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6-3-3
- 最後登錄
- 2025-2-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3645
- 閱讀權限
- 200
- 文章
- 6583
- 相冊
- 1
- 日誌
- 18
    
狀態︰
離線
|
岷江是長江上游的一條較大的支流,發源於四川北部高山地區。
每當春夏山洪暴發之時,江水奔騰而下,從灌縣進入成都平原,由於河道狹窄,古時常常引起洪災,洪水一退,又是沙石千里。
灌縣岷江東岸的玉壘山又阻礙江水東流,造成東旱西澇。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
李冰任蜀郡太守,他為民造福,排除洪災之患,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
都江堰的主體工程是將岷江水流分成兩條,其中一條水流引入成都平原,這樣既可以分洪減災,又達到了引水灌田、變害為利。
為此,李冰在其子二郎的協助下,邀集有治水經驗的農民,對岷水東流的地形和水情作了實地勘察,決心鑿穿玉壘山引水。
在無火藥(火藥發明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5年至220年間)不能爆破的情況下,他以火燒石,使岩石爆裂(熱漲冷縮的原理),
大大加快了工程進度,終於在玉壘山鑿出了一個寬20公尺,高40公尺,長80公尺的山口。
因形狀酷似瓶口,故取名“寶瓶口”,把開鑿玉壘山分離的石堆叫“離堆”。
寶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後,李冰父子率眾又在離玉壘山不遠的岷江上游和江心築分水堰,用裝滿卵石的大竹籠放在江心堆成一個狹長的小島,
形如魚嘴,岷江流經魚嘴,被分為內外兩江。外江仍循原流,內江經人工造渠,通過寶瓶口流入成都平原。
為了進一步起到分洪和減災的作用,在分水堰與離堆之間,又修建了一條長200公尺的溢洪道流入外江,以保證內江無災害,
溢洪道前修有彎道,江水形成環流,江水超過堰頂時洪水中夾帶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這樣便不會淤塞內江和寶瓶口水道,
故取名“飛沙堰”。都江堰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徵的宏大水利工程。
兩千多年來,至今仍在發揮巨大效益,李冰治水,功在當代,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2000年12月4日澳大利亞舉行的第24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作出決定,將中國的青城山和都江堰等4個項目列為新的世界遺產。
郵電部於1991年2月20日發行志號為T.156的《都江堰》特種郵票1套3枚,
分別是:(3-1)20分魚嘴;(3-2)50分飛沙堰;(3-3)80分寶瓶口。
青城山位於四川省都江堰市境內,以眾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馳名中外,有“青城天下幽”之稱,是著名的道教名山。
1982年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2000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國家郵政局定於2006年4月12日發行《青城山》特種郵票1套4枚。
(4-1)T 山門悠遠60分;(4-2)T 曲徑通幽80分;(4-3)T 山中古觀80分;(4-4)T 青城清泉80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