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2006-7-12最後登錄2025-10-30主題查看積分3066閱讀權限130文章4414相冊0日誌0
 
    
 
    狀態︰
離線   | 
| 吃肉補蛋白質?專家提4原則 
 蛋白質能構造器官、修補細胞、調節機能,是發育與成長不可或缺的重要營養,說到補充蛋白質,大多數人會想到多吃肉,但是,鮮少人知道攝取超量蛋白質時,這些未能排出身體的多餘蛋白質,就會以脂肪的形式,貯存於肝臟或脂肪組織!那麼肉該怎麼吃才健康?專家分享吃肉4撇步,排除民眾對於吃肉的錯誤觀念。
 
 臺灣大學營養教育與傳播講師洪泰雄指出,談到吃肉,多數人認為白肉比紅肉好,但鮭魚不論生熟都是紅色、蝦子煮熟也是紅通通,該如何分辨紅肉與白肉呢?最簡單的分類法為,家畜類如牛、羊等,歸在紅肉;家禽類如雞、鴨、鵝等,則為白肉;至於魚、蝦、蟹、牡蠣、蛤蜊等海鮮,則屬於白肉。
 
 白肉的脂肪量比紅肉少,而紅肉的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會促進體內合成壞膽固醇,減少能預防動脈病變的好膽固醇量,洪泰雄也分享4步驟健康吃肉:
 
 1)適量攝取肉類,每餐1份,約2兩重,大概是手握拳之份量,盡量選擇脂肪量較少的白肉。
 
 2)坊間流傳多吃白肉、少吃紅肉的觀念,但紅肉其實是鐵質的優質來源,不僅被人體的利用率高,也不太容易被其他營養物質影響而減低吸收率,尤其發育期的孩子,對於鐵質的需求更是迫切,因此不可完全避免,建議一週攝取量少於3份即可。
 
 3)選擇瘦肉,少吃肥肉,避免吃看得見脂肪肉類,如肥肉、皮層,和動物內臟,如豬肝、雞胗、雞心等。
 
 4)少吃脂肪含量高的肉類、多吃脂肪含量低的肉類,脂肪含量由低到高分別為魚→雞→鴨→牛→羊→豬。不同部位也有差別,以牛肉為例,盡量選擇菲力、牛腱、里肌;避免沙朗、牛小排、牛五花、牛腩這些脂肪較多的部位。
 
 
  建議大家少吃紅肉多吃白肉,但不論紅白肉,關鍵因素其實是在於適量攝取,任何食物食用過量都是不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