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2-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645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6583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趙匡胤為打擊大臣私聊發明了長翅帽
古代皇帝中不乏有趣的聰明者,其中有的甚至還是發明家,如趙匡胤就曾經發明了長翅帽。
烏紗帽原是民間常見的一種便帽,官員頭戴烏紗帽起源於東晉,
但作為正式“官服”的一個組成部分,卻始於隋朝,興盛於唐朝,
五代馬縞著的《中華古今注·烏紗帽》就這樣記載:“(唐)武德九年十一月,太宗詔曰:
‘自今已後,天子服烏紗帽,百官士庶皆同服之。
’”《唐書·與服制》記載:“烏紗帽者,視朝及宴見賓客之服也。
”也就是說,烏紗帽在官員們上朝和宴請賓客時戴,平時在家不必戴,頗類似於今天的某些行業着裝。
到了宋代,這種官帽又有自己的特殊標誌——帽後配掛兩根又平又長的翅,晃動起來忽忽悠悠的樣子挺搞笑,
這種怪模怪樣的帽子學名叫展角(平角)襆頭,俗稱長翅帽,發明者就是粗中有細的開國皇帝趙匡胤。
趙匡胤為何要發明這麼一頂奇怪的帽子呢?原來,趙匡胤登基後,很討厭文武大臣在朝堂中交頭接耳,評論朝政。
一天上早朝,勤政的趙匡胤一臉莊重地端坐於龍椅上,聚精會神地聽着一位大臣的奏報。
他想通過自己的表率作用,給朝堂營造一個莊嚴、肅穆、神聖的氛圍。
不料沒一會兒,讓他擔心的事情還是發生了:幾個大臣很隨意地在下面交頭接耳,全然不顧朝堂上應遵守的起碼規矩。
對於眼前的這一不和諧的一幕,趙匡胤心中很是不爽,但他不露聲色,並沒有當場發作對幾名不守紀律的官員點名批評,
而是若無其事地繼續聽奏報。
注重實效且含蓄,是趙匡胤行事的一貫風格。退朝後,他很快就想出個辦法,你們不是喜歡交頭接耳竊竊私語嗎?
我叫你們說不成!他傳旨屬官在襆頭紗帽後面分別加上長翅。長翅用鐵片、竹篾做骨架。
一頂帽子兩邊鐵翅各穿出一尺多(以後越來越長)。這種帽子除了朝堂和官場正式活動時須戴上,一般場合是不戴的。
因為戴上它,在街上行走極不方便。官員只能面對面交談,要並排坐着談就困難了。
從此大臣上朝,也就很難排列在一起交頭接耳了。
再加上大家都明白皇上這樣做就是為了打擊大臣之間的私聊,沒人再敢造次,於是朝堂之風為之一新。
關於宋朝官員戴長翅帽,古代文人筆記中還記載了一個有趣的段子:一日,宰相寇準微服出行視察民情。
他着青衣,戴小帽,打扮成書生模樣,在京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市)私訪。
當他和一個老頭子談話時,老頭子對寇準卑躬屈膝,跪拜迎送,表現出異乎異常的恭謙。
寇準感到奇怪,故意發問:“老先生,鄙人乃一介書生,請你隨便些吧。
”老頭子笑着說:“相公莫非隱瞞自己身份?
你可是朝廷的命官啊!”寇準一聽更加疑惑,“我和你老素不相識,怎麼說我是朝廷命官呢?”
老頭子說:“相公,剛才你通過狹巷時側身左顧右盼,生怕有東西碰着你的帽子。
你要不是常戴長翅帽,哪會有這樣的習慣動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