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3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誠意(戒成就)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藝術之星 西方宗教達人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6-7-20 00:42: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誠意(戒成就)

  儒者的修學次第是:致知而後意誠。依佛法,由於正見──正信,引起戒行 的修學。意是意欲──意向的願欲,誠是真誠無妄。由於格物而致良知,引發出 真誠的意欲,止惡行善,在平常實踐中表達出來。如果說心說理,頭頭是道,而 所行的卻不是這樣;或者想為善而毫無力量,這說明了那是僅有空虛的知識,不 曾化為自己的見地,不曾成為自己的信仰。內心空虛無力,就是不誠;不誠就會 自欺。說應該行善吧!卻不肯行,等待明天、將來,或者原諒自己不能做。說應 該止惡吧!卻不能止惡,而總是把自己的過失,推向外面──別人不好,環境太 壞。這種自欺,由於缺乏真誠的意欲。沒有誠意,也就沒有「至誠無息」的不斷向上努力了。

  佛法依正見而起的學次,也是一樣。如佛說的八正道中,正見以後,就有正 思惟(或譯正欲),就是審思、決定而要求實踐。這依內心的思欲而表現出來, 八正道中是:正語,正業,正命。正語是語言文字的如法;正業是身體行動的如 法;正命是合法的經濟生活。這表現於外的戒行,由內心的正精進來策動,精進 是止惡行善的努力。依經論的分析,精進是:一、沒有生起的惡心,要不使他生 起。二、已生起的惡心,要斷除他,勿使他繼續下去。三、沒有生起的善心,要 使他生起來。四、已生起的善心,要使他不失,使他增長。這種止惡行善的精進 ,由正見、正思而引發出來,強而有力。正像『大學』說的:「誠其意者,毋自 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精進的止惡行善,時時警策自己(約不自欺說, 名不放逸),使為善止惡的意欲,大有不得不止,不能不行的情況。所以經上說 :見小罪而生大怖畏,見微善而生大歡喜。修學到心行如此,才可說誠意,或說 精進不放逸了。

  依『大學』所說的誠意,應該有止惡行善的表現。止惡行善,本可說人人都 有過此心的,卻大家都不能完滿的實行。儒者說:致知的才能誠意,說明還嫌簡 略。如應用佛說的心理分析,這有「信為欲依,欲為勤依」的次第,也就是誠意 的心理過程。有正見而成立信心的(致知),那一定會引起實現的欲求;惟有內 心的堅強信願,才能策發自己去努力實行。為善止惡的力量來源,要從這裡面去 發掘出來。

  誠意的學習,『大學』揭出了慎獨功夫。理論是:你在無人處做了不善,以 為沒有人知道,總想掩飾起來,可是大家看得清楚不過,怎麼也掩飾不了。所以 說:「人之視己也,如見其肺肝然……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十目所視,十手 所指,其嚴乎」!因此,不但不可彰明的作惡,連閒居獨處,也還是放逸不得。 絲毫不可不善,做到表裡如一才得。能這樣的慎獨,就能誠意了。這種功夫,或 稱為居敬(時時警策不放逸,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戒慎恐懼的功夫)存誠,非 常有意義!儒者應該有功夫做得很好的!但佛法的理論與方法,更有效率。為什麼不可「閒居為不善」呢?『大學』說:因為是瞞不了人的,人人的眼睛是雪亮 的。但事實上,儘多的非法,逃過了法律的處罰,也避過了輿論的制裁。古人有 詩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身便死,一生忠佞有誰知 」!人心難知,甚至有「海枯終見底,人死不知心」的慨歎。一般人總覺得有些 是可以掩藏起來的,所以但憑瞞不了人的理由,來做慎獨誠意功夫,不但力量不 強,而只能為少數人說法。依佛法說,我們的一舉一動,一善一惡,當下就留下 業力的熏習,可說是錄下了錄心帶(通俗的說:有俱生神,一一的記錄在薄子上 )。善惡一定有報,無可躲避,無可掩飾。什麼都可欺,還能欺自己嗎(其實, 無意識的錯誤,都有某些不良影響)?所以,佛弟子止惡的誠意,不是怕人知道 ,而是自己知道了就感到憂悔,所以不敢覆藏(隱瞞),立刻要懺悔。這樣的隨 犯隨懺,時時保持清淨,精進行善,心地就自然純淨起來。這有心理學的根據, 在宗教信仰中,強而有力,而且是多數人可以因此而止惡行善的。

  儒者說,別人會知道,這是局於人倫道德的立場。若在宗教的領域內,那就是列祖列宗會知道,天神知道,地祇知道,佛與菩薩知道。楊震說:「天知,地 知,汝知,我知,何謂無知」?這就是有了天神、地祇的信仰,而能夠不欺暗室 。西人相信上帝知道,耶穌知道,也有同一作用。依佛法說,十方諸佛與大地菩 薩,悉知悉見,什麼都知道,自己的起心行事,什麼都顯露在佛菩薩前,怎麼可 以無慚無愧的作惡呢?不善心起了,怎麼可以覆藏,不趕快懺悔呢?但佛法與神 教不同,懺悔,不敢行惡,不是怕佛菩薩來刑罰我,而是確信不善心行的生起, 不懺悔,一定要受因果律的決定,墮落受苦,沒有人能代替得了。在清淨莊嚴的 佛菩薩前,越發感到慚愧,見賢思齊,而增一番力量,使自己力求清淨,慎獨誠 意。佛法的戒行清淨,是從身語的如法,推究到起心動意的清淨。在三寶加被, 佛菩薩護持下,謹嚴戒行,懺悔清淨。這應該比上帝知道,更為合理;比起別人 知道,更為有力!(印順導師/我之宗教觀)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0-21 16: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