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4-1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3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1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閩南文化,其內涵除廣義中也含農耕文化、海商文化外,更值得一提的是狹義中所含的建築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民間藝術、宗族文化及方言等。1.建築文化建築文化閩南人根據自己的生活環境和審美情趣,憑藉自己的聰明才智創建與自己生活環境相適應且符合自己的審美觀的閩南建築。 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廟、宮觀、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橋樑、海防建築等,豐富多彩的閩南建築,堪稱既富有獨創性又集中外建築之大成。其中最富特色的首推民居中的“宮殿式”俗稱“古大厝”建築,座落於泉州南安官橋漳裡村的歸僑蔡資深民居是其代表作。該民居建於清咸豐光緒年間,其主體建築同閩南地區習見的古大厝一樣,三開間或五開間,帶護厝,突出廳堂,兩邊對稱,橫向擴展佈局。縱深二、三、四落三等,以廳為組織院落單元、廳、廊、過水貫穿全院、硬山及卷棚屋頂,穿鬥式木構架,上鋪紅瓦及瓦筒,燕尾形屋脊。所不同的是該建築為群體建築,且座座雕樑畫棟,裝飾有透雕、浮雕、線刻或圓雕而成的精美木雕、磚雕、石雕、泥灰雕,雕飾題材十分廣泛,雕刻技藝精湛,雕琢的飛禽走獸、花鳥魚蟲、戲劇故事、山水人物,造型逼真,栩栩如生。該民居建築群既沿襲,保留了傳統的閩南民族建築風格和特色,又部分吸收了南洋文化和西方建築藝術中的裝飾藝術特點,堪稱閩南古民居建築藝術與中國域外建築藝術合璧的傑作。此外,俗稱中西合璧建造而成的“洋樓式”的閩南僑鄉民居“番仔樓”也是其代表作。 民俗文化民俗文化系指閩南人共同創造、享用和傳承的民間文化事象(事物和現象)的泛稱。其內涵十分廣泛,其中包括生產習俗、生活習俗、生命禮俗、信仰習俗、文藝風俗、娛樂風俗、社會組織風俗等等,而這些風俗中除與中華民族傳統風俗中大同小異外,最富地方特色的有文藝風俗中民間文學(民謠、童謠);娛樂風俗中的民間舞蹈(“拍胸舞”)、“騎竹馬”、舞龍、舞獅、“車鼓弄”、“賽龍舟”(端午節)、“博餅”(中秋節)在節慶日中尤為活躍。 閩南傳統民俗習慣很多,如有春節拜年、元宵迎燈、清明掃墓、端午競舟、中秋搏餅、重陽登高、冬至搓圓等民俗風情。
宗教文化宗教文化系指閩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間信仰。閩南人除信奉道教、佛教、伊斯蘭教為主兼信仰印度教、基督教和摩尼教外,最富有特色的是民間除信仰中華民族古代共同信奉的諸神(如土地公等)外,還信奉實有其人被尊為神靈的保生大帝(吳夲)、媽祖(林默)、廣澤尊王(俗稱“聖王公”,原名郭忠福)、清水祖師。 宗族文化也是閩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閩南地區宗族文化十分發達,重視宗族親情、重視編修族譜和重視宗祠建築是其標誌。 閩南人的生產方式與日常生活 閔南人的生產方式,以農業開發為主,其地主與家族為開發主體,形成各式的組織,而商業經營者,以行郊或寺廟為組織方式。 在日常生活的飲食方面,以米食為主,並相信穀粒中藏有超自然靈力,是為「穀靈」。逢年節並準備各色特殊米食,用以祈福,並在米食上做出許多吉祥花樣。在生命禮俗及歲時節慶之時,會製作特殊的米食配合:例如各類「粿」。 閩南人的飲食特色福佬人最重要的主食是米飯,包括稀飯和乾飯,過去的窮人也用番薯佐餐。菜餚常用蝦、蟹、魚、貝一類的水產,以及依居住地季節性所產食材烹調,山產、蔬菜、雞、鴨、鵝、豬、羊也用來入饌,而由於閩南文化過去是農村文化,牛肉一般不常吃,吃牛肉是受到來自廣東的影響。 一般來說,閩南菜餚的花式不如粵菜,因此利用既有的食材盡量變化,像是用米做成米粉、湯圓就是一個例子。而較有特色的閩南菜餚有蟹肉油飯、蟹黃粥、清蒸蝦、鹹水蝦、魚丸、蝦球等。基本上,閩南菜餚口味的特點是清淡,較不油膩,花俏也少。閩南人的早餐,常吃的是清粥,配上小菜、醬菜。 由於過去的人並不富裕,閩南人在盛產期過後,就把過剩的材料加以乾製,例如曬魚乾,或者加以醃製。不論是獲得的海產或者菜類,就用各種方式盡量的利用、保藏。一般來說,菜餚的味道有一定程度的鹹,而且以香味為主。 閩南語
語言是民族文化的載體,任何一個民族在遷移的過程中,首先是把語言這一文化載體傳播到新的居住地。閩南方言(閩南話)作為閩南人文化的載體,在閩南人移居臺灣的過程中,他們首先把自己的母語――閩南話帶到了臺灣,並世代相傳。由於閩南籍的人口在臺灣人口中占大多數,閩南話也就成了臺灣同胞語言交流中流行最廣,影響最大的漢語方言。福建閩南話在臺灣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臺灣式的閩南話,也就是近年來在臺灣大眾傳媒中使用的所謂“臺灣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