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工作中擅長溝通的我們,卻總是疏于在跟父母的交流中花心思。我們常常不經意說出這5類傷害父母的話,請別再讓這些語言傷害我們最愛的人。權威專家教你和爸媽愉快聊天的秘訣。
受訪專家:
中國老年學學會老年心理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楊萍
指責型
這類暗含指責的話,老人聽來就是在不斷提醒和強調他們的“無用”,讓他們本就不強的自信心再受打擊。
常見傷人話:4
你們那套早就過時了。
別管了,你又不懂。
說半天你怎麼還記不住。
建議
無論記憶力減退,還是其他身體機能的退化,對老人來說,本就是一件極為無奈的事,會讓他們飽受困擾。
年輕人在跟父母交流時應特別注意,不要強化他們“不行”的認知,即便他們的建議確實起不到太大作用,他們學東西真的很慢。
我們最應該做的是換一種回應的方式,試著把指責變成鼓勵。
比如,當你和父母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產生分歧時,不要說“早就過時”的那套話,可以換成“我知道你是為了孫子好,不過你看周圍其他人都在用我這種方式,我們也試試吧”。
在父母學東西卻反反復複記不住時,給他們點鼓勵,告訴他們“沒關係,這是挺複雜的,我給你寫下來,你照著做就行”。
抱怨型
本是表達關懷,卻因為說話方式不恰當,讓不滿成為主導情緒,傷了老人心。
常見傷人話:
你怎麼就不聽我的!
讓你把剩飯倒了,你怎麼還吃!
跟你說了多少次不要你做,做又做不好。
建議
老人在生活方式上可能確實有些影響生活品質的習慣,直接指出並督促老人改掉是對的,但要特別注意說話的語氣。輕鬆的調侃、撒嬌的解釋遠勝過直接的抱怨。
比如,在指出老人失誤的小事時可以說:“老爸,這事是跟您孫子學的吧,哈哈。”在試著糾正父母錯誤的生活習慣時可以說:“媽,你要是不改,萬一病了,我不得回來照顧你們啊,到時候班也不上了,就只能天天回來‘啃’你們了。”
在老人吃剩飯的問題上,年輕人不僅應該注意自己的說話方式,更應該找到老人吃剩飯的原因。
是不是因為子女難得回來,刻意多做,而你卻湊合吃點就走人,將剩飯和老人的心意置於身後?試著跟父母一起準備飯菜,控制好數量,別給老人留下吃剩飯的機會。
拒絕型
對父母直接而粗暴的拒絕,似乎是子女的特權,因為他們對父母“不見外”。但不要忘了,你早已告別童年,父母卻進入了老年,這樣的“特權”只會傷透老人的心。
常見傷人話:
我現在很忙,沒空跟你說。
吃啥我自己知道,別夾了!
建議
父母的心意是不能肆意揮霍的,即便有時你真的無暇接受或無法接受。
比如,平時大魚大肉你已吃到膩,父母卻不停夾來各種肉食。別急著拒絕,試著吃上一點,誇讚幾句,再告訴他們:“媽,我一週五天班,幾乎天天都吃肉,就惦記多吃點您做的青菜呢。”
有時候,你或許真的很忙,但回想一下,是否忙到連一兩分鐘解釋清楚的時間都沒有?用兩分鐘時間告訴他們你正在忙,問問有沒有急事,如果沒有,就告訴他們稍後再回電話過去。
楊萍說,一般情況下,因為接到父母電話跟同事或領導告假,耽誤一兩分鐘不僅不會減分,還會讓你加分。
忽視型
當你成家立業,有了自己的小家需要操心時,父母似乎就不再是你生活的重心。但對老人來說,你永遠是他們的牽掛。你的一句敷衍,可能會讓他們因為心疼孩子而壓抑自己的情感。這顯然對老人的心理健康不利。
常見傷人話:
有事嗎,沒事我掛了。
建議
很多時候,父母打來電話並非有什麼具體事,他們只是想跟你說說話,瞭解你的現狀。而你的一句“沒事我掛了”直接就堵住了他們想往下說的話。
不妨換成“沒什麼事的話,晚上我再給您打”,每天抽出幾分鐘,或者每週抽出半小時,主動找話題跟他們聊聊天是子女本就該做的事。
不耐煩型
老人事無巨細的囑咐和反反復複的強調本質上是一種關心,年輕人卻總覺得難以消受,甚至煩躁。
然而,你是否想過,一個人只有在面對自己特別在乎的人時才會變得囉嗦。被你堵回去的那些關心,會轉變為一種壓力,砸在老人心頭。
常見傷人話:
行了行了,我知道,真囉嗦。
不要老說了,煩不煩!
說了你也不懂,別問了!
建議
工作千頭萬緒,壓力無處不在。年輕人的煩躁並非不可理解,跟父母交流時也不需要刻意掩飾。
楊萍說,在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是跟父母直接說明,自己為什麼煩躁,為什麼現在不是說話的好時機。對於自己的父母,可以選擇撒嬌的方式,因為無論你是18歲,還是80歲,在父母眼裡永遠是個孩子。
在面對岳父母或公婆時,則應提醒自己禮貌在前,告訴他們:“我今天剛被領導批了,心情不太好,有些事我們能不能明天再聊?”
楊萍說,年輕人跟父母交流出現的問題,根源在於他們沒有將老人真正放在心上,不能從老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體諒他們。
子女習慣於將自己工作中的壞情緒,通過不恰當的言語,傳遞給最肯包容的父母,卻意識不到這很可能給老人帶來傷害。很多時候,同樣的意思,換一個說法,換一種語氣,就會有完全不同的效果。
無論如何請記得,老人的不斷“騷擾”只是源於對溝通的渴望,他們需要你付出最大的耐心和包容。
和父母愉快聊天3秘訣
每個人都應該多和漸漸老去的父母多聊一會兒,最主要的是靠子女的主動:主動改變自己的心態,主動和父母交談,主動站在父母的角度看問題,這樣才能使彼此的交流更加順暢。
子女主動尋找父母關心的話題
比如父親想聽聽工作的感受,就和他說說工作、單位的事,如果母親想拉拉家常,就說說家長裡短的事,甚至可以主動問問母親好友的近況,或者和父母聊聊自己小時候的事情,這種聊天更輕鬆,也更容易拉近家人間的距離。
用溫和的交流方式
孝順重點在“順”,父母的觀點如果和自己不一致,雖不能一味妥協,但也沒必要針鋒相對,要注重交流的方式。可以先順著父母的心氣,過後再找個父母高興的時候給出自己的看法。
子女要有耐心
很多父母都是為了子女才開始用智慧手機,學著用微信、QQ等社交軟體,但子女卻沒有耐心教父母。對老人來說做出改變很難,子女應該多給予鼓勵。
從小,是父母帶我們認識這個世界,現在,教父母適應新的事物,是回饋他們的好機會,陪著父母重新認識這個世界,他們的幸福感也會更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