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341|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中道之行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玉石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5-15 01:42:0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中道之行

  佛教是實踐的人生宗教。「誦習千章,不如一行」,就是教理的探索,目的 也在獲得正知正見,以指導行踐。理解與行踐,必然一貫;這在三期佛教的行踐 中,可以完美證實。佛法中的神奇與臭腐,行踐就是試金石。佛陀的本懷,唯有 在行踐中,才能突破空談的罥索,正確的把握它。

  初期佛教,比較接近原始佛教,它的行踐特色,可以從佛陀適應時代的根機 中去理解。當時的印度,可以分為兩大流:一、是出家的苦行者,目的在個人的 解脫;除實行嚴酷的苦行外,注重禪定的修養,以達到廓然無累的解脫。這解脫 ,在佛陀看來,只是一種定境而已。二、是在家的樂行者,目的在五欲的享受; 在後世人、天的快樂;所用的方法,是布施、持戒、祭祀天神。佛陀適應時代的 根性,唱道中道之行。反對祭祀,但承認諸天是眾生之一。批評無益的苦行,但 也讚歎合理的淡泊知足。大體上,初期佛教的聲聞(出家)弟子,衣食知足,淡泊 、清淨、少事少業,修習禪定,是適應這出家苦行者的。釋尊的常隨眾,不多是 從外道中來嗎?不同的,在注重出世的「無我正見」,與不許有害身心的苦行。 其實,在家經營事業,生育男女,也還是可以解脫(兼攝樂行者)。那還不能接受出 世法的,佛常說「端正法」,就是布施、持戒、生天之法。這主要的,是適應在 家的樂行者。釋尊反對他們的祭祀生天,但勸導他們布施持戒,這可以得人間天 上的果報。不過,要生高級的色無色天,那非修禪定不可,這又是兼攝苦行者了 。

圖片
                                    祭  祀
                    ┌樂行者───┬布  施────人  乘─┐
                    │        ┌--└持  戒─┐┌─┘      │
    印度的時代根性─┤        ├──苦  行  └┼─天  乘─┼佛教中道之行
                    │        ├──淡  泊─┐└─┐      │
                    └苦行者─┴──禪  定─┼──出世法─┘
                                    無我慧─┘
        另:布施以虛線連接天乘、出世法;淡泊以虛線連接天乘,
            苦行者係以虛線連接持戒


  這樣看來,人乘是側重施戒的,天乘又加禪定;出世法再加無我慧。當時出 世法,雖可說全部是聲聞乘,但也還偶有菩薩,菩薩是側重利他的。在一般聲聞 弟子看來,菩薩雖在僧中持戒,但「不修禪定,不斷煩惱」。所以聲聞是側重因 定發慧的,菩薩是注重布施持戒的。據初期佛教的解說,在智慧上講,聲聞、菩 薩,都是觀察無常而厭離世間的。總結起來作大體上的分別,人乘是世間樂行者 的改善;天乘是世間苦行者的救濟;聲聞、緣覺乘是引導苦行者出世的,菩薩乘 是引導樂行者出世的。從世間到出世的層次上看,布施不如持戒,持戒不如禪定 ,禪定不如智慧。但從以智慧為主的出世法看,那又聲聞的戒定(自利的),不如 菩薩的側重施戒(利他的)了。這一點,將成為佛教徒行踐的尺度。

  從聲聞乘為主的,轉入人身菩薩(適應積極的、入世的)為主的,就是中期佛教。 聲聞弟子,已不是教化的對象主機,它需要修學般若,已在埋怨自己為甚麼不想 做菩薩了。初期佛教中的在家弟子,像賢護等十六開士、寶積淨名等五百人,王 公、宰官,乃至婦女、童子,成為佛教的中心人物。印度的群神──天,也在漸露頭角。梵王是三果,帝釋是初果,諸天聽法,本來初期佛教也有這樣的記載。 現在,諸天龍鬼,觀世音等已現菩薩身了。因此,修行苦行的外道(天乘行者)領袖 ,也大有菩薩在。

  在複雜根性與不同的行踐中,可以分為三大類:據龍樹菩薩說:一、一分鈍 根的菩薩,最初觀察五蘊生滅無常不淨,要久而久之,才能觀察一切法性空;這 是「從無常入空……」的。這一類大乘學者,經上說它「無數無量發菩薩心,難 得若一若二住不退者」。我們要知道:大乘菩薩,要修行六度、四攝去利他的; 像這樣充滿了厭離世間,生死可痛的心情,焉能克服難關,完成入世度生的目的 ?這樣的學者,百分之百是退墮凡小的。二、一分中根菩薩,最初發心,就觀察 一切法空不生不滅,這是中期大乘依人乘而趣入佛乘的正機,是「從空入無生… …」的。唯有理解一切性空,才能不厭世間,不戀世間;才能不著涅槃,卻向涅 槃前進。這樣的大乘行者,「與菩提心相應,大悲為上首,無所得為方便」,去 實行菩薩的六度、四攝行。它一面培養悲心,去實行布施、持戒、慈忍等利他事業;一面理解性空的真理,在內心中去體驗。這需要同時推進,因為悲智不足去 專修禪定就要被定力所拘;不厚厚的培植布施、持戒、慈忍的根基,一心想證空 ,這是邪空;如果智勝於悲,就有退墮小乘的危險。所以在悲心沒有深切,悲事 沒有積集,它不求證悟;「遍學一切法門」,隨分隨力去利人。它時常警告自己 :「今是學時,非是證時」。三、一類利根的菩薩,它飛快的得無生忍,也有即 身成佛的。龍樹沒有談到從何下手,或者是從涅槃無生入佛道的。這根性的不同 ,性空論者的見解,既不是無始法爾生成的,也不像一分拙劣的學者,把鈍根、 利根看為初學與久學。根性的不同,在它「最初發心」以前,有沒有積集福智資 糧;成佛要度眾生,要福德智慧,這不是可以僥倖的。鈍根者(現在盲目的學者,稱為 利根),幾乎從來沒有積集功德(悲事),忽略利他而急求自證的習氣異常強。因種 過少分智慧,偶然的見佛發菩提心,但厭離的劣慧,使它立刻失敗。這與絲毫無 備,倉卒應戰與優勢的敵軍硬碰,結果是全軍覆沒一樣。那中根者,多少積集智 慧功德;發心以後,它理解事實,採取任重致遠的中道之行,不敢急求自證。悲心一天天的深切,功德也漸廣大,智慧也同時深入,坦然直進,完成最高的目的 。這像沒有充分的準備,而事實上不得不應戰,那必須採用消耗戰,爭取時間, 穩紮穩打,殲滅敵人一樣。那利根的,在未曾發心以前,雖沒有機緣見佛聞法, 卻能處處行利他行,為人群謀幸福。福德廣大了,煩惱也就被部分的折伏。因為 入世利他,所以會遇見善友扶助,不致墮落。在世俗學術的研究中,也推論出接 近佛法的見地。這樣的無量世來利他忘己,一旦見佛聞法發菩提心,自然直入無 生,完成圓滿正覺了。這像充分預備,計劃嚴密,實行閃電戰一樣。總之,根機 的利鈍,全在未發心以前的有沒有準備,與正法的淺深無關。醍醐、毒藥,並不 是一定的。雖有這三類,鈍根與小乘學者所說的相同,容易墮落。後一類,希有 希有,所以無著世親他們,也就不去說它。要學大乘行,自利利他,那唯有採取 積集悲智,學而不證的正軌。(前機急求自證失敗,後機自然的立刻證悟,不是勉強得來)或者認 為非迫切的厭離(無常苦)自己的生死,它絕不能認識他人的苦痛,發大悲心去利 人。他們的意見,非「從無常門入」不可,這是非常錯誤的。他如果願意一讀『諸法無行經』,就知道行徑的各別了。「從空而入」的依人乘而進趣佛乘,不是 貪戀世間,在性空的正見中,才能觀生死無常而不致退失呀!從人類菩薩為主, 轉化為天身菩薩為主的,是後期佛教。在後期佛教的法會中,已少有小乘聖者參 加的資格,除非它願意轉變。中期佛教大乘的菩薩,一分已不知去向,一分與印 度群神合流。原來印度的諸天、龍、鬼、夜叉、羅剎它們,竟然都是諸佛菩薩的 示現。因此,從諸天夜叉等傳出的法門,雖然近於印度的外道,其實卻說得特別 高妙。

  後期佛教,經過的時間很長,意見也不能一致。大體上,菩薩有鈍漸之機; 有從無常入空、從空入無生的漸機(後期的初階段,也有只許這一類的),要三大阿僧祇劫 才能成佛。有直入頓入的利機,這利機,雖有的主張直入無生,或直入佛道的, 有的以為還是從無常來,不過走得快些;總之是速成的。時代的當機者,是利根 ,我們不妨看看它的行踐。它是唯心的,唯心本是後期佛教的特徵,因唯心的理 論,與利他非神通不可的見解,我們認為一般的難行大行,不成其為波羅蜜多,因為它不得究竟。如果從定發通,最好體悟清淨法相,真俗雙運,才能一修一切 修,一行一切行,在定中分身千百億,度脫一切眾生,它要急急的從事禪定的修 習了!它又是速成的:前二期佛教,有一個原則,就是成就愈大,所需的時間事 業愈多。聲聞三生六十劫,緣覺四生百劫,菩薩三大阿僧祇劫;到中期佛教,達 到「三僧祇劫有限有量」的見解。雖有頓入的,那是發心以前久久修習得來。這 種但知利他,不問何時證悟的見地,在後期佛教中突變,就是法門愈妙,成佛愈 快。「三生取辦」、「即身成佛」、「即心即佛」,這當然適合一般口味的。它 又是他力的:「自依止,法依止,不餘依止」,是佛法的精髓。中期佛教也還是 「自力不由他」。諸佛護持,天龍擁護,也是盡其在我,達到一定階段,才有外 緣來助成。說明白一點,自己有法,它才來護,並不是請託幫忙。易行道的念佛 ,也只是能除怖畏,也是壯壯膽的。有人想找一條容易成佛的方法,給龍樹菩薩 一頓教訓,怎麼這樣下劣的根性!然後攝它,教它念佛,後來再說別的行法,它 說你不是教我念佛嗎?龍樹說:那有單單念佛可為以成佛呢?但後期的佛教,受著外道的壓迫,覺得有託庇諸天,其實是佛菩薩的必要。他力的頂點,達到要學 佛,非得先請護法神不可。它又是神秘的;若行者感到人生無味,有點活不下去 ,實行厭離自殺。如來苦心孤詣,教他們念佛的功德相好,念天上的快樂,這在 初期佛教也有。中期佛教,似乎要發達些,但還不出安心的範圍,等到後期佛教 ,佛菩薩與諸天融成一體,不但求生淨土是念佛,密宗的三密相應,修天色身, 何嘗不是念佛?佛與天既然是合一,印度神教的儀式與修行的方法,自然也可與 佛法合一。茅草可以除罪業,牛糞可以塗地;屍骨大有用處;念念有詞的真言, 更是有不可思議的效力;看地理卜善惡;講星宿定吉凶;求雨、求晴、求子、求 財;燒護摩;修起屍法;「方便為究竟」。印度民俗的一切,在後期佛教中,無 所不包,豈不圓融廣大哉!它又是淫欲為道的,初期佛教的濃厚禁欲色彩,本是 適應出家僧團的規則,並不是究竟談;在家弟子不照樣也可以悟道嗎?不但說淫 欲不障道,並且還是妙道,這至少也有點深奧。「先以欲鉤牽,後令入佛智」, 在中期佛教裏,是大地菩薩的隨機適應。「淫怒癡即是戒定慧」,也是在說佛法不離世間。後期佛教的佛與天統一以後,天有天女,佛菩薩也要明妃。「般若為 母,方便為父」的聖教,索性用男女的關係來表現。適應遍行外道等淫欲為道的 思想,漸漸的從象徵的達到事實的。生殖器稱為金剛、蓮華;精血稱為赤白菩提 心;交合是入定;交合的樂觸是大樂;男女的精血,稱為灌頂;既可即身成佛, 又可洋洋乎樂在其中,豈不妙極了嗎?這唯心的、他力的、速成的、神秘的、淫 欲為道的,後期佛教的主流,當然微妙不可思議!但「大慈大悲,自利利他」的 大乘佛法,能不能在這樣的實踐下兌現,確乎值得注意。

  這三期的佛教,都有菩薩,從他們的實踐看來,初期是依小乘行(厭離為先)而 趣入佛乘的;中期的主機,是依人乘行而趣入佛乘的;後期的主機,是依天(神) 乘行而趣入佛乘的。環顧現實,探索佛心,我們應提倡些甚麼?有眼晴的當看! 有耳朵的當聽!(印順導師/華雨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6Rank: 6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7-5-15 09:31:47 |只看該作者
阿彌陀佛
感謝前賢
文中講得真的很詳細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6-8 02:4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