也不可能證悟涅槃。

因為顧名思義,無色界,這裡的有情沒有色身,只有心識。

除非他已經是聖者了,然後投生到無色界梵天,就可以證涅槃。


問:女眾能不能在此生證得阿拉漢果?
因為現在南傳上座部佛教的傳承已經沒有比庫尼,十戒尼能證得阿拉漢嗎?
在家受持五戒或八戒能證得阿拉漢嗎?
答:如果想知道十戒尼能不能在今生證得阿拉漢果,你們應該先成為十戒尼,然後精進禪修,用實際行動來獲得答案。

當然,在家女眾受持五戒或八戒還是可以證得阿拉漢的,不過,她必須在當天般涅槃。


問:每個人通過修習戒、定、慧達到圓滿的程度就能證得涅槃嗎?
那麼戒、定、慧不就是涅槃所依賴的產生條件嗎?
弟子不明白,請詳示。
答:當我們沿著這條道路一直走,可以走到北京,那麼我們可以說因為有了這條道路,所以才會有北京,北京是依這條道路所產生的。

可以這樣說嗎?

就是這樣的問題。

所以戒、定、慧是達到涅槃之道,但是我們不能夠說因為有了戒、定、慧才有涅槃的產生,涅槃是依戒、定、慧產生,我們不能這樣說,只是說我們通過戒、定、慧達到涅槃而已。


問:入般涅槃就是沒有了嗎?
但是一果、二果、三果的涅槃有甚麼區別呢,是沒有的程度不同嗎?
還是只是最多來世間幾回的分別呢?
那佛陀入般涅槃,初果入了般涅槃能不能見到佛陀?
答:我們不能夠給涅槃一個明確的定義,我們只能用一些否定來描述甚麼是涅槃。

在經藏裡面講到:貪的滅盡、瞋的滅盡、癡的滅盡,叫做涅槃。

在涅槃中沒有煩惱,涅槃本身是無為法,我們不能用我們的思惟或是用概念、用邏輯去思考它、猜測它。

涅槃是現證的而不是猜測的。

但是我們不能說涅槃是沒有。

如果說入般涅槃就是沒有的話,那麼我們將會陷入佛陀不回答的十四個問題中:
如來死後是存在嗎?
如來死後不存在嗎?
如來死後既存在又不存在嗎?
如來死後即非不存在又非非不存在嗎?
我們將會陷入這些問題當中,這些問題連佛陀都不回答,為甚麼呢?

超越我們的思惟範疇。

所以這些叫做無記,就是不回答。

但是一果、二果、三果有分別嗎?

我們說初果、二果、三果可以證入涅槃,所有的聖者都可以體驗涅槃,體驗涅槃的心叫做果心。

但是,唯有四果阿拉漢聖者在這個五蘊身離散了、滅去之後,我們才叫做入般涅槃,這種涅槃稱為無餘涅槃。

只要還有生命,如果他想要體驗涅槃的話,他的果心生起就可以體驗涅槃。

如果一定要說這四個果所體驗的涅槃有甚麼不同,我們只能打一個比喻:初果聖者體驗的涅槃是百分之二十五的涅槃,二果聖者體驗的是百分之五十的涅槃,三果聖者體驗的是百分之七十五的涅槃,阿拉漢聖者體驗的百分之一百的涅槃,只能這麼來說。

因為涅槃本身始終都是涅槃,涅槃本身沒有說你的涅槃、我的涅槃,我的涅槃比你的涅槃更殊勝,而你的涅槃低一點,沒有這樣的分別。

如果你這樣的分別,那麼你體驗的不是涅槃。

由於不同果心對涅槃的體驗程度不同而已。

佛陀在他80歲那一年,在古西那拉(Kusināra),他的五蘊離散,那個時候叫『入般涅槃』或者說『無餘涅槃』。

但是初果不能入般涅槃,初果聖者如果想要體驗涅槃,他可以入果定,入果定之後他的初果果心可以取涅槃為目標,只是這樣而已。



願我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我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此功德分,迴向諸有情,

願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薩度!薩度!薩度!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21 05:20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