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3](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慎”是中國古代修身、處世很重要的一種智慧。古人推崇慎獨、慎微、慎染、慎終。這四慎合起來就是謹慎的智慧,“謹慎能捕千秋蟬,小心駛得萬年船。”讀懂古人慎的智慧,人生自然能從容不迫。
慎獨——君子不以冥冥墮行
所謂“慎獨”,是指一個人在獨處時也能謹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古人雲,君子不以冥冥墮行。在沒有人監督,沒有人看到我們的暗處,一定要慎獨、堅守一個君子的原則。
中國歷代文人學士受“慎獨”思想的影響頗深,都以此來砥礪標榜,作為修身進德的重要目標。如清末重臣曾國藩著名的“日課四條”就是: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四條之中,慎獨是根本,其他三條是枝葉。
明代曹鼎任泰和典史,相當於現在的檢察幹部,在一次捕盜賊的時候,抓了一名絕色女賊,由於離縣衙路途遙遠,夜宿在一座廟中。月光下,女賊千方百計地以色相來引誘他。曹鼎為提醒自己抵住誘惑,寫了“曹鼎不可”四個字貼在牆上,以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失控。
過了一會兒,他想,在這荒郊野外,送到嘴邊的“肉”吃了誰能知曉。於是他把紙撕了下來,欲破門而入。這時,他又感到不妥,這是因私欲而廢公法的行為,不能做,退回來又把紙貼上。再過一會兒,他歧念又生,他想,她是犯人,我做了壞事她也不敢說,於是又把紙撕了下來。可是剛要進門的時候,良知告訴他:這樣不行,乘人之危是不道德的行為。又把紙貼了上去。就這樣貼了撕,撕了貼,折騰了一晚上,最後,曹鼎終於保住了清白之身。由此可見慎獨是很難的,其思想鬥爭的激烈程度不亞于同盜賊兵刃相見。
慎染——染於蒼則蒼,染于黃則黃
《墨子•所染》記載一段故事。墨子言見染絲者而歎曰:“染於蒼則蒼,染于黃則黃”,“故染不可不慎也!”
墨子用染絲來比擬環境對於人的影響,告誡我們,在選擇自己所處的環境或者交朋友的時候,一定要非常謹慎。
《孔子家語》中說: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即與之化矣.與不善人居,如入鮑魚之肆,久而不聞其臭,亦與之化矣。丹之所藏者赤,漆之所藏者黑,是以君子必慎其所處者焉。
孟母正是看到了壞環境和好環境對人的成長所產生的不同影響,才決定三遷其所,而使孟子終成大器。“慎染”,就是要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主動接受良好環境的影響,涵養正氣。
慎微——防微杜漸
《周易》上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辨之不早辨也。”人如果不在小事小節上謹慎,就難以做到防微杜漸,難免在大事大節上不穩。
蜀漢先主劉備將之概括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不慮於微,始貽大患;不防於小,終累大德。
白居易在杭州任刺史時,從不向民間索取任何名貴物品。想不到離任返鄉,他發現自己做了一件錯事,為此寫了一首“檢討”詩曰:“三年為刺史,飲水複食蘖,惟向天竺山,取得兩片石,此抵有千金,無乃傷清白”。臨行所帶,不過兩片山石,可見白居易為官之清白。
慎終——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慎終”也是為人處世應當遵循的一條重要原則。慎終是防止“功敗垂成”的關鍵。
《詩經》中說,“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我們每個人都有好的夢想和想法,願意為自己的理想奮鬥,很多事情都會一個良好的開端。但是因為前進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很多人會中途退出,所以很少有人能夠做到善始善終。
《道德經》有言:“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有些時候,越是到了事情的最後我們越容易鬆懈或者放鬆警惕,而導致事業功虧一簣。老子教育我們,一定要“慎終如始”,越是到最後越要挺住不掉鏈子,這樣才能功德圓滿。
來源:儒風大家(微信:rufengdajia)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