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32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原住民文化] 卡那卡那富族物質文化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7-12-5 01:09:4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卡那卡那富族物質文化

飲食文化

卡那卡那富族(Kanakanavu)主要以早稻、小米、蕃薯、芋頭、玉米為主要的食材,並煮成小米飯、米飯、玉米飯,尤其喜歡在小米飯內加蕃薯一起煮來吃;並以大豆、紅豆作為主要的副食品;肉類則以豬肉、雞肉、鹿肉、羊肉為主,並會用鹽醃製成臘肉,以便隨時食用;主要使用鹽作為調味料,但也使用辣椒;主要的水果為桃子、李子、木瓜和香蕉。不過,族人絕對不吃蛇肉、狗肉、山貓肉、穿山甲肉與熊肉。而在特定祭儀期間則有不吃魚肉、米飯和不在食物加鹽以及醃肉等禁忌。(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1915〕)

族人普遍喜歡喝酒,並以小米釀製小米酒。。族人也會摘取菸葉,曬乾之後,放在灶的旁邊,要吸食時,捲入煙斗後,點火吸食。(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1915〕)

衣飾文化

男性

在過去,卡那卡那富族男子成年後即自前額處左右分開其髮,在後頸處紮起,再用寬約三、四公分的藤子,壓住頭髮,然後戴上皮帽。其所穿的皮背心,多由帶毛的鹿皮縫成,背部為一整塊,前襟兩塊,胸部敞開。皮披肩則由較厚且硬的鹿皮製成,只覆蓋後背,以皮綁帶扣於頸部前面。

卡那卡那富族還用麻布或棉布為衣料。男子下半身過去是以長方形黑棉布對摺成二片或三片重疊,垂於腰際下方。穿戴時,上端用藤製或竹製腰帶固定住,並在腰帶兩端附以細繩,再結綁於腰後方。此種腰帶男子在十二、十三歲起即開始佩帶。男子為求胸部寬闊健美,且象徵肌肉發達、善鬥,遂為了出獵及戰爭前之特殊訓練目的,而製造出此種以竹皮或藤皮編製的腰飾束腰,它同時也兼具了節食的功能。

男子胸衣(又稱胸布或胸袋)係以白色麻布為底,交叉掛於後頸並垂在胸前,折成袋形,內可裝物品或工具如拔毛的竹製夾子等。在胸衣的右上方一小塊內,以紅、黑、黃褐等色挑織成菱形、三角形、曲折形、十字形、及橫條紋等幾何形花紋,而在二塊布的上下邊緣,亦飾有若干細橫條紋。穿上胸衣時,該挑織小方塊正好露在胸前。

男子下身多著黑色棉布所製成的單片式短裙,長度僅及膝蓋,腰際有縐摺,由左向右開口,此類形的短裙與排灣、魯凱二族相似,推測可能係模仿自該二族者。(李莎莉,1998)

女性

卡那卡那富族女子衣服大多以棉布、絲、或綢緞裁製而成。上身多著則穿右襟長袖短上衣,有長綁帶繫於背後或纏繞於腰間。通常會在上衣領口、前襟兩緣邊、下擺、及袖口處緄邊,施以紅、黃、藍、黑、綠、紫等色刺繡花紋,先縫貼色布,再於其緣邊挑繡一、二條彩紋,花色紋樣均與男子胸衣相似。

女子腰帶係以一條長而細的紅、綠色棉布或綢布製成,兩端繡有花紋邊或流蘇,繫於腰際,內可裝錢。
婦女的單片式長裙,以黑布一自左、一自右圍繞下體,再以腰帶束於腰際。一般會在三邊緣緄白邊,並施以刺繡花紋。(李莎莉,1998)

工藝文化

卡那卡那富族並無特別的工藝製品,主要表現在日常用品與容器的製作上,主要使用以下三個方式來製作日用器具與容器:

一、竹製品,此為最大宗的,製造的方法不外刳削工和編製工兩種,前者最常見的為汲水筒、酒筒,後者主要為竹床、竹櫥架、竹蓆等等。
二、木製品,如同竹器一樣,也分成刳削工和砍削工兩種,前者最常見的為臼、桶、蒸桶等等,後者主要為木杵、木砧板、木杓等等。
三、藤製品,由於族人所居地盛產藤,所以也會使用藤來編製許多器具,最典型的藤器為背簍,為口大下寬的平底形,並附有藤環,以方便背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
由於卡那卡那富族與漢人和平埔族人接觸頻繁,得循以物易物的方式換來衣服,因此,女性族人並不紡織衣物。(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1915〕)

樂舞文化

卡那卡那富族最常用的樂器主要有以下數種:

一、嘴琴,以薄竹片製作,中央鑿長方形的洞,把口貼於洞中,用手拉線,以發出聲音的樂器。
二、弓琴,把竹子彎成弓形,再繃上由草的纖維所做成的絃,把口靠近絃的上端,手則握住下端,並以手指調整音調以發出聲音的樂器。
三、鼻笛,用兩根竹子製作,中央鑿數個洞,把鼻子靠在竹子上端,把氣吹進去,用手指按住洞口以調整音調和發出聲音的樂器。(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族人最常用的樂器為嘴琴,在小米開始收穫的四天以後,會使用鼻笛吹奏音樂,直到小米收穫結束,平時則禁止使用,族人相信如果平常使用鼻笛吹奏,會招來暴風雨。(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1915〕)

在卡那卡那富族的傳統音樂中,偶爾也用兩聲部的複音方式來演唱,不過大部份的歌謠都是以齊唱的方式來進行。並分祭儀用的祭歌,又稱為古老的歌,和非祭儀用的生活歌曲,例如情歌、勸世歌、童謠等等。(游仁貴等,1999)

此外,卡那卡那富族傳統音樂除了少部分歌謠和童謠使用do、mi、sol三大和弦之外,其主要特色為,以小三和絃la、do、mi來演唱。(游仁貴等,1999)

住所建築

家屋與其附屬建築



卡那卡那富族稱家屋為「taanáasa」,為全家人共同居住與共同生活的空間單位。要蓋新家屋有幾個原因,家中人口眾多、被外敵攻擊以及發生傳染病種種原因時,就會遷居另蓋新家。(林曜同,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而選擇新的居住地方時,其考慮的要素有三項:未發生傳染病的地方、地勢險要,不易受敵人攻擊的地方,適於農耕、漁獵、以及靠近水的地方。因為卡那卡那富族與臺灣其他原住民族群不同之處在於,族人不但喜好也擅長捕撈魚產,並相當重視河川溪流中的生態資源,所以家屋與聚落也盡可能沿著溪流旁邊興建,以便就近捕食。(林曜同,2007)

其傳統的建築程序為:當建屋者選擇某一塊地之後,得到吉夢後便開始興建,當某一家興建家屋時,其他族人也會來幫忙,藉由這樣子的相互幫忙興建,得以將每一個新家納入由家屋所組成的「住家集團」或「部落」中。(林曜同,2007)

開始建築家屋時,首先要在建地中央豎立主柱,在主柱的前後左右相隔若干距離的地方,豎立幾根較短的柱子,並埋入土中,上面架放橫樑。牆壁短屋頂高。牆壁以大量的茅管直立排列後,並以藤條綁住一層或兩層。屋頂如橢圓形的傘斜搭而下,並在上面蓋上茅草,牆邊延伸出壁外二、三尺,形成四周的走廊。整個家屋設有前門、後門和側門等三個門。(林曜同,2007)

屋內為並不隔間,床鋪放在屋內的四角或兩側,床鋪的另一側則放火爐,火爐上有以木頭或竹子製成的吊架,供乾燥榖物之用。善終的家人在安葬在屋內,位於屋內正中央或稍偏一旁。(林曜同,2007)

家屋從外觀上看起來是一間長方形的屋子,四周用石垣圍一塊地以作為曬穀與進行儀式之用,屋子的側後方則有使雜木興建的豬舍與雞舍,並在晚上放置以茅草作成的箱子在豬舍與雞舍的門口,以防止野獸和蛇的攻擊。(林曜同,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1915〕)

田寮與穀倉

如果田地距離家屋比較遠,會在田地旁邊另外興建田寮,田寮不論在外觀樣式和內部構造都和家屋相同。(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穀倉則放在田寮內,用茅管做成牆壁,周圍設置以雜木做成的柵欄,以防止閒雜人等或動物接近,並將小米和早稻收藏在裡面。(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1983〔1915〕)

公共會所

部落的公共會所稱為cak?r?,是舉行祭儀與聚會的集會場所,現在卡那卡那富人又稱之為「祭壇」或「男子會所」。(林曜同,2007;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2001〔1918〕)

參考文獻

圖書
李莎莉(1998)。臺灣原住民衣飾文化-傳統.意義.圖說。臺北市:南天書局。
游仁貴等(1999)。南鄒族民歌。高雄縣岡山鎮:高雄縣立文化中心。
臺灣省文獻委員會編(1965)。臺灣省通志稿卷八同胄志。臺北市: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臺灣總督府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原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編譯(2001〔1918〕)。番族慣習調查報告書。臺北市: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編著(1983〔1921〕)。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第一部蕃族調查報告書。臺北市:南天書局。

博碩士論文
林曜同(2007)。建構、分類、與認同:「南鄒族」Kanakanavu族群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研究所,臺北市。


來源:臺原住民族資訊資源網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簽名被屏蔽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11-23 13:13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