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5-5-20
- 最後登錄
- 2025-2-18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0447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40072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有沒有遇見過那樣的學生,日日早起,夜夜晚睡,永遠釘在課桌上讀書做題。同學拉他出去打個球,他都說:“沒時間啊,要月考了我要在家裡背書。”考出來的成績卻永遠在中下水準。
說白了,這種努力就是一種無用的勤奮,他們好像很忙,好像很努力,但是結果總是不盡人意!
而我們當中又有多少正處於這樣的學習狀態呢?想要改變這種學習方式,又可以怎麼做呢?我們不妨一起耐心讀讀下面的這篇文章。
這不叫努力,只是重複勞動
記得原來上學的時候,有一個同桌,別人學習的時間他在學,別人玩的時間他也在學,但是成績一直不是很好,他總說自己腦子慢。
有一次考完試,我看他在寫什麼東西,我過去看了一眼,發現他把錯的題,一字不差地抄到了本子上。我問他:“為什麼每道題都要抄呢?試卷上不是有麼?”他非常認真地說:“不行啊,試卷太多容易亂,一本錯題集複習起來方便。”並且一臉學習方法優良的表情,似乎站在的勤奮和道德的制高點。
我又問:“那就寫核心、重點行不行呢?”他又說:“不行啊,以後翻起來很容易看不懂哪是哪?”我再說:“這些錯題的原因你研究過了嗎?”他疲憊地說:“我現在哪有時間研究這個,等我抄完再說吧!”
等到了職場,也會遇見這樣的人。
我原來有一個同事,經過他電腦旁邊的時候,他總是在寫文檔,寫呀寫似乎寫不完的樣子。有一次我問他:“怎麼這麼多東西要寫?咱們最近有這麼多案子嗎?”他回答:“老闆不滿意,推了重寫,改幾遍下來,就相當於多了好幾個案子的量啊!”我又問:“他為啥不滿意啊?”他很鬱悶:“老闆說我寫的東西不是他想要的,他也不說清楚。”
我很納悶:“你動筆之前可以先花點時間溝通呀。”他疲憊地說:“哪有時間啊,每次要得那麼急,文案又這麼多,馬上開始寫都不一定寫得完呢!”
為什麼有的人就顯得那麼輕鬆?
為什麼有那麼一群人,不用很忙卻得到了很多讚譽?
抄題的他說班裡同學:“那個劉X,平時也不怎麼熬夜,還考了第三名,唉,不能和聰明人比啊!”
加班的他說單位同事:“那個王X,也不怎麼加班,到點就下班,現在都升經理了,論資歷,應該是我的。老闆太偏心了。”
問問劉X,他說:“錯題我先研究為什麼錯,概念不清、思路錯誤還是馬虎。概念不清的重新研究概念,思路錯誤的回憶當時的思路,正確答案的思路是什麼。以後同類的題是否都是一樣的思路。只有特別有價值的才會抄下來。”
問問王X,他說:“寫東西之前,我先問清楚老闆的要求、目的和背景。他希望達到什麼效果,東西是拿給什麼人看的,對內還是對外,專業人士還是業餘人士。寫之前還要先列出大綱,給老闆看,確定還有沒有增加減少或者修改。確定不會再改之後再動筆。最後完稿的時候通常跟老闆的需求都差不多了。”
這就是努力和重複勞動的區別。
重複勞動是將時間和精力投在事情的低效率環節中,努力是將時間和精力投入在事情最高效的環節中。
重複勞動最大的特徵就是反復地去做對事情結果沒有實質影響的事情。就拿學習來說,最重要的是做對題,要充分理解每一題的思路。
如何擺脫重複勞動?
要擺脫重複勞動,首先要堅持做最有價值的事。
什麼是最有價值的事?
對目標最有説明的事,就是最有價值的事。
開始做事前先確定目標,先問問做這件事是要達到什麼效果?如果想不清楚,就先花時間搞清楚。不要因為時間急就匆匆忙忙地開始。
思考是一件難度更高的事,所以許多人寧願立馬埋頭幹,任勞任怨,也不願好好想一想。這種看似勤奮的行為實質上是一個人“思維懶惰”的保護色。
這根本是在用戰術上的勤奮來掩蓋戰略上的懶惰——表面上你很勤奮,實際上卻刻意回避了真正困難卻更有價值的部分——而這種“思維懶惰”的行為最終會導致你成為“低品質勤奮者”。
人是趨利避害的動物,在進化史上絕對長的時間內,人類都沒有被賦予過多深度思考的任務,原因很簡單,光是應激反應就足以解決掉過去95%以上的問題了。
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其著作《思考,快與慢》中對此有過精妙描述。他認為,我們的大腦有快與慢兩種作決定的方式。
常用的無意識的“系統1”依賴情感、記憶和經驗迅速作出判斷,它見聞廣博,反應快速,但很容易上當;有意識的“系統2”通過調動注意力來分析和解決問題,並作出決定,它比較慢,不容易出錯,但卻很懶惰,經常走捷徑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種處理方式——面對變化緩慢的環境,基因採納系統1的直覺型判斷結果——不存在任何問題。
但事實上,我們的社會在急劇地變化,這種變化導致的一個直接結果就是資訊的指數級發展。如果此時還順從基因,繼續思維懶惰下去,我們將無法享受到知識增長和環境改變所帶來的好處。
有句話說得好,如果想得到與過去不同的結果,就必須做一些與過去不同的事情。
“深度思考才能帶來認知升級,從而成為高品質勤奮者。”
結論
勤奮很重要,怎麼強調都不為過,它是優秀結果的必要非充分條件。那麼如何讓它變得充分必要?
答案是——拒絕思維懶惰,習慣於深度思考,提升自己的認知水準。
如果給我1個小時解答一道決定我生死的問題,我會花55分鐘弄清楚這道題到底在問什麼。一旦清楚它到底在問什麼,
剩下的5分鐘足夠回答這個問題。
——愛因斯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文來源:中國教育研究(ID:hantopedu) |
|